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逆向教学设计初探——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曾鸿
总体感觉:这本书很厚,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叙述逻辑和语言表现以及个人文化水平的差异,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作者引用了很多1860年代甚至更早的名人名言来阐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等,第一个感觉是历史的厚重感和“经典咏流传”。
作者及主要内容: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
首先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其次,重点学习了好几遍关于逆向设计的内容。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是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根据逆向设计模板,尝试开展电路故障分析的专题设计,因为电路故障分析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又是学生掌握的难点,结合本次二模考试得分率不高的情况,开始反思这个专题的教学。
基于UbD的逆向教学设计探索案例(电路故障分析专题)
教学目标: | 学习结果评价: | 学生将理解:(基本问题) | 学生将探究:(活动设计) |
(课标) 理解串联电路; 理解并联电路; 能判断电路的具体故障; |
能根据题目情境的描述,完整地列举电路故障及对应现象; | 知道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电流特点和总电阻, 了解串联电路的简单运用; 串联电路中电路出现故障的类型; | 串联电路中,断路故障下的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 并联电路中,断路故障下的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 |
知道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电流特点和总电阻, 了解并联电路的简单运用; 并联电路中电路出现故障的类型; | 串联电路中,短路故障中的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 | ||
操作策略:用列举法分析电路故障不同情形,再根据题目要求(条件)进行删减。 |
一、案例选题的背景分析:
电路故障是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也是物理中考的知识点之一,它是上海市物理初三教材7.2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的综合应用题,学习水平为B级。2021年12区县二模卷中11个区涉及了这类题型。2020年二模卷中14个区县二模卷中全部涉及这类题目。
本次二模考试中,所教的4班这题得分率很低,其中第14问几乎全军覆没。所以我在反思这个版块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就我校学生访谈中了解的情况,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大多数学生是抱着猜的思想进行解答的,结果只能是错误率很高,效果不佳。产生这种不理想的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就题论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
二、列举法在帮助学生故障分析中的探索
1.把握故障类型
物理故障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归根结底故障类型只有断路和断路2种,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矩阵,若在只考虑单故障的情况下,故障可以罗列成四种类型(即电阻(灯)1断路;电阻(灯)1短路;电阻(灯)2断路;电阻(灯)2短路;)。而判断故障的方法通常有替换法(用灯泡、导线或好的元器件)替换可能出现故障的元器件;在电路中串联电流表或者并联电压表,然后根据故障现象的变化或者电压表、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具体的故障。
2. 用列举法分析电路故障的教学策略
平时练习时的策略:先不去考虑题目的具体条件,先根据电路图中是否有电流表和电压表或者小灯泡,罗列四种故障现象:(即如果电阻(灯)1断路,小灯是否发光,电流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电压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如果电阻(灯)1短路,小灯是否发光,电流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电压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如果电阻(灯)2断路,小灯是否发光,电流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电压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如果电阻(灯)2短路,小灯是否发光,电流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电压表读数为多少(是否变化);罗列出四种情况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审题关键词),把不符合的情况删除(多次训练后,学生可能会遗漏一种两种情况,但至少会写上一种情况,不再会留白了)。
专题复习的策略:专题复习时,可以围绕故障类型分析,故障现象分析,故障检测判断方法等不同角度对各区县这一专题进行梳理,把平时练习的列举方法运用的比较熟练,提高对故障分析判断的总体把握和理解,提高思维水平。
考试时的策略指导:在平时多次列举分析的基础上,基本上能把握关键字词,可以根据关键字词快速判断可能的情况(如电流表为0,电路断路;如电流表不为零,电路短路;如电压表为0,可能并联的元件短路,或者另一个元件断路;如小灯泡不亮,可能是灯泡断路,灯泡短路、或者另一个元件断路)。在简化的故障现象基础上再次列举,故障的现象与故障原因就容易一一对应,正确率就能一定程度的提高。
因为这类题型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在70分的物理总分里面占4分,对于提高我校学生合格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搞好电路故障分析判断方法的教学其意义重大,不但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