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特别喜欢欧亨利的小说,因为他的作品大多是简短但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还有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让我影响特别深刻,比如“最后一片叶子”,那种感情真的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所以,在选择暑假精神食粮时,我特地挑选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他以书信的形式回应了青年教师们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那种简短精辟的文章,也许这是他吸引我的一个原因。
第一个故事,叫做“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他说:“班会上你没能忍住内心的伤悲,你哭了,因为看到学生的冷漠,因为看到一些学生缺乏羞耻感,你感到痛心,感到无能为力。你后悔自己的哭,你一再埋怨自己太软弱,没能在学生面前控制住自己。好些年了,面对一些学生的自私、冷漠,我这种年纪的教师也常常无话可说。教育工作中的好多困难,超出了我的预想,以个人的智慧已经无法解决;很多困苦,以我的修养也已经无法忍耐。我为什么要抑制自己,不让真实的情绪表现出来?”说实话,这是一个冲击的想法,但是他所提出的学生的冷漠问题却让我很有共鸣。工作了两年,我也遇到过老师在批评一个同学,那个学生根本无视老师,更有甚者会嗤之以鼻,旁边的同学就像看好戏似的起哄;或者是,一个同学在欺负另一个同学,旁边没有一个人要去帮忙,甚至还有跟着一起欺负的。我们常常把师生爱、同学爱放在嘴边,但很少真正看到这些爱在我们周围真正体现过。
为什么呢?我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冷漠,是什么让他们不会爱了?吴非认为,青少年要被感动,除了天赋善良,更需要在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地获得良知。在他的人生体验中,有无数真善美的声音和画面,他没能注意,也没有感受到,这是因为没有精神向导。作为指引者的老师,应当引导他去关注,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的经历,他的阅读如果是有效的,能孕育人文情怀的,他的情感就能被唤醒,也就一定会有感动。
从生活中,从阅读中去体会、去感动,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什么都不教他,我想,最起码他肯定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感动。我在想,平时在我们眼里很冷漠不会爱的孩子们,如果读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会不会也为之动容呢?如果他们在读一些“有血有泪”的文章时会感同身受,体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时会低头思考,那么孩子们的冷漠会不会消失呢?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爱,他们有些是还没有学会爱,也许是家庭原因,也许是社会因素,让他们把身边的爱模糊了。所以,让孩子们去阅读,一个人的阅读积累越丰厚,他的人生感悟力就越强,他的发现越多,而他对人间的关注和思考也就越有价值。教师的阅读经历,往往也是学生的精神资源;教师的人生情感体验,对学生会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是真善美的传播者。
即便我不是语文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我要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的孩子们学会有爱、学会感动、学会感悟。在学校里,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做为引导,在最开始,我会选择读给他们听,渐渐的就会让他们自己选择读给同学们听,或者自己阅读。一开始,我觉得不能选择太过精神楼阁的文章,要选择和孩子们有关的,或者他们所认识的人事物的故事,从最简单的感动开始。
在暑假里,我选择了几篇故事。我想让感动的故事以我为起点,然后慢慢的传下去,直到有一天他们不需要我的指引也可以。
第一个故事,叫做宽容,题目是——把鞋子吃下去。
“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一百万本,我就把鞋子吃下去。”这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对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写的自传的辛辣评价。上天往往喜欢捉弄把话说绝的人,希拉里的自传没过几个星期,就畅销了一百万本。主持人该品尝鞋子的味道了。
没错,他的确吃鞋子了。不过,鞋子的质地不同寻常,主持人吃下的是总统夫人特意为他定做的鞋子形状的蛋糕。那味道一定棒极了,因为它里面加了一种特殊的调料——宽容。
面对主持人的嘲讽,希拉里并没有给以猛烈的回击或等着他吃鞋子,而是用一种幽默宽容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场矛盾。总统夫人因宽容而更加让人敬佩,蛋糕鞋子因宽容而更加美味可口。
第二个故事,叫做原谅,题目是——真正的原谅。
有一次,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那是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的劳动成果。
随后,爱迪生让一名年轻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另一个实验室。这名学徒从爱迪生手里接过灯泡,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上楼梯,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儿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心里就紧张,手也禁不住哆嗦起来,当走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最终还是掉在了地上。
爱迪生没有责备这名学徒。过了几天,爱迪生和助手们又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制作出了一个灯泡。做完后,还得有人把灯泡送到楼上去。爱迪生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将它交给了那名先前将灯泡掉在地上的学徒。这一次,这个学徒安安稳稳地把灯泡拿到了楼上。
事后,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万一又摔地上怎么办?”爱迪生回答:“原谅不是光嘴巴上说说的,而是要靠做的。”
爱迪生对学生犯的错误并没有在意,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实,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崇尚包容的高尚情怀。爱迪生并没有过多的语言而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包容的力量。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它是人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
还有一些欧亨利的小说,我也会拿来作为阅读的材料。当然,光是阅读还是不够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也是一种阅读。在我的高中时代,一本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论语》。在最起初,我是因为想增加一些古文知识而阅读的,但后来我发现,里面有很多语句我很喜欢。于是,我就开始摘抄,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诸如此类的,一开始喜欢只是因为押韵上口,然后去理解他们的意思时,才更觉得这些话很有意思。说实话,最为一个理科胜于文科的人来讲,我更视这些为自己的财富,也更能体会只有真正的喜欢的东西才能让自己记得住。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们是功利性的记录,就像理科笔记似的,恨不得马上靠它考试拿个满分。记录,也应该是因为感动、有所感触而自发的行为。读到了某篇文章,里面的某个情节,亦或者是某一句话语让我很喜欢,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提起笔来。慢慢地,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越来越多,接纳的情感越来越丰富,自然,他们就会越来越会为身边的小事而感动,慢慢地学会爱,慢慢的离冷漠越来越远。
不管孩子们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太过冷漠,但我始终相信,孩子就是孩子,阳光的一面绝不会没有,如果看不见,那一定是因为还没有被发现。也许,改变他们的冷漠是一条艰辛的路程;也许,我所学习到的东西还不够;也许,时间太短还不能看到最后的胜利。但,只要他们能偶尔对身边的人露出一个真心的笑容,我想,这一切,都会是值得的。
因为,孩子,我不会让你再冷漠。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