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是《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这本书。这本书是由活跃在基础教育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直接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审议或教材编写的资深学者。这本书是从“知识储备”和“技能修炼”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其中“知识储备”分了4个专题: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技能修炼”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说课观课评课。在每个章节中都有问题展示、案例分析、理论点拨、拓展延伸、修炼建议。
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章节里,书中说到一个语文老师阅读一篇课文应该经历这样三个阶段:“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这篇文章可以教什么”——“这堂课应该教什么”,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转到“语文教师”再到“所教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即带着学情去考虑给学什么教什么。书中还提到,“课堂里的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本身,还要学习阅读;也不仅仅是理解这一篇,还要通过这一篇去理解这一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文学作品的一般价值,如感受“不一样的人生”的社会认识和情感体验不会有太大困难,问题就在于如何通过读一篇文章,来总结这一类作品怎么读。
于是,我在《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两篇课文中做了个尝试。《狼牙山五壮士》考虑到学情和单元目标,我拟定了——借助思考路径(战士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的。)来学习场面描写,进而了解人物特点的目标。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三处的场面描写,而这个“场面描写”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内容。我设计的环节为“散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思考:战士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的?并在文中圈划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带着学生在文中圈划表现当时情况的语句,从“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一个多月英勇奋战”这些内容中可以了解到:敌强我弱。接着,圈划表示做法的语句,如“为了拖住敌人”“利用险要的地形”“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全神贯注第瞄准敌人射击”等语句,我们可以知道五壮士的最终目的就是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近身攻击、丝毫不敢懈怠地面对敌人。接着,去引导学生关注第二小节的每句话的主语是什么,进而去理解整体和局部,即“五个战士”“他们”和“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等,也就是第二小节前面2句话是整体勾画,后面的句子则是局部刻画。最后,做出小结:各个战士的特点都不同,班长沉着,小战士紧张,在这第一次交锋中,作者先总体写他们是如何作战的,再分别写,一个一个写出了每个战士不同的个性特点。
学生在明白带着这个思考路径就能“了解这个场面描写写了什么,表现出人物什么的特点”之后,就开始自主学习第二、三个场面描写。第二个场面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4人一组,规定每个学生各自的任务,最后由学生代表结合圈划的内容来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第三个场面描写则是学生个人来完成。目的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掌握这种方法——通过学习人物在每一个场面描写中是如何做这些事来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之后,隔了1天后将这个方法用在本单元的另一篇《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场面的阅读分析。
这节课的思考路径演变为:作者借场面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我们可以再往细处问:写了哪些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有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基础之后,在这一课我是直接给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圈划相关的语句,完成这一问题链的回答。学生在点拨之下基本能够关注到作者是写出了海陆空各个方阵的各自特点,来展现出当时我国军事实力的强大,再结合群众当时的掌声的细节描写,体会到作者甚至三十万群众因我国军人训练有素、军事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增强而自信、自豪、激动之情。
今年我是从头开始,六年级,新教材。我们新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篇自读课文,教研员也强调,对于自读课文要有一个学法指导。我也在尝试着将讲读课文中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