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桥边的老人》 执教者:程希
程希,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中教师,曾获得湖北省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第二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战争题材小说《桥边的老人》。
(学生完成独学、对学、群学,各小组将观点提要写在黑板上。)
师:好,请各小组展示。
生:我们第二小组展示的是“对文中对话的感受”。文章主体部分是由老人和战士的对话构成的,通过对话,我们首先感受到了老人的疲惫不堪,还读出了老人对自己故乡的依恋之情。
师:请第六小组来评点。
生:第二小组同学展示得很有条理,语言丰富,参与度也不错,所以我们给他们的评价是优秀。
生:我们组还有补充。我们还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正因为这样,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才把动物视为亲人。
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逃命时,老人想到的是可怜的动物。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师:展示和点评都很精彩。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的展示。
……
师:最后我们请第八组同学展示对小说叙述视角的理解。 生:我们用老人的视角对文章进行了改编——
我是一个孤苦的76岁老人,我有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我们相依为命,一直幸福地生活着,这些小动物就像我的亲人。可是战争突然侵袭了我们的家园。我真的不愿意离开我的小动物们,没有了我它们怎么办呢?它们还能活下去吗?可是战争步步逼近,我不得不离开家,离开我的动物们。我累了,很疲惫,只想休息。我走不动了,如果战争要来就来吧。我现在很后悔,也许我不该离开,我应该一直和我的动物们在一起。
生:我们认为改成老人的视角也不错。在改编前,我们觉得士兵的视角更好,但是改编之后,我们发现,老人的视角可以更直白地表现出老人的心思与情感,这是士兵的视角无法表现的。
师:第八组认为老人的视角比士兵的视角更好,其他组呢?
生:我们组认为士兵的视角表达效果更好。因为用士兵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会更加含蓄,也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读者去揣测老人的心理。这样可以让读者对老人的处境感同身受,让读者成为小说的参与者而非单纯的阅读者。
师:海明威对于写作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叫作“冰山理论”,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请同学们课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个理论,再重新思考文章的视角问题。
师:今天各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我们一同感受了海明威短篇小说的魅力。请同学们完成课后反馈,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点评: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程希老师的课堂流程完整、清晰,小组在学习中的作用明显,实现了“生进师退”。课堂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的理解,无论是学生的品读还是改写,都精彩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