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师资建设 > 教师队伍 > 二期课改探索
教师专业化:走进新课程的全面准备和必然要求

作者(来源):潘荣珍    发布时间:2006-03-13

教师专业化:走进新课程的全面准备和必然要求

何谓教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以上三规定都明确并突出了教师的专业性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一直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话题,然而就现实群体而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尽人意,离新课改的要求还相去较远。因此,思考和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借助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的驱动,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了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否定学习的划一化、被动性、个人主义倾向;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性、合作性,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亟待教师专业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应从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教师的形象应从技术性的实践者向反思性实践家转变。

当前教师专业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重新确立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的过程。

.理念与境界的专业化

生命观——关于教育过程的本质思考

1)“关怀生命”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的事实,以积极的思考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

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

关怀生命,意味着学校教育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已任。

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要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

2)基于生命感受的教育沉思——

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除杂草、瓦砾以及那些企图消解生命活力的要素,让生命重新释放光和热。因此,教育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培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其他一切能量,使其能够和谐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
遗憾的是,相反的状况还在蔓延: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就业的压力,不得不一味地将知识客观化、体系化、教条化、繁琐化,忽略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和生命个体的基本需要,学生被过早的抛入了竞技场,由通过知识满足市场需要,再到只学习市场需求的知识,结果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琐碎的领域,对广袤的宇宙一无所知。

3)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对生命的关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努力培植学生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应该是今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发挥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

教育是共享生命成长的事业。关注生命,就是要关注生命的需要,关注生命的个性,关注生命的发展。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

生命的意义在于权利,受教育权、健康权、民主权利,还有创造的乐趣,都可以称得上“与生俱来”、“天赋人权”。只有这些基本权利得到尊重,旨在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才具备现实的土壤。也就是说,维护个体的权利,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首要原则。

教育过程,就是生命成长过程。

.学生观——关于受教育者的本质思考

1)教育真谛——任何教育,只有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才是有效的。平等的、不带有优越感的爱,才会被学生真心接受。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温暖、仁慈、宽容与幸福。

2)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尊重是今天所有成功教育的基础,尊严是每个孩子放飞希望的基石。

3)学会欣赏——欣赏是一种力量。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可以使人具有成功感。欣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教育中给学生多一些欣赏吧!

4)没有“差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这是美国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的基本理念。

 “上帝允许一部分学生考零分。”这是来自国外一位教育学者的声音。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优等生。”这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1981年得出的实验结论。

 “我是差生我容易吗?”这是一个“差生”在日记中的独白。

教师的任务是善于发现孩子的强势智慧,准确评估出孩子最突出的智慧表现。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孩子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5)学生评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而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并对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

现实面临的问题是:究竟能向基础性发展目标做多大的倾斜和转移?

.教师观——关于教育者的本质思考

1.教师精神——

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利益重组,管理开放,行政分权;

节奏加快,发展提速,知识爆炸,信息骤增,红尘滚滚,遍地诱惑。

守不住心灵的宁静,就容易灵魂流浪、思绪飘泊,失去价值支柱,远离精神家园。

今天的教育,缺的不是楼房,而是文化与技术;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与操作;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和精神。教育的希望,在乎教师良心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自傲,多一点进取;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公正;少一点享乐,多一点磨练;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业;少一点势利,多一点奉献。这是教师良心和精神的具体体现。

守住心灵宁静,建设精神家园。

2.教师信念——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地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同时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入生活和不断地成长。

教师总是愿意在前台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情和智慧,一代代学生像一片片雪花飘向了天边,也染白了教师的双鬓。教师因此被人们称作蜡烛,在销蚀自己中照亮别人。教师的悲剧性在于自己像蜡烛一样进行着一次性消费。一个高超的演员不但要有一个光彩照人的前台,更要有一个潜心研习的后台。

为教书而生,为教书而死。这也许是在一片灰暗的底色上表达自己,教师的事业像一个落寞的苍苍老者与这个青春越离越远!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了另一种表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应该给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感情价值三个方面上搭建进步发展的平台。教师已经不是蜡烛,而是一束和学生同时燃烧的火炬。只不过,教师的温度高些,火焰猛烈些!在枯燥的课堂上,在挠头的班务工作中,在多少次怕被时代淘汰的午后,在多少次才情学识捉襟见肘的黄昏,一种逃避教书育人工作的念头像巨蛇一样缠绕着教师。多么渴望像武侠小说中的那些武林中人,躲到江湖之外,苦练武林秘技,数年之后重出,江湖为之一震……

教师是浮躁时代的坚守,是霉晦岁月的灿烂,是吸引学生目光的磁石,是促使学生脱颖而出的加速器。

3.教师修养——

师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

爱,让教育发光。爱,让生命如此美丽和幸福。

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师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守望,应是在教师期待生命美满的“修”和“养”中获得的。是让教师职业成为一味的、牺牲性的付出,还是引领教师在“完整意义”上懂得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生命价值与生活的欢乐?教师仅仅为生计而工作,还是为追求生命的价值而工作?

教师的道德成长不是仅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的,真正的制度应该是教师的“心灵共识”,是集体的“公开承诺”,是为建立一个“共同家园”的精神与行动。教师的道德品格源自教师精神世界的富有。教师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教师要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实现道德的发展。

师德建设重在激活教师欣赏美的感官和心灵。

自身:“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底蕴。读书泉声满沧海,下笔流云走泰山。

 “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痴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北去南来自在飞”——有思想。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领异标新二月花”——有创新。创新是水,能滋润思想的绿叶;创新是火,能点燃教学的激情;创新是神奇的魔方,能使教与学的双方都充盈着灵性。

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籍应成为教师终身的伴侣。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就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

育人: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

成就一个学生要付出很多,但毁掉一个学生也许就是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

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一辈子感激,一辈子难以忘记?不是那些以刺激学生脆弱的心灵来促使他们“觉悟”的老师,也不是那些动辄冷言讥讽,孤立学生,让他们早早体验“师心”冷暖的老师,更不是那些将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老师。

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滋养,是一种不事张扬的心灵沟通。当孩子向你真实地展现他的内心时,小心地抚摸他的心灵,给予他哪怕是一点点容纳,都会涌起巨大的教育力量。

作为老师,你的口中是吐出诱人的玫瑰,还是吐出刺人的蒺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拥有人文的情怀。

教师是人间的神,他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把爱、信任、宽容和梦想带到人间。他会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而不是在童年时就把那些梦偷走。

将教师的爱视为一种资源,“惠顾最少数最不利者”是“最起码”的道德。(4)4.教师素质——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多种多样的素质能力,至少有:

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深刻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

对于儿童的教育爱;关于学科的专业知识;广泛丰富的教养;

适应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适应个性差异的能力,从实践中学会教学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要求:

第一:立足于全球视野的素质能力。关于个人、地球、国家关系的适当理解;尊重人与尊重人权的精神,同情心、公益服务的精神;容纳不同观点与立场、尊重多样价值观的态度,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态度,理解并尊重本国及地区的历史、文化的态度。

第二,生存于变革时代的素质能力。个性、感受性、想象力、应用力、逻辑思维力、课题解决能力、持续性自我教育能力;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应对社会变化的知识技能。

当前摆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三个问题是:

21世纪什么样的教师最受欢迎?除具有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外,还要做到:

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

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

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

离研究型教师有多远?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靠近的途径其实十分简便,只不过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投入:

自觉的教研观;

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把“问题”变成“课题”;

增加知识储备;

力戒功利之心;

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与同事合作。
    名师高不可及?成为名师,一是要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二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5.教师榜样——

一个教师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教学执着于自己的学科,又超越自己的学科,从而进入到关联着灵魂的教育境界。

魏书生——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

教育是“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

斯 霞——伟大出于平凡的一代名师。

她选择小学教师的纯朴信念,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她的内心深处,永不动摇。斯霞的一生都真实地活在了孩子的世界里,而且是很快乐地活着。她平生无所求,只想把孩子教好。斯霞一生所创造的财富,无法用世俗的眼光来度量。

于 漪——“一座蕴藏丰硕的宝库”。

以她的学识,以她的人品,以她的勤奋,以她过人的聪颖,每一个后学者都能从这座宝库中汲取终生受用不尽的营养。

教书的于漪是一部大书。李镇西、陈军、程红兵、程翔……无不受惠于胸襟开阔、敏捷纯粹、才华横溢的于漪先生。

顾泠沅——“做教育其实就是讲故事。”

每一个熟悉顾泠沅老师的人,在慨叹他精力充沛、洞察事实和深邃的理论思辨的同时,更为他善于实践反思、勤于笔耕的精神所折服。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一定要学点教育史,要弄清各种教育流派源头与流变的关系,要超越前人,一定要知道巨人是谁,巨人的肩膀在哪里?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应是最有权威的未来学家。未来分为两半,一半是今天的延续,另一半要靠理智的雕琢。

钱梦龙——不甘于平庸而又一切顺其自然。

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

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

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一生的追求。富有激情,是我的教学追求;富有思想,则是我一生的追求。

李吉林——永远像儿童多么好。享受教育,享受“如诗如画”的教育人生。开发课程,享受创新之乐;淡化结果,享受过程之趣;正视差异,享受个体之美;放手活动,享受学生之能。

余秋雨——做人要善良,读书要用心。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阅读是人生头等大事。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要想要摆脱平庸。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有追求,有迷惘,有执著,有痛苦,有播种,有收获,这应是教师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6.主任教师——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要胜任班主任的教育劳动,就需要逐渐地走向专业化;而只有经过努力,发挥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劳动,感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到它的神圣性,才能享受班主任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主任教师,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教师。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其精神素养的提升,这是对每个教师专业化的共同要求。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班主任主要是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关怀情感的基本表现。班级应搭建成爱与欢乐的殿堂。
7.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评价的内容,应以教师发展为基点,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以及教育教学特殊能力等诸方面,客观反映教师在工作和发展中的需求,发掘其潜能。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师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而且要评价教师的德;不仅要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且要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教师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素质,而且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通过评价,发展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教师在已有水平上的全面发展。

实践与技术的专业化

.完整地理解课程

试图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这是今天我们对于课程最广泛意义上的理解。

课程不是那些预设的、静态的凝聚物,而是包括那些教学活动在内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1.“教师即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课堂、使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

2.“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教师具有讲述课程故事的愿望,具有在故事分离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具有反思实践与感悟的愿望,具有倾听他人见解进行对话的愿望。然而,“高考指挥棒”却扭曲了教师的这种积极性。管理主义与工具理性只能塑造“应试教育”的工作形态,却无法带来文化的再造。

当前重新构筑有助于个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课程,其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的文化意义和课程的生活化与综合化。

3.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课改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显示其价值,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进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教师的教育个性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以表现和张扬。

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课堂是宽容幼稚、善待无知和正确地引导人的地方;课堂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课堂是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课堂是活动、游戏的场所,是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

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们只有用智慧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

新课改对课堂要求的核心理念是贴近生活;课堂艺术的根本秘诀,是从生活中引进活水。

充满诗意的讲台

诗意的讲台是教师人生目的和归宿所在。讲台的诗意,就是要追求一种师生平等、服务至上、责任至上的极高境界,就是要追求一种共同学习、共同适应、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的高度互动,就是要追求一种学会抉择、学会沟通、学会评价的决策反思的长效机制。

讲台是教师书写人生哲学、实现人生价值、占领和贡献于地球的领地。小讲台,大世界。

教育应充满对学生人生诗意的照耀。

4、“学多于教”才是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叶 澜——

一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一堂扎实的课,不是纯图热闹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有资源生成和过程状态生成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什么时候都可以上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有缺憾的课。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张民生——

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教师有所得。

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李希贵——一部分是演员,而另一部分是观众,这种教学的模式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为什么我们喜欢把课上得如此严肃、庄重而又高高在上?学生喜欢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也不一定是一堂思维活动量大的好课。教学的至高境界并非“授之以渔”,如果可能的话,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渔”吧!同一个结论,同一个道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和学生自己得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文喆(zhé)——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一般来说,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效学习形成的条件有以下五项:

学习内容要适切,指教师组织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应该适应学习者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切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学习环境应宽松,指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

学习形式应多样,指教师要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种种技术手段、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组织过程要科学,指教师应该针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

学习评价要包容,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

黄爱华(深圳特级教师)——

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应变: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程新民——

确有效果:了解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会用了什么?(增)

身心愉悦:求知的乐趣,思维的满足。(悟)

5.在新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

强化课程主体意识,丰富课程内涵,激活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自觉接纳新的思想观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热烈奔向卓越和成熟、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是全力以赴的必然追求。教师的角色和职能,也在由单纯的传递知识,转换到“为学生生命健康而服务”的过程中,教师成为一位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这才是教师本质的回归。亮丽教师的课程角色,教育才能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学生人格的发展;凸显教师的促进职能,学生才能“学会怎样学”、“学会怎样思考”、“学会怎样做人”,进入自己去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自己去主动创造未来成功的理想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应是:

表述一: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

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

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

扎实的研究者、教育的享受者;

有效的促进者、勤奋的学习者。

表述二: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使知识转化为智慧;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文明积淀为人格;强调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合作者的角色,构建“学习共同体”;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并非否认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影响;教师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从事课程的开发工作;参与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自我反思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和自我规划发展者;教师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者。

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和富有者。真正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从职业中得到快乐和发展的人。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

6、选择恰当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各种教育理论在新课改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对教师专业成长而言,至少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可不借鉴。事实上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霍华德本人也因二十年前创建的多元智能理论成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

霍华德·加德纳理论中人的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 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学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 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

空间智能 善于运用三维空间方式进行思维和表现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 调节身体运动及运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

音乐智能 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

人际交往智能 能觉察他人情绪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与他人交际的能力

内省智能 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特点,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吸取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自然观察智能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科学世界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倾向

新课改以来,教学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成熟的且较适合于新课改的当推合作学习。

互动:教学任务是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

互助:教学任务是否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与助人的需求。

协同:教学任务是否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整合:教学任务是否体现了跨学科性、综合性和任务驱动性、项目型学习的特点,是否要求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题思路或方法的汇总综合,是否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7、用感悟“靓丽”课堂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迈向专业化,除上述大的方面外,至少以下六个方面是必须要认识和把握的。

1)课堂意识——

不少课堂教学似乎少了像说话拥有语感,唱歌拥有乐感,画画拥有手感,跳舞拥有动感这样一种与生俱来、应付自如的东西,也就是课堂意识。课堂意识的养成是教师教学态度、文化修养和人格内涵长期积淀生成的结果,是教师自身内涵的一种机智的、富有创造性的应变能力意识的外显,它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自觉地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心理活动,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具有课堂现场感的学习氛围之中,关注如何与学生共同和谐地成长。教学过程并不只在于教师对知识的深刻把握,也不在于教师了解学生多少,而在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达成一种默契——认知与认知的对接,思想与思想的共振,心灵与心灵的敞亮。

课堂意识是长期教学潜移默化的结果,它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教学境界。

2)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突发事件随机应变、灵活创造、化解难题的能力。教学机智属于教师的聪明智慧的范畴,或者说属于创造性智力范围,是教师教学才干的高水平发挥,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教学机智一般分:处理课前因素引起的事件的机智;

处理教学疑难本身引起的事件的机智;

处理学生恶作剧或纪律行为引起的事件的机智;

处理外来干涉事件的机智;

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3)课堂容量——

要确保课堂教学中有较大的容量,在教学过程就不能对学生充分放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就很难得到真正展现;要增加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比重,更多地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容量就必须减少。因此,正确把握课堂容量是教师必须要备的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课堂关注——

大部分课堂存在的现象是:

对前排和中间几排学生关注较多,对后面几排学生关注较少;

对成绩优秀学生和中等生关注较多,对学困生关注较少;

对“顺眼”的学生关注较多,对“不顺眼”的学生关注较少;

对主动举手的“积极者”关注较多,对沉默平静的“消极者”关注较少。

尽可能多地关注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和把握的一环。

课后作业——

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开放性作业是新课程作业的亮点;

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追求体验和成功;

制作性作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习题资源再开发性作业让学生学会创新。

给家长布置作业。“要孩子动手做的事务必教会”;

每学期家长在星期天陪同孩子郊游一次;

家长接受孩子的英语辅导;

家长在每学期放手让孩子当一天家,做一次小主人。

教学创新——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刷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疆域。

 “浮士德灵魂”:单纯的重复模仿好像花瓶里的假花,创造才意味着生命的源泉。

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是二度创作,教学创新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永恒主题。

8、力克“教学疲劳”

教师“职业倦怠症”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西班牙《荟萃》月刊以“关注教师的神经”为题指出:教师压力重重,精疲力竭,失去工作热情。他们被夹在不上进的学生、挑剔的家长和不合作的管理部门之间。他们公开表示对教师职业的不满,他们是“职业倦怠症”患者。

 “职业倦怠症”是教师发展的“天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症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将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了毫无个性的产品,只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未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些教师工作上“目中无人”,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有些教师长年与书店绝缘,仅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是靠“传统工艺”去以不变应万变;有些教师观念陈旧,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这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具体“症候”。

但愿有的教师把工作看成“就那么回事”的时候,能够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反思是学习与实践的最佳结合。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通过反思改写教师的教育哲学

对于一个急需科学精神和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启蒙的社会来说,当考试仍有市场时,要转变教师的教育哲学无疑异常艰难。

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成为自身教育哲学的改写者、丰富者——这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优秀的教师首先能感受到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的对教育核心问题的逼近,称之为“反思的精神”;其次就是对教学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这是组成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登抵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之中。

教师的智慧在于认识错误,反思错误,在思考中闪亮教育智慧,从教育失误的腐朽中发掘出神奇,从教育平凡的点滴中发掘出伟大。

反思是痛,但痛而后快。

1.反思实践过程

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自己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

第一,自身反思所提供的视角,即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自身经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二,学生所提供的视角,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眼中发现他们对教学的感受,发现他们给予肯定或感到压抑的那些教学行为是什么;

第三,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所提供的视角,即教师可以把同事作为借鉴、顾问或进行批判性对话,在对话中分享同事对教学的理解;

第四,文献所提供的视角,即教师可以阅读实践领域之内或实践领域之外的文献,确定自己在另类理论框架内的位置。

具体来说,反思应着眼于两个方面:

反思什么。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定位问题、动态生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效果问题、教学资源问题。

如何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时的基本手段,是获得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

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如把叶澜教授关于课程教学的论述作为反思的基本参照。

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

以上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反思,实际上教师的反思应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

2.教师发展的学校功能

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科思想的启迪,关注教育意义如何付诸每个教学活动,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使教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意义,从而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学校营造教师发展的氛围,应着力构建三条通道:

以学科——理念为取向,给教师一个自我更新的机会,从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等方面提高素养;

以实践——反思为取向,给教师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研究中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整体效应,从教学叙事、开发个案、问题研讨等方面提高其研究能力;

以生态——平衡为取向,给教师一个完善自我的环境,让他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及建立专业成长机制,使其生存方式得到更新、生活质量得到升华。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形式有很多: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其意义不只是关注教师的一天,更多的是关注发展日前“准备和实施”的过程,关注发展日后教师的反思和升华,尤其注重的是,教师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永无止境的探索。

实施“五个一”研究制度: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提出一个问题,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份教研总结或一篇教研论文。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课改开放周活动,举行一次主题评比活动,汇编一本论文集,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每学年召开一次校本教研座谈会。

帮助教师寻找成长点,确定发展目标。

形成日常化教研机制:听——每周听两节课,说——课前说设计、课后谈反思,记——每周写一个教后记,评——听课后与同事互评、开展聊天式的评课;

形成上研讨课机制:申报——说课——推选——上课——评课;

形成课题研究机制:申报——审批——培训——实施——评议——总结;

形成名师培养机制:选拔——培养——学习——实践——科研——推介。

给教师一个平台,使其能尽显才华;给教师一个阶梯,使其能登高望远;给教师一种机制,使其能自我完善。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可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过程总是由细节组成的,教育正是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细节的艺术。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在于他与生俱来的优秀,那几乎是一种神话;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贵情操的教育细节:从一杯水的故事里,从一支笔的思考里,从一个孩子的眼神里……

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教育,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