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悦读 > 大家读大家
众里寻他千百度——读《给教师的建议》、《坚守》感想三则 桑熙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9-09-20

众里寻他千百度——读《给教师的建议》、《坚守》感想三则  桑熙

从今年寒假至今,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教育教学的书籍和杂志。至于为什么要看这些书?为了评职称做准备,为了写读后感,为了填补心中的一个洞……

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本,一本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另一本是于漪写的《坚守》。读完以后,我感触颇多。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那么多年来,我听过很多次。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这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给那么多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留下如此深深的烙印?我想只有去看他的书,才能找到答案。于是,我买了本最有名的《给教师的建议》,去拜读。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两段文字很吸引我:“有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说他为了那节公开课,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每堂课他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那个课题的准备,仅花了15分钟。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

优秀教师教育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种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到了1520年工龄时,这个比例应成为20:1,30:1,50:1,而这一切全靠阅读。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有数量上的增加。数量转变为质量:衬托着教科书的背景愈宽广,使教科书发出细小光线在明亮的光流中一样,那么,作为教育技艺基础的业务品质就表现愈明显,这就是在课堂上叙述教材(讲述、讲演)时分配注意力的能力。”

感想一:要不断读书。

当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震撼。因为这个故事的前半段,我在很多年前的政治学习上听到过,当时,只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可是,这一次的研读,我的感觉却是大不相同,读后我产生了共鸣。也许很多年轻时代所不懂的道理,大概真的只有等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有所经验和体会的时候,才能有所领悟。

依稀记得我在大学毕业之初,的确算是个积极要求上进的年轻人,看了不少书,为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在不断地努力。曾经一度还发出过“天下已无可读之书”的狂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为自己对教材已经掌握了,课件也做得不错了,学生觉得历史课有趣了,我上的课被校领导、督导表扬了,渐渐地历史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越看越少了。近几年,我在上课的时候,有时会觉得上课没有以前生动了,总觉得心里有个洞,而这个洞在越开越大,至于到底缺什么,却说不出来。

现在看来,正是由于近年来看书看得太少的缘故。因为看得太少,所以心早已被掏空,因为没有看很多书,及时补充养分,所以,上课水平在不经意间有所下滑,而不自知。

我没有能够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给出的标准。我觉得很汗颜。以前我并不认为自己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上班积极性还是挺高的,现在看来工作十年以后,没有年轻时代那么锐意进取,也算是一种职业倦怠。我不想以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家庭琐事太多作为借口,我只想说看书看少了,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不断看专业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去认真研读了一些专业书,或多或少,都有所收获,我庆幸自己在今年读了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就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让我有所警醒,有所悔悟,有所提高。如果学生是一条小溪,我必须始终保持是一条没有干枯的河流,不敢说这条河流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如果用掉了1升,就必须去补充20升、30升、乃至50升。因为这是必须。

于漪,她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看过她一些视频,总觉得她能说会道。她是历史老师出身,之后教语文,能把语文课上得风生水起。我一直很想对她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套关于她的书籍,《坚守》是其中的一本。我特别喜欢这个书名。

在这本书中,有几句话很吸引我:教师学习必须如长流水,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不断学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紧扣业务深入学。有时她觉得对某些问题好像是懂了,其实不然,读了一些大学者、大专家的文章,才茅塞顿开。要拓开视野广泛学,作为老师不仅要有人文知识,而且要有自然科学知识。

感想二:要拓宽视野。

其实近几年,我并非不看书,而只是侧重于文学和心理学。虽然,这也有助于我作为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是,所看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

由于本人在中学时代,和数理化相处得不是很愉快,导致我现在对理科仍然都没有好感。十几年来,除了看过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以外,理科方面的书籍我一概不碰。可是试问如果我不看理科方面的书籍,我又怎能将牛顿、开普勒、祖冲之等人的理论,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讲得透彻?讲得精彩?

通过研读于漪老师的这本书,我必须去做一件事,那就是和所有的理科学科去做一个和解,整理出教材中所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影响,不仅要知道,还要了解,要掌握,从而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并不需要对哪个人物,哪个事件都多么深入地了解。我所应该做的,就是立足于教材,将每一课的教材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这才是我的本分。一味追求历史知识,一味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会让我变得很被动,我需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不精通,但是都必须知道那么一点点。

感想三:要与时俱进。

在写此文的时候,同样也是我职业生涯面临巨变的时刻。

以前,我觉得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很幸运。以为自己教的是历史,只要一直活在过去就可以了。也因为初中历史只有会考,没有中考。所以,我从教的15年来,上课方式属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状态。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学生畅谈历史,“讲述法”是我一直以来情有独钟的教学方式。

近几年,我区教研员方老师,一直告诫我们:历史中考将至,所以,我也是早早地做好了思想准备。可是当我真的面临中考的时候,现实比我想象的要严峻的多。进入中考这个圈子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那些教主课的同事有多么地不容易。那么多年以来,虽然和他们呆在同一学校,却处于不同的空间。在中考的世界里,是那么地快节奏,那么地紧张,那么地压抑,我这只闲云野鹤显然有些手足无措。在此期间,虽然我不断地努力去适应新形势,其中也不乏有不少好心的同事帮助我,但是这条转型之路,我却步履维艰。并且,我那引以为豪的“讲述法”,也悄然成了“明日黄花”。

经过多方提点,方才领悟而今的教学方法已然是用一个主问题带动一系列的问题,串联起一堂课,从而不断地引发学生思考,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被称为合格的课。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悔之晚矣:如果以前能够及早地地翻阅相关书籍、文章,就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就不会像现在这般被动。

有的时候,我很羡慕那些年轻教师,他们的大脑里装载的都是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而我作为中年教师,大脑里全是旧框框。如果我要改变,就必须抛却过去的授课方式,方能迎接新的挑战。

我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写教案、重做PPT。第一步,我先请教康外的带教老师,认真听取庄老师的指导意见。然后利用双休日和暑假的时间,呆在徐汇区图书馆,沉静下来,放空自己。第二步,我参考了网上大量的优秀教案、课件,反复思考这些优秀老师的问题设计。第三步,我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尝试着写新教案。第四步,在写完第一篇教案以后,征询教研组长和教导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在被初步认可之后,继续写第二篇。之后,不断循环往复。每写一次教案,我都觉得身心俱疲,这是破茧成蝶的过程,这是比生孩子还要痛的阵痛。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到底,因为这是最优选择。

在我煎熬了一段时日以后,突然有一天,我领悟了:其实,原有的知识点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方式方法而已。方式方法虽是一种形式,为内容所服务,但如果改变了形式,会让内容变得更丰满,更赏心悦目,又何乐而不为呢?诚然对我而言,教了那么多年的历史,北京猿人在我的眼里,早已看不出帅哥、美女的模样,但是对于我的学生而言,每一节历史课,都是他们每一次新的体验,他们有权力去感受最好的形式配上最恰当的内容。我的备课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多为他们设想。

本来我觉得没有了过去的教学方式,我会迷失自我,从而失去自信,但是,当我真的抛却过去,勇敢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候,却发现,重新备课的过程,同样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

在今年暑假,经过我反复修改,手写出了与以往形式截然不同的7课教案,再打字成电子稿。抛弃了以前的PPT背景,从零开始,学习PPT较新的版本,去感受与以往版本的区别,并且利用新的功能,做出了与之配套的7个与以往风格迥然不同的PPT。至于效果如何,需要开学后进行检验。随着备课的不断深入,过去的那个因循守旧的我,已经和现在这个崭新的我渐行渐远。

上学期教研活动的时候,金老师、丁老师等几位老师纷纷建议我多听课,他们告诉我:听课是让一位老师进步最快的一种方法。一开始我不以为然,而当我遭遇困境的时候,我又重新想起了那些老师的建议,我决心背水一战。今年6月底,我制定了计划:新学期要加强听课的环节。

在校外,本学期从开学第一周至今,我坚持每周去听带教老师庄老师的家常课,风雨无阻,听完以后马上写反思,一有困惑就及时请教庄老师,解惑以后再备课。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研读了更多的书和杂志,参考了更多的教案和课件。数次过后,自己感觉上课思路变得比以往清晰明了了一些。

在本校,我放下所谓老教师的架子,去听年轻历史老师杨老师的每一节七年级的家常课。每次下课都和杨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写反思。同样,我也请杨老师来听我的课,给我提意见和建议。第三周的“推门课”,我又去听语文、政治等文科学科的授课。我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过以上这些我不断整理自己的思绪,理顺上课的脉络,最终达到提升教案和课件质量的目的。

通过读书,我不敢说,自己马上就能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但至少先要努力成为一只合格的飞蛾,不断地扑腾着脆弱的翅膀,勇敢地向着光明飞奔而去。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