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读《备课新思维》有感
数学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知识去胜任你的教学,爱学生也才会有爱的源泉,同时这也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要求:要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学科本身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言要简练、分析要深刻、讲解要清晰。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实施,现行的教材有很多版本,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不管用什么版本的教材,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我认为,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必须要有一颗爱心和责任心。一个教师如果缺少爱心与责任心,那么也就失去了让学生喜欢你的基础。那么爱心和责任心主要体现在哪里?对数学老师而言,自然是备课、上课、对待学生作业和耐心辅导学生上。对待学生的作业, 如果不认真批甚至不批,又怎么会面对学生认真评讲,学生又凭什么来喜欢你。我们也曾听过很多大师说过:“为这堂课准备一辈子”之言,这不是套话,而是大师们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下面我想就三个流程中的备课作简单的解读。
从宏观层面来说,备课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学什么——课程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长度;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怎样的空间——课程学习的条件;用什么方式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如何组合——组织教学的策略;如何评教、如何评学——课程评价。
从微观层面来说,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目标——老师要干什么;为什么有如此目标取向?——目标确立的依据(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是否符合课标(三维目标)?
因为课堂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备课就是要备各种可能,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因材施教的水平。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到底教什么?对教材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教教材: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的就怎么教;另一种认识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确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当然以上两种认识各有各的道理,第一种认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无奈之举,不教教材内容学生有意见、学生家长也有看法;第二种认识是理想状态下的认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是教材中的内容你敢不教,考试考到怎么办?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学生已经懂得的就不讲(通过检查来了解);什么是学生不懂得,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教师可以概括与提练);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教师要安排讨论与交流);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好课的标准——“五个实”即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这也是我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