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交给学生什么?——读《跳出教育的盒子》有感望 李盼
“每天你都会交给学生你认为重要的。你会把自己的伦理观、态度、信仰和道德观传达给你的学生。”我就在思考,我想交给学生的是什么?
有态度
书中写到“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是作者的教育理念和信念。
我期待我的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现在的问题和不足,但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尝试,我可以进步。他们必须带着能够并且愿意学习的态度;他们必须尝试。我是无法容忍,还没开始就宣告“我不行”,似乎“我不行”三个字是无懈可击的理由。说到态度,自然还会想到“认真”一词。回想我的学生时代,老师们都评价我很认真,那个时候有点不开心,这好像是在说“你吧,没那么聪明”。现在角色转换为老师,才懂得作为学生,态度认真是多可贵。
有行动
学生总是在被温柔谈话或是被严厉批评后可能会有短暂的瞬间:我要努力学习!也可能在看到分数后难过、或是心里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也许一转身,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起初带班,我会刻意地问:能不能做到?他们扯着嗓子喊“能”。很高兴,他们坚持了4天,第5天就成了没气的球。后来我直接告诉他们:“谁都可以做出承诺,并且话可以说的很漂亮。最难得、宝贵的是付出行动,不是一天、两天、三天……而是一直,直到有一天,你会很自然地做它,不觉得烦、不觉得难。”现在,我习惯性地在他们面前说:“能不能做到?说到做到”。就目前状态来说,还是不错的,就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不过,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慢慢地,等他们逐渐消化和吸收这种意识,我就尝试减少询问和提醒,希望能成为自主行为。
期中考试结束,有几个同学盯着我问:“老师,我及格了吗?”知道分数后他们都还挺高兴的,因为他们及格了,并且多接近70分。我也觉得舒了口气,因为看得出来这几位同学复习期间明显努力、用功了很多。及格是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我希望他们从“我不行”进一步转化为“原来我努力,我就可以”。前几天和学生谈到“立长志”,我说既然某一刻你决定好好学习,那就要坚持保持这个志向。这是从时间长来说的。此刻,提到这几位学生,有了一点新的想法。如果他们对及格满意,其他同学对目前成绩满意(这当然是可以的),我会鼓励他们每一次都要达到这个目标。但是,若当成绩稳定,可以尝试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长远长远目标,可以是我要进步3分、5分 ,可以是说明文16分得14分等等。
有思维
说来有些惭愧,学生时代不是语文爱好者,文学积累不多,文学素养不高。现在,做了语文老师,真的是和学生一起成长。慢慢地,我会感觉到诗歌、文言文的精妙,慢慢贴近作者。我想,可能是因为现在有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学习过程,自己无法理解的会与陈老师、屠老师讨论,趣味满满,而不是被动的填塞式学习。我期待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做过一次尝试,10月份的月考涉及6分的课内古诗,我特意未上这首诗。结果,还是挺惨烈的,只有极个别得到6分。学生当然有抱怨我没上这首诗,我让他们重新做了一遍后讲解,他们说:这样看也不难。借这个机会我说出了我的期待:大家要学会独立学习,要有自我思考,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掌握也会更牢固。
我想教给学生的是学习语文的思维和方法。书中写到“所有的老师都想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教会了学生什么?你在教孩子如何分析信息,关联其他信息,整合信息,以我们要求的固定形式反馈。”我觉得这很适合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赏析和解读。语文学习,既是感性情感的碰撞,也是理性根据的分析。而对学生来说,语文好像毫无章法。如果他们学会了一些方法,运用那些方法慢慢理清思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可能不会无从下手,千奇百怪了。
“我的学生需要我充当的是老师的角色,一个承担责任并能指导他们的成人,一个有时候必须扮黑脸才能帮助他们的领导者。”两个月工作下来,对这句话有一些感触,特别是“一个承担责任并能指导他们的成人”。其实我也好奇,我想交给学生的这一些,是需要长期塑造形成的。不知道他们现在或是将来能体会多少,又能做到多少。借用书上的一个词,也许是“近乎天真的乐观主义”。即使“天真”,也要保持乐观和期待。
教师: 李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