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师资建设 > 教师队伍 > 教科研工作 > 情报资料
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六点法”

作者(来源):潘荣珍    发布时间:2006-03-30

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六点法”

龙苑中学教科研室资料整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不无鼓动地劝勉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对于教育科研,中学教师一要敢问津,二要敢探索,三要敢创新。结合自身实践,我谈几点入门做法。

一、视界高一点:

教育科研来自于教育实践。师生心灵的交流、课堂教学的互动,都可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最“鲜活”也最“拿手”的素材。因此,教科研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教科研才有高度、力度,也才会有日后的发展和“大气候”。

以前瞻的眼光去观望教科动态,以开放的姿态去感受教育新潮。只有与时俱进,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根于校园、课堂的一线教科研才不至于短视和琐碎。

二、落点巧一点:

教科研的开展特别是论文的撰写,需要“根基”——实践;也需要灵感——创造。起点要高,基点要实,而落点则要“巧”。

换个角度思考。如对“提问”这一现象的探究,传统的、惯性的思维是教师如何巧妙设问有效启发,这样的阐述,踏步在“教”的层面,很难别开生面。但如果切换到“学”的角度,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出发,那么“老生常谈”或可蹊径另辟,风景殊异。

换种理论建构。对缤纷变幻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索总结,离开理论的“支持”,是很难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要善于选择“支持”理论。如对学习困难学生成因的研究,以认知论作支持和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支持,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如果大胆(其实是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换成弗洛伊德的学说去探究,那么,你的一篇“青春期学生成绩起伏原因的初探”或许会让人刮目相看。

三、内容实一点:

教育是根于生活、充满诗意的创造,教育科研理所当然也是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不要追求空洞的高调,只要翻翻教育大家的文集,你就会觉得“大道理”、“新理念”其实都是很实在,很亲切的。它们是生活浪花的采撷,是教学智慧的闪现,是教育实践的升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活的教育学”、陶行知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研读起来,无不使人如坐春风。

注意个案的整理、“信手”写点教后感,这对于教学的改进和教科的入门都有实实在在的帮肋。
 我要对初写论文的教师说,我们不要害怕谈不了系统的理论,不要为开不出漂亮的“参照书目”而羞愧,只要作了“自己的思考”,写出了“自己的东西”,那么,“正宗”的教科研就离我们不远了。

四、笔法活一点:

我们说,生活是活的,教育教学是活的,构建其上的论文完全没有必要老气横秋,铁面孔一副。除了材料“活”、观点“活”,笔法也至关重要。

首先题要活。活题就如俊眼,让人一看就情不自禁。

其次小标题、“说法”要活。小标题亮出你的个性和创新的观点来恐怕也是一个“活”。例如——课堂提问的研究作为小标题,无疑是个陈年旧题。旧题要出新,观点、角度当然重要,但“文本”的焕然一新,效应也是非同一般。此文提出:提问除了要有针对性、思辩性,还要有气质性(即教师的提问要有个性)。一堂好课当有如是“三问”:开头一问——要引人入胜;中间一问——要别开生面;结尾一问——要余音绕梁。因为言辞活了,文章也就被编辑宽容笑纳了。一五.胆子大一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轻装上阵,无牵无挂。大胆投稿,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要珍视来自于切身体验的“直觉”和第一手资料。

六:心态平一点:

不要急功近,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期望过高,不要老是抱怨。时间不够,总可以挤;条件缺少,也可以自己创造。教育科研弥足教师珍贵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一种积累。有了这一些,面包和收获还会少吗?

(本文原刊《苏州教育科研》)

2006年3月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