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悦读 > 大家读大家
读《文章例话》有感——陈秀梅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8-06-19

叶圣陶的《文章例话》是193912月出版的。书中收集了作者在《新少年》杂志上发表的点评文章24篇,全是现代文,目的是以评点范例的形式指导青少年作文。《文章例话》集中反映了叶圣陶的作文观,其主要观点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符合的,对当今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章例话》中的内容很丰富,对各种体裁的文章进行了点评,并阐述了自己的作文观。针对作文教学的情况,我选择几个重要观点来分析。 

一、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够写文章了。”“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 

 现在的中小学校的学生怕作文,有作文恐惧症,一提作文就头疼,学生作文是练习写作,可能不想写。叶圣陶说: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中小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上学之前已有一些经历和知识,也会说话、写字。学生在家里、学校、社会的所见所闻也不少,有时还去旅游,也阅读一些书籍报刊、看电视、上网、玩手机等。这些都会接收许多信息,老师只要提醒、启发,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如写校园小景、校园一角,我最喜爱老师、宿舍教室、新的同学、我的同学、不该发生的事、球场风波、放学路上的见闻、观书有感、上网想到的等。 

“我手写我口”也是叶圣陶倡导的。叶圣陶在《写文章跟说话》一文中谈到:嘴里该怎么说的,笔下就该怎么写。这是为了消除作文恐惧症说的。学生会说话,就能作文。当然,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还是区别的,这里着重强调两者的共性。教师的功夫在于把学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能写文章不是搞笔墨游戏,而是生活的需要。叶圣陶说: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中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二、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论述了文章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要好文章决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摆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字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叶圣陶在评巴金《朋友》一文中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他要求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阅读也是积累的一种方法,既可以学到一些间接经验,扩大视野,又可以积累词语、学习写作方法。阅读与写作各有自己的任务,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例话》中以范文阅读来启示写作。作文训练的方法还可以利用范文进行扩写、缩写、改写练习。   

三、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 

《文章例话》中分析了胡愈之的《青年的憧憬》一文,认为文章要想收到好的效果,除了有实际生活、写作技能之外,还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所以选定体裁是动笔之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这里提示了两种作文观点: 

第一,内容要与体裁一致,内容决定体裁。意思即指文章的内容,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这要看内容的性质、多少,有的适合写成记叙文,有的适合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实用文体。如范文中的丰子恺《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就是说明文,内容讲了现代建筑形式养的四个条件:实用目的,工学构造、应用材料和现代感觉,说明事物的道理。文章中没有形象、人物、事件、场景的材料,不宜选择记叙文体裁。范文中夏衍的《包身工》的内容适合写记叙文。 

第二,要看读者的对象,体裁要适合读者阅读。胡愈之《青年的憧憬》,又因为读者是中学生(这篇文章是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若把意思艺术化了,写成诗歌或者小说,不及写成小论文容易使读者理解。写文章是给人看的,要有隐含读者的意识,如果某种体裁读者不易理解,也就不应选那种体裁。叶圣陶从作者、文章、读者这一系统考虑问题,是科学的、全面的。新课标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四、养成习惯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需要反复训练、操作才能形成。

叶圣陶建议:练习作文最好作随笔。他选了郭沫若的《痈》作范文,随笔很自由,形式不拘,题材随处可取,唯一的条件是新鲜有趣。平时养成练笔的习惯,正式作文才有基础。正式作文也应重修改,作一篇成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只写不改,提高不快。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提出的作文观非常丰富,本文只涉及其中主要部分。虽然这部著作离现在有七十多年,但其精神、理念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和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