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师资建设 > 教师队伍 > 教科研工作 > 情报资料
案例写作的方法

作者(来源):潘荣珍    发布时间:2006-01-12

案例写作的方法

1、案例研究的界定:

1)含义:

教育案例是由案例发展、演变而来的。所谓案例,英文为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是一种通过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境,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其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特征。案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20世纪40年代后运用至教育领域。教育案例是将课堂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坦率地、中立地、可读性非常强地加以叙述。

有些论者提出,案例研究指的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一节课、某一教育、教学行为、某一学习行为、某一事件,依据科学性、发展性和可行性原则,进行全面的分析、解剖,归纳出利弊,提出新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付诸实施的一种活动。它通过对个性事件的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特殊性事件或问题,其本质在于通过对某一事件的分析,得出带有一般规律的普遍性结论。

也有论者认为,案例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教育理论与他们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通过将研究整合进教育背景,使研究能在对实践的改善中起直接而迅捷的作用,并且,它试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

2)特点:

①情境性——案例研究首先需要进入一种情境,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解释某一事件,而不是抽象地考虑问题、做出结论。这里的情境有两层意思:一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而不是像实验研究那样通过人为控制产生的;二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想象或虚构的。这就要求研究者本身就是实践者,要深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②典型性——案例研究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地点和事件,要求所抽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而不管这个案例是一个班级、一个人,还是—个活动等。因为该研究是以揭示某一现象的深层次含义为主要目的的。

③合作性——案例研究不同于经院式的思辨研究,可以一个人坐在书斋里独自完成。它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进学校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在这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角色区别模糊了。案例研究要求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合作研究。

④开放性——(a)题材开放。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可以作为案例进行研究。(b)形式开放。虽然要把一个事件写成一个优秀案例必须具备种种条件,但这些条件具备以后,在写作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c)人员开放。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可以作案例研究,一线教师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d)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开放。不管是什么样的案例,都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分析、研究和解释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可以是多元的。

也有论者认为,案例研究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

曾有论者对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探讨。论者认为,相比于其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优势:(a)研究结果能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而不局限于学术研究圈,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实感。(b)能为其它类似案例提供了易于理解的解释。(c)有可能发现被传统的统计方法忽视的特殊现象。(d)适合于个体研究者。

案例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a)研究结果不易归纳为普遍结论。(b)研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质疑。比如,如何选择案例就不象问卷法那样有普遍意义。(c)耗费时间长,案例报告也可能太长,反映的问题不明了。

3〕形式:

关于案例研究的形式,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可以分为:①专题性案例研究。一般是针对教育、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②综合性案例研究。是针对教育、教学中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以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无论哪种案例研究形式,一般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而且,主题常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

2、案例研究的意义:

论者们认为,案例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的记录。记录、记载本身也承载着深深的历史感,每一时期、每一阶段处理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②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将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使教育、教学行为赋予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③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难以化解的难题。通过对教学经历的梳理,教师会强化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同时也助于认识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具有的学识与不足。

④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案例研究虽然不与教师职位的升迁相关联,但它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可以发现某些问题域,并进而澄清有关问题。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能力。这实际上可以极大地促进其专业发展,促使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⑤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工作主体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在教师之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复杂性、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从而提炼出教师内在的知识、价值与态度,促进相互之间的启发、交流和借鉴。

持相似观点的论者认为,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可以把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⑥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开展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性,教师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并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3、案例研究的程序:

案例研究一般应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程序:

1)前期准备

研究者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教改的大方向,还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同时初步确定本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必要时还要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2)收集材料

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案例研究的基础,在教学、教研、外出现察等活动中,研究者只要留心,就能捕捉到内容丰富的材料。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等。搜集案例材料的工作,可以发生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教师阅读教育著述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生在听课、评课之际。总之,只要有心,中小学教师搜集案例材料的渠道是十分丰富的。

曾有论者提出,教师在选择案例材料时,一般应选择近期发生的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功的事例,但也可选择教训深刻的事例。

3)分析研究

这里的分析研究,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不要过分地集中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而应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

分析过程重在探究问题或现象的成因,类似于医学的病理分析,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是制定解决问题策略的依据。因此,分析过程直接影响着案例研究的质量。理论分析阶段可沿这样两个维度展开:(a)主观——客观维度。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症结之所在。(b)现状——过程——背景维度。这一维度的研究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学校发展案例研究常常沿这一维度进行,从一所学校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其历史轨迹,进一步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背景因素。

4)形成案例

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案例。撰写案例,一般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撰写案例要防止“八股化”倾向,反对“空话”和“套话”的泛滥,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案例具体撰写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过程——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

4、案例的写作技能:

尽管案例的写作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题——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总是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的。有些教师不给案例定标题,或者标题就叫“案例”,这就使标题要发挥的提供信息、反映主题的重要作用淡化,甚至消失殆尽。

②引言——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主要描述一下事件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

③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背景的叙述可分为: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间接背景是与事件相关,且关联程度并不直接的背景,直接背景是直接导引事件发生与事件联系至为密切的背景。

④问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⑤问题的解决——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

⑥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⑦附录——并不是每个案例都有“附录”部分,是否安排“附录”,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

5、案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独到的风格和规范要求。曾有论者介绍了西方的案例写作中,所形成的一些公认的规范:

①使用过去时态——使用过去时,有利于案例作者及教学者,都能较为灵活地处理案例中反映的事实与问题。

②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将所有可用表格形式资料用表列出,一来是为了行文活泼,二来是为了便于读于明确把握有关事实。

③事实反映要充分——全部可得的有关事实都应该包括进去。要注意的是,在案例中不应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果要写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应当在案例中注意其为某某人的观点,而不得作为事实来加以报告。

④必要时列出实际采取的决策——案例反映的是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列入当事人实际作出的决策,常常可以增加案例的趣味,并帮助学生澄清有关思想。

⑤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如果是以学校或教师等真实姓名(名称)编写的案例,应该在案例标题的脚注中说明材料的出处。

⑥核对有关数据——案例中列举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核对,保持准确。

⑦附表和附录——表格、图表、其他格式化的制表或地图都可以作为案例中的附表。不属于案例有机组成部分的材料,或因篇幅过长不宜列入正文的材料,可载于附录之中。

                      

 

 

摘录教育网站

2006年1月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