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悦读 > 大家读大家
我和《我们如何思维》——王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8-10-26

这次的读书分享我将从三个“二”,两个缘起、两段分享、两次体会来简述我和这本书的故事。

两个缘起:

1、在一次教学观摩中,听余党绪老师介绍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和做法,谈到语文课中的思维问题,余党绪老师推荐了很多关于思维的书,《我们如何思维》就是其中一本。作者杜威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曾对中国教育界产生过重大影响,陶行知张伯苓等都曾是杜威的学生。

 2、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包含有“思维”这部分,思维的过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过程,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

 

正如书名,这本书就是阐述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探讨人类思维的本质,书中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案例做详细的阐述,能有好的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两段分享:

书中精妙言论,与我而言,简直就是醍醐灌顶,把我一直隐于心中,没有直视的问题用精炼的语言直指出来。

“教师有垄断连贯叙述的习惯。如果把教师一天说话的时间统计起来,与学生说话的时间加以对比,那么许多教师都会感到震惊。而且,学生们的谈话也往往局限于用简短的词语或单一的不连贯的句子来回答问题,详述与结论都有教师包含,只要学生的回答中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线索,教师便给予肯定,然后加以引申,详细讲述他认为学生应该表达的意思。这样,零星的,不连贯的叙述习惯就必然导致理智的瓦解。”

“教师——尤其是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靠自己的强项吸引学生学习,用个人的影响力取代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当课程几乎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时,教师个人的吸引力往往能起到作用。这样,他就越来越多利用后者,以至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几乎完全取代了学生与相关科目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影响力会导致学生的依赖与软弱,使学生对科目本身的价值不够重视。”

 

两次体会:

第一次体会:

我是去年看这本书的,那时我还在教初三,当时的我看了第一段文字后立马写下了下面的这段感受:

虽已从教十年,到现在为止,我有时还会不由地不自觉埋怨学生,都到初三了,回答问题还回答不全,表述不清,枉费自己辛苦教授四年,却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可,事实真是如此了吗?我教给学生如何表达了吗?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了吗?杜威的话让我深思。

借着学校开课拍了视频之机,特意回看了自己的课堂实录,真可谓局中人不自知,只有当自己从课堂中挣脱出来,然后以另一种更客观的身份更理性的心态,并且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上课教学的那一个“自己”,才能看到平时最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才能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

事实上,我真真切切地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我多次忍不住地等不及学生的回答,自以为给的是美其名曰暗示、提示,而其实就是答案,或者说更完整的答案。我讨厌录像里那个急躁的自己,我反感录像中那个急进的自己,我陌生于那个我曾一度不齿的自己,原来,问题出在我这里。四年的时间,我可能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是在剥夺、扼杀他们的能力,我愧疚。

当我顿悟了杜威的教育观点后,我当即尝试做了改变,课堂尽量克制自己不多嘴,不多话,尽可能多倾听,学生说的不流畅再说一遍,第二遍就明显好多了;学生回答不完整,再想想,再补充下;学生不会表述心中的意思,没事儿,先说两三个词,再把这几个词连成一个句子……虽然说,一下子几天几周的改变不可能转变近四年的影响,但是我自己感受课堂上我不那么“强势”了,学生也更愿意发言了。

 

第二次体会:

这是我最近的思考,我又读了上面的文字,脑海中浮现三个关键词:教师——学生——学科。

我觉得,教师的魅力或吸引力,不在于自己的多么潇洒,也不在于自己多么博学,多么有才艺,而在于你能否引领学生走进学科。(魏书生初中毕业就做语文老师,但他做的很好。)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本身,不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与兴趣,而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兴趣,那么,这个教师不算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因为喜欢我而喜欢上语文,那么我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桥梁。如果学生仅仅喜欢我这个人,而并没有因为我的教学而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那么只能说,教师是没有教学魅力的。此时此刻,教师很可能成为学生与语文学科之间的障碍。

 

结束语:

我想,《我们如何思维》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思维的特点;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每一位平凡的老师,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哪些思维上瓶颈与问题,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身教学,在发现不足后更好地改进、完善。

我们都曾喜欢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读了这本富有理性气息的书,我感到“苟且在远方,理性伴身旁”,我们需要这样的书,给予思维的滋养,也让我们在面对自己教学平原期时找到问题,找到前进的方向……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