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课与评课,似乎总有着千言万语……
比起第一年的懵懂,回想近年探索过的教学之路,从最初功利的摸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到一步步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立足教学内容的确定,始终坚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更值得我们静心研究。而当我拿起手中这本书时,不禁为自己的坚守而会心,
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
既然这是本关于评课的书,而评课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对一堂语文课作出质的评价,基于此,我们就必当了解一下所谓的好课的标准,而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我们探讨的就是想教的内容与实际所教的内容的是否一致性和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的是否一致性。
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教师们平时备课中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也是教师们课后的通常感受。
有些语文课,老师在讲解、在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不时的“四人小组讨论”,师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到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至少在原则上,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应该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底线。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碰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初三的中考复习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9年的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对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左右教数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语文课有十几、二三十个内容在教学,那么大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必需考虑的要素。
教师的语文与课程的语文
据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比如老师主观上想教学生“如何感受和鉴赏抒情散文”,但实际在教的东西确实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浸透着作者情感的“景”被当成似乎人人能见着的客观之物。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甚至猜测。比如教师意图培养学生亲近古典的态度,但实际上要求学生做的,却是毫无趣味的死记硬背。教师写教案常规上是有“教学目标”,即“想教什么”,但在一堂课后,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想教的是否真的教了。而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不同的评课老师往往按照自己各自的想法发表各自的见解,往往要求或是建议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仔细回想自己曾一度引以为豪的教案《我的叔叔于勒》,以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为线索,窜起整堂课的内容衔接,让学生在文字的品味中感受小说阅读的方法。现在再仔细回想,猛然发现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所教学的,不是“品”文本,也不是教学模块式的阅读方式,学生似乎是跟着我的思路进行文本阅读,跟着我的阅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那么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我究竟在教什么、究竟想教什么呢?答案很可能是,我在教、想教的,学生在学,是“品教师的体验(理解)”。
语文课是这样的吗?教师理解成什么,学生就学这个“理解”;教师体验到什么,学生就学这个“体验”,这是我们所想要的阅读教学吗?
那么,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在我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预教与所教的偏差
语文教师的备课的实际工作,多数花在面对一篇课文冥思苦想“教什么”。但由于观课评课习俗的影响,由于依据教育心理学所设计的备课流程不尽设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他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在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的“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上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则会呈现出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我们的听课评课没有把“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勾连起来,学生在这堂课究竟学的是什么,也很少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对学生在一堂堂语文课里学了什么,无论是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更有效的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课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的获得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
以下罗列是书中推荐的国外的一种正式的观课评教,叫“结构性的课堂观察”,对我们教师的备课以及反思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
1、 对该班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学生)
2、 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
3、 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
4、 这些目标时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
5、 这些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的?
6、 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
7、 在这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
8、 你上课需要哪些教学器具(列举)?
9、 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是什么?
10、 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
课后反思表:
1、 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
2、 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 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 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作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5、 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这样应该反映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评课的书,但却给我们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教学内容的确定、组织与安排永远是作为备课的核心要素考量。在繁重的备课工作中,切实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切勿“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使得我们的语文课置于不伦不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