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师资建设 > 教师队伍 > 教科研工作 > 情报资料
教师学习”行动计划推荐书目

作者(来源):潘荣珍    发布时间:2006-03-17

教师学习”行动计划推荐书目

第一类:生活智慧/实践智慧类

福建·明日教育研究所  提供

1.  [美]哈伯德著,陈书凯编译:《自动自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哈伯德说:“世界会给你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具有这样的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什么是主动?让我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次之,就是别人告诉了你一次,你就能去做。也就是说,把信送给加西亚。那些能够送信的人会得到很高的荣誉,但不一定总能得到相应的报偿。再次之,就是这样一些人,别人告诉了他们两次,他们才会去做。这些人不会得到荣誉,报偿也很微薄。更次之,就是有些人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能把事情做好,他们得到的只是冷漠而不是荣誉,报偿更是微不足道了。这种人是在磨洋工。最等而下之的就是这种人,即使别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事业,遭到别人蔑视也是咎由自取。”哈伯德所言,忠言也。可参考的相关材料之一:[美]哈伯德著,路军译:《把信送给加西亚》,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这本书的主题与其说是“一旦得到任务就全身心地立即执行”的“忠诚”美德,还不如说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的“主动”精神。更有趣的是,本书对那些素有“爱发牢骚的恶习”的人是一个严重的提醒。“主动”成就人,“爱发牢骚的恶习”毁灭人。有些人之所以无所作为,不是因为没有智慧,而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他们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愤愤不平。那是他们性格上的缺陷给他们造成的麻烦。他们自毁前程、自食其果。他们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无所作为。所有的雇主都在寻找能够助他一臂之力的人,他却在冷眼旁观。对于那些无所作为的人,碍手碍脚的人,让其趁早离开,这是商业上的规矩;基于自然的法则,奖赏只能属于那些得力的人。为了能够得到提携,你必须具有同情之心。”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当你告诉别人说你的老板是一个性情乖戾的人,那么你就暴露了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你告诉别人说机构的政策‘不可救药’,那么显然你也是这样的人。”这个世界到处都在寻找忠诚、有责任感,一旦得到任务,就立即行动,全身心投入的人。这个人就是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可参考的相关材料之二:[美]伦丁、保罗、克里斯坦森著,秦玉熙译:《鱼》,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这本书让我们学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使是一份不太喜欢的工作,也能心甘情愿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觉每个人内心蕴藏着的活力、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任何人都不得不做一些令人厌烦的工作。……即使给你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任何工作都会变得枯燥乏味的。”当模特儿怎么样?其实这种工作的全部内容几乎从头至尾都得站着、等待上台。做新闻播音员怎么样?除了念别人写的文章以外,什么事也做不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即使你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你可以辞职。但频繁地变换工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的,是你的工作态度。“我们可以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地度过一天;我们也可以带着不满的态度,毫无耐心地去激怒同事和顾客。但是如果我们带着阳光、幽默,带着愉快的心情去上班,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一天。”在“世界上著名的地方”度过一天总要比在平凡的地方度过一天更快乐。“在寒冷、潮湿、腥臭、污浊的鱼市场工作并不舒服,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工作的态度。”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玩”、“让别人快乐”、“全身心地投入”。可参考的相关材料之三:[美]康维尔著,北极星译:《钻石就在你家后院》,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另类故事:有位佛教僧侣跟阿尔提到钻石宝藏的事情,阿尔听了就受到诱惑,遗弃自己肥沃的土地,动身前往神秘的钻石田去寻找巨大的宝藏。他漂泊到很远的地方,直到双脚疼痛,疲惫不堪,青春和财富都挥霍殆尽,只剩下衰老和穷困。在所有的幻想破灭之后,他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死去。不久之后,竟然有人在阿尔的土地上发现了不计其数的钻石。可参考的相关材料之四:[美]约翰逊著,吴立俊译:《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书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变化”或者说“如何让自己走变化的前面”。据说,书中简单的寓言故事,能够提示你在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够获得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无论它是一份工作、健康、人际关系,还是爱情、金钱……。

2.[美]卡耐基著:《人性的弱点》,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卡耐基堪称智慧而富有演讲才能的成人教育家,世界范围内能够像卡耐基这样智慧而受人欢迎的成人教育家寥若星辰。“本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抱怨、仇恨),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拿破仑·希尔语)。比如,卡耐基建议:第一,“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因为没有人会因别人的批评而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真诚地赞赏他人”。因为人有两个最基本的需要,一是性满足;二是“希望成为重要人物”。据说,精神失常的人群中,有一半的人脑部器官完全正常,但“被赏识”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第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需要”。如此等等。相关材料可参考卡耐基著:《人性的优点》,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卡耐基著:《快乐的人生》,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美]希尔著,张红霞、张石森译:《积极的心态决定一生》,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这是一本不寻常的书。值得有心改变自己,并进而改善周围世界的人一读再读。”本书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暗示你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要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不让自己陷入不得不接受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命状态。这本书似乎更适合学校管理者阅读。

4.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在中小学教师寻找具有“可读性”的“教育哲学”的著作时,本书在一些电影院门口或者大学附近的小书摊那里赫然出现。人如何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成为奴才?教师如何既享受自由生活又成为关怀社会公正的知识分子?何谓自由的生活?何谓民主的生活?何谓平等的生活?选择本书就是选择一种人文的生活方式。

5. 鲁迅著:《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迅的杂文有多个版本,《鲁迅杂文精选》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之一,教师阅读本书算是“与学生一起成长”。阅读鲁迅,是名副其实的“与大师对话”。鲁迅的杂文构成一部鲜活的、完整的“人史”,是“中国的大众的灵魂”。“时至今日,鲁迅杂文仍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切实可靠、最生动深刻的文本”。“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弱点”以及“我们如何过得象一个人”将在鲁迅的文章(包括杂文和小说)获得透彻的揭发和解释。相关的材料可参考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对比着阅读胡适和鲁迅也许是有趣而有意义的。这种比较阅读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五四精神”和“五四传统”

6. 《论语》。相关材料可参考李泽厚著:《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论语》实在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名著。不读《论语》,几乎无法找到“如何成为一个人”(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的“人”)的答案。如何成为一个人?《论语》前三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几乎成为《论语》的三个标题,后面的话几乎可以视为这三句话的“补充说明”。比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原本是具体的,但长久地浸泡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会使人狭隘而浅薄。人长久地活在过于具体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一种超越的冲动。超越是暂时“离开”教师关心的“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等主题,去寻找教师自己的“人生信念”或“生活态度”。比如当一个教师有了“敬畏生命”(主要是“敬畏学生”)的冲动,无论他/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会成为一个“进步主义教育者”。比如当一个教师有了“自己的自由以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或者“自己快乐,不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的“人生信念”,无论他/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如果教师有了“人生信念”,他/她从此就获得自由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力。对某些教师来说,教学方法是学不会的,除非这个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的“人生信念”。市场上关于“人生哲学”书满目皆是,以“哲学史”居多。“哲学史”是对各色各类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记录,读者可以从这些记录中阅读理解各色各类哲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信念;“哲学史”并不明示人应该如何做人,它只是尽量以中立的姿势记录各色各类哲人的想法和做法,“把选择的权力还给读者”。“把选择的权力还给读者”是一种时尚,但哲人素以诡辩出名,在东西方哲学家的众声喧哗(诡辩)中,教师很容易在选择中迷失。比如,当叔本华宣称“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快乐是痛苦与无聊的“间歇”时,作为教师,应当做何种人生“观”?叔本华的哲学显然是深刻的,但深刻不一定智慧,尤其不一定有“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生存的智慧”、“快乐的智慧”和“实用智慧”)。适合教师阅读的,是那些具有某种宗教启示性的、整体连贯的哲学原典,比如《论语》、《老子》等(西方人常选择《圣经》)。因为《论语》、《老子》等书大体是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圣经》是典型的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它往往将某个人生的生活信念“一以贯之”

7. [英]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中国友谊出公司2003年版。“历史上确有垂之不朽之书,弗兰西斯·培根的这本《人生论》必在其列。四百年来,它已被译为几乎所有的人类语言,其格言足以永为垂范。”                       2006年3月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