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教师 > 书香校园
读书心得——读《语文八论》 龙萍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4-02-14

读书心得——读《语文八论》  龙萍

《语文八论》这本书是从实践出发,在纵观百年语文教育得失的前提下,以课程论、教学论为理论基础,对语文本质、语文课程编制、语文教学理念等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剖析,指出其中的弊端症结所在,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方向;并对时下语文教材教法的误区一一指谬匡正,给我们语文新教师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

其中郭开平老师所写八论中的第四论即“语文教育的理念误区”中就讲到语文教育的6个基本规律:1、“死记硬背”原理;2、“难易不序”律;3、“先用后理”律;4、“八股文”原理;5、“不求甚解”律;6、“书面语发展”的原理。

“死记硬背”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个贬义词,觉得某人不够创新,只会墨守陈规。所以现在有些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反对“死记硬背”,自以为这是讲究心理科学,其实不然。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本本主义”,是清末民初先进知识分子的常见错误。我国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十分倡导背诵,他的主张就是记忆在前,理解在后,乃熟读精思是也,也就是先不解其意的“死记硬背”,而后再去深思,理解文章。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这样提倡,一般的私塾老师教学生读书,一个是逐字逐句的讲解,一个是让学生熟读直至背诵,这是他们的不二法门,这也就是我们常在电视剧集中看到“摇头晃脑”的出现。

但是后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潮开始传到中国,许许多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就用它们来反对“死记硬背”,他们认为这是封建教育贻害儿童的一剂毒药。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新中国的历次版本中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贯穿着教师要使学生“读懂课文”、“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总是将理解课文作为基础,“复述和背诵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于是我想到,像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在离开学校后也不会经常地对课堂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思考。虽然我每上一篇新课文,都会相对应地出一些基础题(生字新词、解释),根据课文内容简答回答等,希望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但是每次预习作业的情况不甚理想。优秀生的作业本总是干干净净,非常认真,即使不会但也总是让老师看到他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则是马马虎虎,一副敷衍的态度,能做则做,不会做的就空在那儿,甚至有些同学不交作业本。事后,我也曾反思,是不是我的预习题目出的太多了,太难了?我也曾相对应地改变预习作业的量和难易度,基础题5小题以内,简答题3题以内,并且是都能从课文中找到,可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答。但是情况跟之前差别不是很大。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根本不会在家中读课文,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允许,但是我想一个真正爱学习的人会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大人做事希望一步到位,在很多时候都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我们的后代也有这样的想法,只要交差就好。这又让我想到我们预初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有一部分是连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没读清楚之前就急于动笔回答,有时候连题目还没读全就开始答题,导致失分。

所以我觉得老师所说的反对“反对‘死记硬背’”是非常有道理的。一般来说,记忆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讲法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将它“泛化”,没有区别地运用与所有人身上、所有的事情上那就不妥当了。儿童在学习语文方面,其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是在四五岁至十三四岁,那么初中时期就是记忆的黄金时段。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唐诗宋词倒背如流,比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背的好,那么试问他们背下来的东西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呢?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证明小孩子“死记硬背”能力的有力证据。(当然这也不能忽视家长或教师对他们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了。)

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和年龄增长的关系,恰恰成反比。也就是说,记忆力就好比一个正放着的三角形,年龄越小底边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则越弱。理解力则正好相反。所以,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十三四岁的年龄阶段,既然他们的理解力有限,为何不充分利用他们的记忆力呢?事实也证明,一节课两首古诗,学生是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再说这一节课中有大半节课是老师在讲解,“帮助理解”,所谓的“帮助理解”是否真能让学生百分之百或者百分之八十的理解呢?我想很少。在第二天的课堂提问中,有五分之四的学生对于前天的两首古诗能够背诵下来,五分之二的学生能够将两首古诗准确无误的默写下来。究其默写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理解古诗,那么又回到原来的问题老师的讲解似乎并没有帮助理解。所以我觉得“熟读”还是相当地重要,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老师的书中说道,“现代学校语文教育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八股文’很值得研究。盲目反对‘八股文’是不妥当的。”现在,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肯定觉得那是封建余孽,早就被维新变法、五四运动打倒了。当然,“八股文”“作为一种考官取仕的手段当然是错误的,肯定是一种封建余孽;然而,如果从教育方法、从写作教学来看,它并非一无是处、完全没有一点道理。”“八股文”现在我们已是不能看到,它实质上是“一种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当时形成这些规定的出发点,主要是为考试指定出一些便于评估的标准。定出这些比较固定的标准,考生学文应试便有了规范的目标,而考官评分也就有了基本的框框。”单从学习作文的角度来看,学习写作的人就可以相当容易地模仿而入门,迅速掌握这种议论文的写作,其实也就是“先模仿,后创造”的教学原则。儿童的吃饭、穿衣、写字、算术、画画、说话等等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在我们备课组中的写作训练可以说是每周一次,单周大作文,双周小作文。这个量对学生老师无疑都是一个挑战。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就出现了翻来覆去的一个“百搭”事件,只是换个开头结尾。我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除了每天的常规作业,还要批改2个班的作文,逐个交代如何修改再批阅,这些都要在一周内完成。但是学生的时间也很宝贵,除了要订正语文的作业之外,数学英语的订正也不少,感觉在时间上是大大的不够用。很是艰难地坚持了两个学期,发现收效甚微,在写作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模仿很重要,有时候学生头疼的就是不知如何写作文,怎么写,成了一个大难题。我们备课组的一个做法就是将上一届学生写的好的作文打印出来让学生阅读,然后进行模仿写作。学生们似乎总是不领老师的情,依旧是我行我素。因此我还为此上了几节写作课——如何写好半命题作文。在开学初我们的摸底考等考试出现了很多的半命题的作文题,学生对这类题目也很陌生,出现了审题错误的情况。在那节课中我就给学生概括了几个要求:1、就是要将作文题读完整,读全——审题;2、回忆自己生活中和作文题中的中心词有关的事情,必定是亲生经历的事情,并从中选择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来写——审材料。为何我要提这两个要求呢?这是因为我发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出现了题目和事件毫无关系的情况、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毫无意义的事情(描写不够生动),总之就是缺乏感情,凑字数来完成作文。为此,我在作文课中又提升了一步,专门花了节课讲如何将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完整,同样地从上一届学生好的作文中提炼出几个要点。写作文是个难度很强的,也是很有挫折感的。明明觉得自己很用心地写了一篇东西,但是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胃口就拿了个低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的过程,不像数学其他学科突击“抱佛脚”效果很好。“先模仿,后创造”的教学原则确实很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好比是我们初三毕业生,我记得听过许婷君老师的一节课,内容是中考中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其中老师就给学生总结了几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在那节课中,学生老师共同来归纳,再根据归纳回到实践中自己去答题,再老师的总结归纳做比较,这种过程不就是“先模仿,后创造”吗?

我觉得这样事物在它的年代既然出现了,肯定有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或许对于我们后人来说这样事物已经被我们所唾弃了,但是它的好的一面我们还是可以利用起来。                    

 

 

 

 

 

龙苑中学 龙萍

2011/8/23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