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师资建设 > 教师队伍 > 教科研工作 > 情报资料
教研组建设资源1:

作者(来源):潘荣珍    发布时间:2005-12-28

教研组建设资源1:

浅谈教研组建设的原则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教研组建设的原则,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教研组的管理,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原则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对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学习。为此,要着重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治学习,增强事业心

人民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教研组必须定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爱党、爱岗、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教 研组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见荣誉要让,有困难要上。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作用,更要起表率作用,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促进每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教研组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要熟悉教材,要支持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使他们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正确的、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多写论文,多参与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近几年来,我们生化组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写作,共发表论文六篇,参加评比获奖论文四篇,并有四人参与了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有利于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

 团结才能有力量。教研组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共同协作,共同进步,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教学,管理教学。

1.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

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以老带新的传帮带 方式在我们教研组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许多青年教师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教研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个问题,不搞花架子。教研组内教研气氛浓厚。

3.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

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板书精心设计。在对江都,仪征,高邮等县市中学的公开课上,由于我组青年教师讲 解透彻,重点突出,板书清晰,操作准确,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由于全体教师的团结协作,我组历年的中考、会考、高考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我们生化教研组在1994年度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在1995、1996年两度被评为处先进教研组。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则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化学、生物学科来说,有两种较好的途径,能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起到促进的推动作用。

1.成立兴趣小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教研组就在初一、初二年级开展了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搞了一些小标本的制作,解剖了鸽子和家兔,指导教师还带他们为学校的花木编号挂名,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使他们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在我们跟踪调查中发现,积极 参加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到高二生物会考时,无论是实验考查,还是理论考试,合格率均为100%。

2.开设活动课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一是高考录取率;二是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所获得的名次。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本学科在中考、会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高层次上指导学生,使他们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和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在1995年,我们教研组组织教师对初三到高三各年级 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辅导,进行强化训练。在首次参加的全国“化智牌”竞赛中,我校有 7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成绩最优秀的。为此,我们教研组被局工会记集 体2等功一次。在1996年江苏省生物竞赛中,有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在1997年江苏省化学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是整个江都市唯一的二等奖),另1人获三等奖。在1998年江苏省化学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课外活 动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教研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重视教研组建设,研究教研组管理的基本原则,使教研组管理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研组建设

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秦德贤

在学校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已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科研兴校、兴教之方略。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中学基础教学中,近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事实,相当多的学校,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压倒一切地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随波逐流。自我陶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也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革命”——校本教研,即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然而,教研组无疑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都不能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她仍然是一个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勇于、善于去开拓,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二、探究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学校教研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在现阶段中,确立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是学校和老师们共同面对和必须明白的问题。

  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努力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从教研组建设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

 1.因校制宜地抓好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特点与个性.以提高教研效能为宗旨,实施学校教研机构与组织的调整,并建立合理、规范、可行、高效、个性化的教研网络,切实保证教研组的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工作不到位,行动不让位。

 2.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奉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

 3.规范系统地抓好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必须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与培训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务本求实地抓好教研组的教研平台建设。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5.奋勇当先地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6.切实可行地抓好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新观念。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做好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组合(综合)的文章,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规划,切实制定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意见,落实编写任务,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校本课程的体系与内容。

 7.积极主动地抓好教研组的学科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研组.而不应该是学校、学生或其他的意识。教研组加强对考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有关指导性意见或《考试大纲》,切实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案或标准。

 三、合力开创教研组建设的新局面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或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但归根结底决定于他和他们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传统的落后观念的“折磨”,使他和他们丧失了勇气和胆略,难以冲破或阻挡应试教育的重重包围或冲击,对教研组建设自然显得无心、无力而为之。尽管都会高喊“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只能听见雷声不见雨点,甚至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能在一夜时间编造出许多教研成果与经验,成了可看可听不可学的东西,这种行为和东西对学校教研氛围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教研组的建设是否得到重视和加强,关键是校长的观念转变,并能主动接受“挑战”,进行一次“蜕变”,担任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还能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学校有了这样的教研领路人和“领头雁”。并带领教研组向“校本教研”进军,走向“科研兴校、兴教和兴学”之路。如果这样,这就为这不难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也就会有科研思想和思路,有思路就会出措施,有了措施就会出政策,有了政策就会出人才。

 2.德才兼备.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优秀教研组,肯定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由他带出或培育了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科教学质量。然而,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中也很少有例外。因此,选聘好、使用好和培养好教研组长是举足轻重,说得严重些同教研组“生死攸关”。德才兼备缺一不可,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任人唯亲。不拘一格选用教研组长。要定责任,同时给权力,还要给予同其贡献相对称的利益。作为教研组长,其工作职责和作用的发挥,主要的倒不在于组织安排教研活动与学习.而在于用心、用力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如果有了那种团队精神,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都将会和衷共济、纲举目张、集思广益。也许会产生和进入“办法比困难多”,“我要开课”、“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当然培育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共鸣与默契配合,需要组长及全体付出深重代价,需要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艰难困苦,也更显得十分的可贵。但只要奉信和实践“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那么,“奇迹”或迟或早、或大或小肯定会发生。

 3.自主自立.激活高效的教研机制。无论校本教研建设,还是教研组建设都必须自主自立,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自己的教研天地和春天,才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实践与经验已经证明。学校教研天地,仅依赖于外力是开拓不起来的,即使由专家实施“移栽”、“施肥”和“修剪”等手术,最理想结果是一花独花.弄不好是拔苗助长,好景不长。这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啦啦队”和“陪审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最重要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机制,不是涂脂抹粉,画蛇添足。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是理科类、还是文科类的教研机制,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起着主导作用。总之,要有教研机制,重要的是有生命活力。

4.科学规范,提供有力的教研保障。教研组建设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环境保障,只有画饼充饥,做得更好一点要算搞“模拟演习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学校不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和条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课程的开发则将毫无意义。又如,要求教师参与教育网或教研平台)、校园网讨论、资源共享或上网学习,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岂不是望梅止渴。再如,由于能者为劳.那些超负荷任课的老师,忙于备课、改作和辅导,他们还能顾及学习与教学研究?还有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只有精神鼓励.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显然是难见成效。所谓研究在于求真,只有求实,才能求真。学校、教研组和老师所开展一切教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贯彻教育方针,最大化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学校或职能部门应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提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中自身无法克服的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和工具等。同时。良好的客观条件的争取最佳的途径是主观的积极努力.没有主观愿望与能动作用,提供的条件越优越,则浪费将越严重。只有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互为促进,教研保障才会更有力度。

5.与时俱进,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如果再论应试教育的最大的特点,还是说“千校一面、千篇(课堂)一律、千练百考,‘克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对于重点中学的英才在三年“苦战”重点大学中败下阵来,而考不上重点中学的“二流生”却为数不少地挤入重点大学行列,这虽然不作为“怪”,但由此领悟学校特色、教学特色、学生个性或特长足以可奇。那些真正意义的特色形成无不与其研究个性有关。所谓教研个性,就是教研是符合实际的教研,是土生土长的教研,就是我有你无、你弱我强的教研。同样是小学,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建设不能照搬城市小学的做法,应该立足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和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展教研组的建设。又如同一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农村学校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城镇学校应符合城镇的实际,这样才具有更强的教育性。在教研组建设中,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抓人促事,做事促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积极营造宽松自由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大家的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扬他们个性与特长。总之,教研个性是自然的、实在的,但更需要创造,与时俱进。

 

教研组建设资源2:

教研组建设要求

1.             教研组长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详见教研组长职责)。

2.             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工作计划,计划应经过全组教师充分讨论,内容充实,措施具体,既有传统又有特色。

3.             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4.             教研组每两周开展教研组活动一次,并作好活动记录。

5.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至少有两节组内或校级教学研究课,授课教师、内容、时间、地点都要落实到位,以利观摩与交流。

6.             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各类竞赛。

7.             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密切注意“三率”,即及格率、优秀率、进步率的提高。

8.             活动课正常开展,内容丰富充实,有实效、有特色、有创新。

9.             每学期要有研究性课题,全组积极配合,全面投入。各课题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果。积极提倡科研报告或论文在校、区、市级刊物上发表。

10.       定期检查教师备课与学生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并有具体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教学资料、科研资料要逐步积累,完整充实,专人负责保管。

 

 

 

 

 

 

教研组建设资源3:

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

 

一、教研组设置

1、教研组是各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开展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教研组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同一学科三人以上者,即可设教研组。不足三人,则可联合相近学科成立教研组。规模较大的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人数较多,可在教研组内按年级设备课组。

3、教研组长可以由学校任命,也可以选举产生。教研组长应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在教学业务上享有较高的威信;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人正派,能团结群众。

二、教研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4、学校管理可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三部分,其中,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织。教研组在教学管理中是连接教导处和教师的桥梁。它一方面将教导处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传达给一线教师,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将本组老师的教研成果、教学情况反映给教导处,为学校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三、教研组的工作职责

   5、全组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在本学科教学上形成自身的特点,不断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6、认真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为学校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性意见;

7、全组教师和备课组认真备课、上课,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8、组织本学科各年级考试的命题、阅卷和试卷分析工作;

9、全组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研究有关选修课的开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

10、本组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11、教研组长要协助教导处检查、评价本组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

  12、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四个方面进行。

评比内容

     

 

师德建设

全组教师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

 

在工作上服从学校安排,积极完成集体任务

 

遵守学校纪律,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团结

 

常规管理

教研组工作有计划,且计划有创新、切实可行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记录

 

组内教师备课认真,能按要求书写备课笔记

 

能协助教导处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能定期检查、总结本组的教学工作情况

 

教学水平

本学科教师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得到学生好评

 

本组教师能经常开设各类研究课

 

本组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成绩突出

 

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及学科竞赛

 

教研成果

全组教师能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全组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活动有记录

 

教研组有研究课题

 

教师有教学论文发表或在论文竞赛中获奖

 

 

 

 

 

 

 

资源4、教研组校本培训论文

立足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进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反思、探究、创新为基础。这种理念的建立,关键靠教师。新课程的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有能力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绩的“审判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学习化社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实现教师专业化,一是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要建立与专业性相适应的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健全。加强校本培训是新课程健康运行的需要,它对于创造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校本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实际、个性化的问题,问题来自实践,只有深入实践,我们才能发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实践是检验理念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才能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和把握是否正确、透彻。只有通过反复实践,经历和见识过许多具体的案例,并进行过深刻的剖析和充分的交流,教师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娴熟的驾驭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临场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锤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才能更准确更独到。

(二)自主性原则。

校本研究尽可能针对教师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开展,努力为教师自主探索创造机会和提供条件,给教师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改进的权利,学校的责任更多的是激发教师学习探究的愿望、内驱力。由于问题自己提出自己设计,研究的成果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有效调动和保护,才会产生“我要学,我要做,我要改”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心理需要,教师就会把课改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甘于吃苦,乐于探究,就不会把参与校本研究作为负担。

(三)本体性原则。

新课程实施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学校的每个领域,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我们认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是由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的,不是由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决定的。只有让校本研究根植于学校这块土壤,才能为全体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潜力,解决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真实、具体的问题,从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三、探索策略提高实效

(一)、着眼全局,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确立“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提升理论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平台”的工作目标,保证了教师学习、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学习,提高水平,提升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引导教师学习理论,提升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最好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不断读书,我们才能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了解课改最前沿的信息。只有不断读书,我们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校园”“争做学习型学术型教师”的口号,在青年教师中积极倡导“学习着便是美丽的”“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尚运动”,并倡导教师们养成“每天精读一篇文章,每学期精读一本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教师们订阅了一百多种教育杂志、理论书籍,图书室根据老师们的需求及时添置各类书籍,校园网更为教师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学校教科室每周把与研究专题相关的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相关网址的目录索引印发给每个教师,引导教师阅读,汲取营养。网上的“今日导读”“精彩推荐”成为了很多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为了引导教师们快速掌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学校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等书籍,并多次组织读书答辩活动,在畅谈中提升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并制定了每学期自我提升“八个一”(即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记好一本学习笔记、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代表自己水平的科研论文、发表一篇作品、撰写一个教学案例、撰写一个优秀教案、上一堂精品课)。在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自学或函授考试,重视英语、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并通过经常组织教师知识问答,积极开展教师古诗词背诵,文学影视赏析等活动扎实教师的文化底蕴。

2、自我反思,加速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成长就必须学会反思,学会自觉主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会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必要的理性辨析,从而引发他们自身的一种观念冲突,激发他们改进的欲望。

教学中的反思依赖于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与方法,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也是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杜威也认为,为使教师更充分地发展教学科研能力,更合理地展示自己的能动性,教学要加强反思性。那么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教师们跳出无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呢?我校采取了:写反思日记;行动研究;观摩与分析等方法。

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在具体执教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体现教案中的设计构想,这其中原因是需要及时反思和探究的。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持一种“健康” 的怀疑即有主动的“问题意识”,这里的问题是中性的。他们倾向于提出“为什么”、“我该怎么办”的问题,例如:我的讲课能吸引学生吗?我的教学能否启迪学生思维,应选用怎样的方法?课堂上同学们的情绪似乎较低落,是什么原因?我设计的评价措施能否反映学生实际能力,能否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等等,使教师自觉寻找现有教学观念、行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之间的差距,明确存在的问题。

参与行动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敏锐地提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展开调查研究。教师可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步地减少对教学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学校还坚持每周举行一次“教师论坛”,让老师们尽情讲述课改中发生的故事,倾诉课改中的酸甜苦辣,表达课改中的种种感触。

观摩与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们抓住教学活动的学习良机,或自己创造机会多观摩名师名家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弄清他们怎样组织教学和为什么这样做。教师们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并评述观察到的教学实景,注意搜集素材,撰写典型案例。学校定期进行课改实施调查,鼓励老师们积极反思大胆提出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还坚持组织课改专题研讨会,围绕《我们该怎样上课》《这样上课行吗》引导老师们用新课程理念对照我们的教学,在深入剖析一个个教学案例中积极寻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另外,我们还通过举行优秀课评比,撰写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作为推动老师们深究、反思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活动重结果更重过程。有了这种反思精神,教学中便处处需研究,时时要推敲,校本研究也就在课改实施中自然生发出来成为了老师们的需要,老师们也在反思中不断走向成长、成熟。

3、合作互补,共享成功。

在一所学校里,教师身处相近的教育环境,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谋求相同的教育目标,这种共通性的教育实践成了老师们沟通的桥梁,孕育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我校的校本教育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更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尽可能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目前,我校正在试行电子化备课,要求同年级的教研组分工合作备好一册教材,共同分享教案资料,其流程为:整体理解——合理分工——集体讨论——分开备课——自我实践——共享成功,既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又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为了集群体智慧攻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鼓励教师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开展研究,如一位教师为了研究“怎样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个难题和另外几位教师组成了合作小组。他们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一起进行课堂观测整理课堂实录,如有的专门观察记录老师的教学行为,有的专门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的专门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次数、时间,有的专门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情况。在此基础上他们共同分析寻找原因,不仅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在研究过程中领悟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增强了合作研究的意识。学校在充分发挥各教研组、年级组合作交流、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异学科、异年级的合作探讨,如数学教师、英语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科学教师走进了语文课堂,让他们从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教学的角度剖析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而有效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新视野。为了走出本校的小圈子,我们积极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与实验小学、江山城南小学等学校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按照合作章程定期就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各个层面进行合作探讨。

4、分层次、分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校青年教师多,由于多种原因,青年教师的发展不平衡,在思想业务、知识能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的三大工程:

1)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组织学校骨干、优秀教师与新教师“一帮一”活动,使新教师尽快步入合格、优秀的教师行列。

2)实施“借鸡生蛋”工程。尽量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其外之精华,授渔于学校教师,以提高教师总体水平。

3)实施“招商引资”工程。尽量把外校专家、优秀教师请进来,给学校教师上示范课、做讲座,让全员教师有经可取

4)实施“11210”名师名校长工程的。即要有市级以上教坛新秀1名,市级以上名校长1名。2名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名县级教学骨干。

(二) 走科研之路,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的口号,使教科研真正成为学习型、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有力支撑,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持续提高的推进器。

1、想方设法,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科研条件。

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条件,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桥铺路。几年来,在校领导的重视与努力下,我们通过健全科研机构,落实科研人员及科研经费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科研具有了较好的条件。

1)、领导身先士卒,亲自抓好科研。

在引导学校领导班子达成“科研兴校”的共识之后,由校长带领班子人员,到教育科研走在前列的学校参观考察,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学校教科研工作方向及思路。学校领导切实承担起科研工作的领导责任,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及时掌握教育新信息,发展新动态。在具体工作实施上,每学期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定期讨论全校性的科研工作,对科研课题的确定、实施和科研常规工作给予指导。同时,又亲自承担市、县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参与研究过程,采取措施进行指导,形式有集中指导、个别指导、材料指导、检查指导等。指导内容包括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申报课题、撰写方案、开展调查、搜集资料、具体操作、及时总结等方面,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引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2)健全科研网络,促使人员到位。

学校建立教科发展中心,并通过努力,形成了专家顾问——校长室——教科发展中心——课题组四级教科网络。各级分工负责兼顾合作,其职责分别是:专家顾问策划与指导,校长室决策与领导,教科发展中心组织与检查,课题组实施与落实。这一网络的建立,促使课题研究的指导人员到位,领导组织人员到位,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到位,为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经费落实。

课题研究要顺利开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作为物质保障。我们将科研经费列为学校总体经费支出的重要部分,每年投入不少于五万元,扎实做好经费的“四个落实”工作。A、科研培训经费落实。我们深深懂得:要切实开展好科研工作,需要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使教师掌握科研基础知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科研意识,努力实现教师队伍从“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我们想方设法加大培训投入:学校聘请市、县教科研专家为学校科研培训教师;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类科研培训;订购100多种教育报刊和教育科研书籍。B、课题活动经费落实。我们推行课题组活动经常化,学校投入资金,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活动。C、成果推广经费落实D、科研奖励经费落实。教育科研成果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为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我们在政策制度上积极导向,实行教师考核奖励制度,将教师的科研情况纳入期末考评项目,对教师经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或获奖按级别进行经费的奖励,并逐年加大奖励力度。

3、创新求实,追求科学高效的科研工作特色

1)、实现人人参与,有效提高全员科研素质。

知识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特有的魅力,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为有效提高全校教师科研素质,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学习——思考——反思——总结”的研究思路,使自己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与总结中,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实用的研究方法,形成较高的科研能力。

2)实行以大带小,努力获取精品课题成果。

我们重视联系学校实际建设课题项目,立足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策略的研究》《尝试教学法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做到围绕中心,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力求科研有成果出精品。A、合理结合总、子课题。在横向的内容分块上,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做到总课题与子课题合理结合。B、有机分解课题目标。为使研究有序进行,在研究时间分配上,我们将重点的远期长线课题分解成若干项近期短线课题,确保完成阶段目标,以达到最终实现整体目标的目的。

3)设法建立联系,逐步形成课题研究体系。

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注重重点的已结题课题的继续延伸研究及重点课题与重点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在点与点之间形成延续流动式研究体系。如:《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后,我们又开展《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尝试教学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个性》《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课题研究。

四、踏踏实实,终结丰硕成果

课题研究喜获丰收。自1997年学校把“尝试教学法”引进教学视野,确立为龙头课题,并开展应用研究,现已全面丰收。近3年来,42篇有关“尝试教学法”研究总结、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2篇获全国“尝试教学法”教学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刊登于年会论文集;有80余篇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获全国、省、市、县级奖。同时我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的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小学班级“部门化”自主管理的研究》等课题被立为龙游县“十五”规划2004年度课题。学校被评为市教科研实验基地,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教师按规定全部通过普通话测试,其中二级甲等20个,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多次承担县级公开课,在县优质课、飞龙杯教学评比中均获得较好名次;2000年省小学教师技能培训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做了经验介绍,并开设了6节展示课,获得省、市专家的好评。2001年全县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展示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开设了4节展示课和学生创作品展示,在全县推广本校语文创新教学成果;今年11月举办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深得家长的好评。

参考文献:《江苏教育》2003年第10期《构建校本课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中外教坛》2003年第九期《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发展》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