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后感 王 燕
求其末而舍其本也,非也,非也。一堂课,即使课堂流程顺畅,环节设置密切相连,但学生仅是一个个评论员,没有真正沉浸到文本中去,便不是语文课。
语文课,首要的是也是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什么?
《风筝》究竟写了什么?“我”为何会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小兄弟那么喜欢风筝为何要躲在少有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的一个尘封的什物堆中偷偷的做风筝?小兄弟为何会忘记了童年的这件往事?“我”毁风筝这一幕真的是“虐杀”吗?……只有真正沉浸文本,理出答案,才是读懂了文章。听了
可以说,指导团的两位老师对我的指点让我有如醍醐灌顶般,让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语文教学上最大的问题之所在。能够得到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深感幸运。
两位老师指导完毕后,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迫不及待的在一个班级又重新上了一遍课文。这一次,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一起和学生读课文,读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读到我们自己也深深的沉迷在这文字中……即便下课铃响,学生依然手捧着课本,嘴里读着课文。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