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教学途径》分享——刘萍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即字面阅读(literal reading),解释性阅读(interpreting reading)和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字面阅读是指学生通过,字面识别提取信息,领悟篇章意义;解释性阅读是指学生通过解释型阅读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批判性阅读,对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或者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主张或见解。可见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的思维是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教师在进行英语教阅读教学时,需依据思维的不同层次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活动具有分层属性。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她将认知目标从低级到高级设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类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安德森的改良版加入了创造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两者分层模型基本相似,都凸显了学习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被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活动,涉及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记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属于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范畴,而分析评价创造为高阶思维时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
基于思维分层属性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递进性原则,即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思维层次,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规律,呈现学习者从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过程;真实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包含真实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整体性原则,即教师设计一条贯通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涵,教学活动都应该为同一主题服务。
这些教学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就递进性原则而言,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步骤和阶段,读前段侧重设计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读中阶段设计兼顾应用、分析、评价等层次的活动;读后阶段上升为评价和创造层次的活动。如在牛津英语6BU3 Dragon Boat Festival第一课中,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即屈原的故事有所了解,并能够用英文谈论或写作端午节来源相关的内容。就这一课而言,学生主要阅读屈原相关的英文小短文,可以遵循学生的思维特征,先设计小活动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端午节的兴趣,进而通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词的含义,扫清词汇语法障碍。再通过听和读两个环节进行语言以及知识点的输入,之后要求学生用说和写的输出方式,用英文介绍端午节的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请学生组队,设计剧本,把端午节的来源——屈原的故事,用英文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最后小组进行评比。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学生思维层次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规律,学生对知识点记得更牢,也对英语课堂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