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党建 > 党建动态
清风廉韵 案例 《爱莲说》教学设计——王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5-10-20

《爱莲说》教学设计

                                                         龙苑中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2、分析作者爱莲的理由,感受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体会作者衬托手法的作用。

3、体会君子、隐逸者、富贵者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由“莲”及“廉”,以“莲”悟“廉”,理解作者心中的君子之道,廉洁之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爱莲的理由,感受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体会作者衬托手法的作用。

2、体会君子、隐逸者、富贵者的区别,由“莲”及“廉”,以“莲”悟“廉”,理解作者心中的君子之道,廉洁之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在字词预习过程中,哪些字词看了注释后还是不能理解其含义?

学生交流如何理解记忆比较好

师:补充一些字词的记忆方法,如“亵”,了解其最初造字结构及含义

(说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字词困惑,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往往不能百分百的把握,与其预设哪些字词难以掌握告知学生不如自己说出来,既可让学生自行先相互交流方法,再由老师补充,这样对于学生的识记将更深化。)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夹叙夹议)哪些句子是叙事?哪些句子是议论?哪些句子是抒情?

叙事的句子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议论的句子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的句子有:“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爱莲说》这篇文章,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朗读的时候要用不同语气、语调去读,试读出文体的特点。

(说明:指导学生朗读,若是单纯的读准字音这样的指向似乎对于初二的学生要求低了一些,所以我加入了文体特点的指向。因为,读准字音是读懂课文的基础,是浅层次的;读出文体特点要把握文体的语言风格,是高层次的。辩体读文是体验文本的实践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

二、品析赏读

1、作者既然是很爱莲花的,那么莲的哪些方面吸引了周敦颐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说明:这里仅需要学生对莲之美有初步的了解,不必要求必须谈及七个方面,而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补充,了解其与众不同的美。)

2、这篇“说”,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当时,他还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据朱熹《跋<爱莲说>》里介绍,周敦颐的遗居不仅以“爱莲”命其所寓之室,还筑有爱莲亭,且将此“说”刻于壁间。

周敦颐在南康郡任上,为什么既种莲,还要写“说”向世人表示他爱莲之意呢?

*古人云:“言为心声。”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忠直进取、洁身自好的美好标志。这也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正因如此,作者称“莲”为“花中君子”。“莲”与“廉”同音,你觉得他们之间有关联吗?君子有何特点?君子与“廉”有关联吗?

*廉,是广(指建筑)+兼(指合并),本义是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后用作形容词,意为有棱角的,再引申为方正的,正直的。故友“廉洁”、“清廉”、“廉政”等词。“莲”所具有的品质正好印证了莲花的正直不阿,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一点正是对“廉”字的很好诠释。

君子,德才兼备,具有道德理想、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或举例:假如我将来做了警察,我就要为社会的安稳出一份力,这就叫兼济天下。我不能够与黑道合污,收取昧心钱,这就叫独善其身,能够这样做就是君子。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首先的一个前提就是保持自己的清廉正直。

(说明: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畅谈对君子、对“廉”的理解,允许学生以类比或举例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理解。这里没有知识的灌输,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实质。)

4、文中所写的莲与君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文中描写莲花的精彩语句,每句都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不阿谀奉承(“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中通外直”);不拉拢勾结(“不蔓不枝”);要德声远播(“香远益清”);要坚守节操(“亭亭净植”);要端庄、严肃被人敬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特点都是对“廉洁”内涵的极好阐释。

(说明:这一环节是对之前环节的有效巩固,能更好的有助学生了解莲的这段文字叙述。)

 

5、明明是写自己爱菊,可是作者偏偏在此之前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又是如何评价菊和牡丹的?

*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

6、隐逸者即隐士,那么君子和隐士有何异同之处?最大的区别又在哪里?

*隐士主要强调不追求荣华富贵,最大的特点在于“独善其身”,他只管好他自己,不问世事的。他接近莲花的第一特质,即“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而君子的特质是具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

文中赞美牡丹的文句是:“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不难看出,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是当时世人的追求。各种花中,牡丹是最大的,所以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国色天香。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也描写过这种风气:“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

师:补充菊文化、牡丹文化、莲花文化是中国三种文化的代表。菊花化是隐逸文化的象征,这种人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会选择遁隐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牡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追求功名利禄,它是富贵名利的象征。莲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它既要求兼善天下,又要求独善其身。

(说明:隐士与君子的区别是本课的难点,但学生对陶渊明有过一定的了解学习,可结合其背景感受隐士文化。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阅读课文,要借助课文读懂文本的文化要义,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基于这样的文本,则有必要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也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本课的文化内涵。)

7、那么作者对菊和牡丹都是反对的态度吗?试从文中寻找答案。

师:提示作者如何写陶渊明对菊的态度的,又是如何写自己对莲的态度的?

(“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之……”)

比较用词的异同,从“晋陶渊明独爱菊”一句可看出,“独”字挺有力量的,可读出一种欣赏。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这里的“独”表示一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这里的“独”,含有褒义,表达了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8、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没有贬义。注意:“隐逸者”?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体会“逸”的含义。

师:“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态度是欣赏的。结合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了解过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他最后选择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田园的生活。所以,在周敦颐的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是周敦颐认为谁更美呢?(他自己更美)

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骨。他虽然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来到九江时,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在为官上建树卓越。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选择虽然不同,但是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

所以,这里就可以看出“廉”是有不同境界的,做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正直清廉,不与他人同流合污,这是“廉”;做好自己,并努力在“淤泥”中继续挣扎,以自身的力量感化身边的人,这更是“廉”。

所以写陶渊明只是铺垫,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这就是一种衬托的表现手法。

(说明:通过直接感受文本的用词把握作者情感倾向,能更好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写菊之用意。)

9、假如你是周敦颐,请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例句:我像莲花一样廉洁,生活在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说明:此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能更好的理解感受本课的名句。)

 

作业:

1、  背诵写莲的名句

2、  以“莲”与“廉”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践,设计一份电子小报 (一周时间完成)

(说明:作业设计是对本课学习目标的巩固,分别以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立足点,对本课应习得的内容进行再思考。)

 

说明:

由“莲”及“廉”,以“莲”悟“廉”

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渗透的过程,如何将德育无痕化渗透则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廉洁教育”本就是一个内容量很大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有所感悟,找到一个衔接点尤为重要。

“莲”,恰好与“廉”同音。“莲”所表现出来的正直,不阿谀奉承,不拉拢勾结,坚守节操等等不正是“廉洁”一词的内涵吗?这正好是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所以,课上由“莲”很自然的过渡到“廉”,但同时又不局限于“廉”。课上,学生对于君子在文中具体的七点表现弱化,只强调两点“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通过对周敦颐的背景补充更好的把握君子的品质。此外,融入对莲、菊、牡丹文化的解读,扩大文本的文化视野。将对陶渊明爱菊与周敦颐之爱莲相比较,感受周对陶的态度,从而学习衬托之表现手法,这样循序渐进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廉”与“君子”、“隐逸者”联系起来,又略加区分,不是一味的说“廉”,而是细细感受了即便同是“廉”,亦有选择的不同。这里不做价值观的引导,只是让学生自己的体会两者的不同,给学生以开放的自由的思考空间。

作业的设计是强化对文本的理解,检验对“廉”的理解。对“廉”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课文学习,它应当有所延生,应当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自己的感悟中。因而电子小报的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理解,从而将“廉”从课本中移到自己的思想中、言语中、行动中。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7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021-54358566 传真:021-54357601 Email:lyxx_xug@xhedu.sh.cn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