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文化的内容
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辞典》中将班级文化定义为:“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班风等为其主体标志,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以及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可以看出,班级文化涉及范围极大,囊括班级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多方位影响。
二、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班级文化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的融合,但就现阶段而言,尽管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得到提高,很多教师意识到营造良好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群体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班级文化建设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仍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的单一化。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民主意识,采取家长式看管,忽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班级文化中学生主体权利的缺失,大多情况下,班级的大小事务都是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缺失对学生意见的采纳,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班主任在管理中习惯采取“班干部委任制”,使得大部分学生未能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而作为其他任教科目的代课教师而言,则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表现为“只管上课,不顾其他”的游离状态。教育不是个体行为,同样,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不是班主任一人独霸,它需要同处一个班级环境里的各个主体相互配合,协作建设。
2.班级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从横向范围来看,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中最司空见惯的做法便是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但是活动成效普遍不高。一方面,表现在大多数的班级活动是由班主任牵头领导的,活动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一级单位的检查,使得活动开展出现“名不副实”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班主任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实质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活动的开展并不能适应学生真实需求,大多情况下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其真正内涵。鉴于此,班级文化建设出现“浅层化、随意化、空心化、形式化”问题则在所难免。
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从纵向维度来看,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简单化、活动化、零散化、短期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三周的热度’。”班主任受到某些影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但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往往使得活动开展遇到重重阻力,一般情况下很难坚持下去。
4.班级文化建设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的直接参与者。但就目前的文献而言,有部分学者指出班级文化建设中很少见到学生的身影,例如班集体中最常见的板报和墙板的设计与布置,大多情况下是由班主任自主选择一些具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去完成,剩余绝大部分学生则没有参与机会。其次,这些板报和墙板的设计也是参考一些常见的模版,很少有推陈出新的设计出现,缺乏新意,班级体的室内文化布置很多时候出现一种千篇一律的情况。这对于生长在其中的学生而言,思维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此以往,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
5.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理论支撑。一些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时,往往凭借教育习俗、个人经验来采取行动,而缺乏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工作的自觉性。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是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种种‘务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诚然,我国当前比较缺乏对教师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得教师理论欠缺;从教师自身出发,也很少去涉及阅读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书籍,使得实际情境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因缺少理论支撑而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6.对学生个案的咨询与辅导工作重视不够。潘丽珊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除上述诸多问题外,还缺乏对学生个案的咨询与辅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在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站在“全人”的视角或“生命教育”的理念下去建构班级自身文化,使得班级文化氛围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综上所述,对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班主任)脱离班级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实际去搞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空中楼阁’的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机械化地吸纳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呈现出了“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鉴于此,只有将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去,才能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使得各因素得到长足协调发展,同时也才能使班级文化建设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所服务。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教育价值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最深层次的牵引线,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主要集在以下方面。
1.从班级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出发提出对策。纵观当前研究,大多学者从班级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出发将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分为两大版块:
(1)显性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集中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班旗、班徽、班歌、班刊、教室墙壁的设计和桌椅的摆放。
(2)隐性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包括:a.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即制定班规、班训等;b.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首先体现在创建新型人际关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团结有爱的生生关系,合作互助的家校关系等),其次是营造优良的班风;c.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竞赛活动、兴趣小组、家长开放日、社会实践活动等。
2.借鉴外部理论建设班级文化。有学者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对应起来,提出“6S班级管理模式”,即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六个方面出发,分别对应:整理、整顿——从教室空间的科学布置到班级物质文化的有效建构;清扫、清洁——从整洁卫生环境的努力创建到班级制度文化的逐步形成;素养——从浓厚人文氛围的积极营造到班级系统文化的积极建设;安全——从安全意识的全面培养到全体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经过这六个方面、四个层次的整合有效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班风的良性发展。
3.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提出建设对策。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文化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之间的冲突。鉴于此,有研究者提出解决策略,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1)营造和谐的教师文化,体现在教师对自我的调适,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2)养成合作性的教育文化,体现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协同合作;(3)创生自主性的学生文化,突出学生主体意识,体现为将班级环境的建设权、班级组织权、参与权、评价权交给学生。
4.从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角度提出建议。有学者还提出班级社会心理指导策略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即引导班主任重视文化心理表现的调适。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案咨询及弱势群体的思想辅导营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和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班级文化作为社会一种亚文化的方式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并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