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教师 > 书香校园
读《如是我读》有感——王 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04-10

读《如是我读》有感——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的书,这是一本需要读者用心咀嚼的书,我们从中咀嚼学习的不仅仅是作者陈日亮对一篇篇文本独到的解读,更是他对解读文本和语文教学的一种态度。

《如是我读》,是一本关于文本解读的书。作者陈日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书主张文本解读需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回归日常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节选了中小学几十篇经典课文进行解读。作者功力深厚,对每篇课文既有其独特的理解,又自然地融入其教学主张,既品其味,又悟其神。这本书对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诚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所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篇篇课文的解读范例,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态度方面给予语文教师深刻的启示。 

今天我主要讲两点我的阅读感受或者说学习心得:
   
第一,书中每一个课例右边用最小字号写着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态度,每一句都令人深思。

如“何谓语文?我即语文。此乃语文教师极深的修养与极高的境界,值得作终身期许、一世追求。”“语文教师应该自己感觉是一个学者,而他人则感觉他是一个诗人。”“讲解课文当注意五‘不’:不离书,不空浮,不繁复,不含糊,不枝枝丫丫旁逸斜出。”“备课时多想想,‘有得忌轻出’,教完课多问问,‘微瑕须细评’。”“没有语言训练的语文教育,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语文课最忌的‘五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天花乱坠;讲得枯燥无味;讲得昏昏欲睡;讲得听与不听都无所谓。”

我来说说自序中,一开篇引用蔡元培的一句话“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当出现了很多的歧异,出现了很多争论,应该怎么看待?求之不得啊,非常宝贵啊,千金难求一个不同的意见啊。在多歧、多分歧的情况下,你应该取一个什么态度呢?不要轻易地去听取别人意见,同意别人意见。不要苟同,苟同就是勉强地去同意别人的意见,不要那样做,你要有学术骨气,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这是多么宝贵的时刻啊。同时,对我们老师自身而言,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尤其是对“所谓的解读”和日益多元的观点,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说理性认识。

举例:《农夫与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经典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可我们细想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大冬天蛇本来干嘛,蛇要冬眠的呀。人家好好在睡觉,你硬是把人家抱在怀里,温暖它,把它弄醒,把它逼急了结果咬你一口。其实问题的源头在于这个农夫。

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放在现在社会上来说, 我们依然追求的是生于忧患吗?似乎不是吧,我们似乎更多的在追求着生于安乐,如果总是处于忧患中,那么就要患抑郁症的呀。但是孟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是战国时期,天下从春秋时期几百个小国家整合为七个大国,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亡国的国君可谓非常多,孟子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如果安逸享乐,是必然要亡国的。

第二,关于文本解读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细读,一字一字地读。

《囚绿记》、《风筝》、《羚羊木雕》、《背影》、《我的叔叔于勒》5篇初中课文的解读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要想着各种解读文本的视角或者说方法,不要想着我究竟是读者中心还是作家中心还是背景中心等,不如想想这篇文章我究竟读懂了吗?读懂了它的内容读懂了它的思想读懂了它的结构吗?只看文字,我真的看懂了吗?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文本解读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态度。

于是我也试着去一字一字地读。

如《狼》一课,“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屠”一个屠户,设计一个屠户遇上狼,一对二数量上的弱势必然造成情节的波澜,但同时他又是一名屠户,他有刀,这为其后文拿起刀变被动为主动做了铺垫。“晚”点明时间,既符合狼的活动时间,同时为屠户一人对抗狼的困境有所铺垫,大白天的还能叫上帮忙的。“肉尽,止有剩骨”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骨头”是吸引狼跟着屠夫的重要因素,但是骨头又无法满足狼的欲望,它是肉食动物,要吃肉,没有肉,所以狼的目光就会转向屠户。“两狼”既体现狼是群居动物,有与前文的“一屠”形成对比,“缀行甚远”体现出狼首先出来的形象就是——狡猾。因为从现实角度上来说,狼的形象更多是凶残,但是在蒲松龄的《狼三则》中,他是将狼的形象有所暗示的,有所讽刺的,他要表达的是“狼亦黠矣”,所以首先要突出刻画的就是狼的狡黠。

再如《中国石拱桥》,第一段“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第一句:桥洞——虹。第二句:彩虹——桥。第三句:拱桥——虹。目的就是为了将拱桥和彩虹联系起来,用以突出它的美。第二段“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明确主要强调的是石拱桥的结构坚固。

在一字一字读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但是发现的多了,有时也能慢慢明白些什么。

《中国石拱桥》倒数第二段“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与其次的两点乍一看有些相似,但是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不会糊涂地把一方面硬是写成两点。仔细阅读发现,第一点强调的是建工方面的技艺精巧,切割石料,起重吊装;第二点强调的是整体设计方面的精巧,用料省,结构巧。那么为什么不能说的明白些呢?导致我们产生疑惑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再看看,这样的句子还有吗?第四段“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应该说,每个年代都需要政府的维修才能保持它的风貌,而并非只有人民政府的领导整修。最后一段“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就能知道本文的一个写作背景了。

套用书中的一句话“不必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教学上,恰恰相反,要花在读书和写作上。”我想我正在这条路上,并继续前行着。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