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我们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军队、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生活准则和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今年以来,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这些都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正在并将进一步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充分显现出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一切亲身经历了这30年伟大变革并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中华儿女,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华夏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各条战线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积极努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国朋友和世界各国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时此刻,我们要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把这一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功绩!
同志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
(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我们党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30年来,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造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我们党带领人民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又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党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我们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0年来,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实行正确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活力。同时,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们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30年来,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全面分析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处理,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我们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既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30年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前进,必须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我们既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使改革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们要始终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稳定大局,有效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30年来,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全党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党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同志们!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全党同志一定要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更加同心同德地奋斗,永远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更深化、把握上更深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切实实施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各种风险,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抓好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切实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一定要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我们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我们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做好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新知识,坚持求真务实,加强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我们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继续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切实改进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我们要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进一步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同志们!
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闻1+1栏目特别观察员白岩松就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九个字进行解读,分别从高考改革、农民工进城和企业家的发展三个角度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白岩松认为过去30年我们的改革是以人为本,延续改革稳定发展,人在中国一步一步被大写,越写越大。
稳定要“进”不要“压”
建国几十年来,我们国家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折腾,这次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里面,总书记提出“不折腾”,新闻1+1栏目观察员白岩松对此发表见解。
白岩松表示:我们回头去看,当你到很多国家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黄金成长期在五六七十年代已经完成了,包括去日本、去德国,包括很多其他的国家,而那个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自己折腾自己,我们那个时候在斗私批修,我们在狠斗私字一闪念,我们在备战备荒,我们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其实改革刚一开始的时候,邓小平就在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国际形势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我们过去说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第三次世界大战停留在很多孩子心灵的阴影,成为一种巨大的阴影,邓小平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他说在一定时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于是确立了和平发展这样一个判断,只有在这样一个判断之后,我们才会扔掉备战备荒,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这是一个面对大的环境的时候认为世界上不会大折腾,所以才确立了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我们今天说“我们要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了抓紧研究解决,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道理,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很多人就会说,今天非常重要的尤其谈到了稳定也是硬道理,这是不是说我们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面对很多棘手的难题,包括矛盾,包括冲突,是不是就用压的方式去解决,恰恰不是,如何去看到问题,去解决问题。我今天专门抄了这样一句话,“坚持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速度要相统一”,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就是你要考虑整个社会承受的能力,另外要化解大家的矛盾,你如果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赶紧改,创造更多的和谐因素,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引导,解决我们存在中的制度建设,各方面的问题,使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稳定的局面,而不是用压来制造稳定,而是用前进来营造稳定。
改革,将“人”大写
回顾走过的30年,高考的改革,农民工走出家门,企业家的崛起,我们的改革透出“以人为本”。
对此白岩松表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从人的各种解放来演变成这样一个改革三十年吗?由人居住地的解放、权力的解放、思想的解放、肉体的解放、观念,等等等等诸多的解放,直至有现在变成以人为本,我觉得这三十年,人在中国一步一步被大写,越写越大。
我们整个社会所有的人的解放也是越来越大的,既是具体的,又有很多精神层面的,不光是肉体的移动或者是解放,包括新的就业的岗位、财富的增加等等,我们思想观念发生多大的变化,你说最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不敢想,但是现在已经变成我们改革中间的一部分,我们不断的在思想解放中一步一步去前进,到了这一步,思想解放已经谈到的是还权于民的问题,人民之所以在今天被提到这么高的层面,是因为已经确立了以人为本。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30年来,上海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大胆探索、奋力拼搏,克难攻坚、迎难而上,使上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一
我们召开这次纪念大会,主要是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总结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负重前行、蓄势待发的坚实步履。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计划经济最为典型的地方,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发展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振兴上海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一方面从放权让利入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不断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下决心壮士断腕,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海外举债、土地批租、发行股票、筹建商业银行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渠道,积极引导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第三产业发展。在负重前行的进程中,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亲自倡导和推行了“实事工程”,当年就完成了有关住房、公交、煤气供应等15件市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受到市民普遍欢迎,调动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实事工程和相继推出的菜篮子工程现已成为惠民举措,被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下来。同时,上海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认真研究思考上海在全国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对如何开发开放浦东、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如何重振上海雄风进行了战略思考和前瞻性谋划。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上海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重镇和改革开放的后卫,在有力保障我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内练筋骨,外寻机遇,培养造就了一支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上海下一步改革开放积蓄了充足的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东西联动、加快发展的奋进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此,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一出,国际资本蜂拥而入,我国的对外开放也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沿海地区到沿江地区,逐步向纵深推进。上海按照小平同志“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按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通过“东西一体、联动发展”,依托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浦西的发展,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上海的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整个九十年代,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出自主改革和自费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一批国家级要素市场,率先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率先进行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上海在率先求变、转型发展中迈出了新步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土地、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上升,环境、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中心城区和郊区二元结构矛盾凸显等问题。对此,上海及时提出率先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运行规则,以制度优势构建改革开放新优势,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来提升产业能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在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2002年上海又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承办权,全市干部群众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按照国际先进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规则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提出了“继续走在前列”、推进“四个率先”的更高要求,为上海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上海正在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为主线,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和胸怀,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城市形象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发展从恢复调整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经过恢复调整、改造振兴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走上了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明显提高的发展新路。从1992年开始,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提高到2007年的52.6%,全市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9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310.3亿元,增长了37倍。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国资、外资、民资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运行从半封闭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30年来,上海坚持打“世界牌”,开放的重点从生产加工行业拓展到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开放的对象从部分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世界各地,开放的领域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截至2007年底,上海累计批准来自131个国家和地区的48753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合同外资1294亿美元,实到外资747亿美元,外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上海坚持打“中华牌”,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全国的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功能从传统工商业城市转向现代经济中心城市。目前,以金融贸易、交通通讯、信息咨询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要素市场集聚辐射功能增强,金融、土地、房地产、技术、人才、产权等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初步确立;口岸服务能级显著提升,2007年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为5209.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07年底,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8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达165家,外资研发中心244家。通过不断集聚、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更加优化。
———城市建设从还历史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经过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上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缺电、缺气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管理水平跨上了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目前以“三港三网”为重点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已构筑起现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成为辐射全国、联系世界的重要枢纽。
———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到2007年底,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10222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0.7倍和5.1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5平方米,增长1.6倍,住房成套化率达到95%以上;到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34公里,全市有公交线路927条。促进就业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实惠,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事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0%,全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4.1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9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0%左右。
30年改革开放,这既是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也是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在长期不懈的实践中,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险和曲折,但我们不断换脑子、壮胆子、探路子,在困难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行,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第一,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自觉把上海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和谋划。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央历来十分关注和重视上海发展,始终要求上海努力发挥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上海也正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率先发展的优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思想武器。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就是运用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积极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实际并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同时,注重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注重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在完善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成功探索和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体现。
第三,坚持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改革和发展。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是一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点。虽然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起步较晚,但我们注重利用后发优势,注重抢抓历史机遇,注重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推动东西联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实现了从开放战略、开放结构到开放目标的一系列升级,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在上海30年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有力的证明。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按改革、发展、稳定的顺序安排工作,在战术上坚持按稳定、发展、改革的顺序做好工作;必须既注重改革思路的开创性、发展目标的坚韧性,又注重工作办法手段的可操作性,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认准了的路坚定不移,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五,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四个中心”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正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重视和改善民生,广大市民群众才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变中,深切体验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第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并对上海明确提出世纪末交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份满意答卷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遵照小平同志的嘱托,从实际出发,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牢牢把握导向,抓住工作载体,不断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视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各种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坚持主动出击,打防并举,重在治本;拓宽各种渠道,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应该说,过去上海正是靠坚持“两手抓”,才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为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七,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30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做法。在实践中,一手抓领导班子,通过探索创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以及群众团体的作用,形成各尽其职、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通过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新风正气,反对消极腐败,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一手抓基层,根据社会情况的新变化,特别是上海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数量较多的特点,探索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创造了支部建在楼上等党建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创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建“1+3”体制等基层党建新形式。30年来,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
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深知探索之艰辛。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市150万党员和1900万人民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同时也离不开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海内外朋友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解放军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指战员的关心协助。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来自全国各地参与上海建设的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上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二
同志们!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能源、环境等科技进步与创新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但随着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向新兴市场国家传导、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经济增长呈现了总体放缓甚至面临衰退的风险。就国内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将更多触及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的瓶颈和障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面临更加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为此,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与全国一样,上海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相应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发展已经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和人均水平均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土地环境瓶颈、深层结构矛盾、发展方式转变等难题尚未突破;“四个中心”建设已见雏形,但积聚辐射功能、服务带动作用还很有限;民生保障在全国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基本上做到了保基本、广覆盖,但面对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集聚等问题,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协调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但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任务还很繁重;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但与扩大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差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仍需作更大努力;文化大都市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文化产业有待做大做强,城市精神有待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城市活力显著增强,但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维护城市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内对外开放态势基本形成,但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上海在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全国水平上将面临新的挑战、更高的要求;党的建设得到明显改进和加强,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
目前,我们正经历着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外部冲击与内在问题叠加,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正处在坚决进行结构调整、妥善应对社会矛盾、真正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立足新阶段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想不想率先、敢不敢率先、能不能率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背过去成绩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以新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以新的思维去审视问题,敢于审视多年来曾经在发展中起到一些作用的办法、政策,勇于在一些矛盾交织的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上海的新崛起。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发展转型,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上海经过16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航运业、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推动微电子、汽车、钢铁、化工、装备、船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发展,继续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要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国内影响力、带动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作用。“四个率先”、“ 四个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发展的目标和定位。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上海工作时特别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着眼增强上海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对内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国。要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深化交通、科技、环保、能源、信息化、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市场流通和产业协作,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进一步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合作,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共同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主动服务全国,鼓励上海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要进一步做好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多作贡献。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保障。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坚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示范和借鉴。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国企的市场化重组联合,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鼓励和支持民企进入法律、法规没禁止的一切领域,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激发民企活力,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国企竞争力提高。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大力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做到既把握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城市和郊区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郊区农村流动,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郊区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国际吸引力、竞争力,不断提高上海大都市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水平。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们更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重大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集中展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良好形象。要毫不放松地做好“引进来”的工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切实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切实提高防范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神圣任务。要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交通、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协调利益中促进社会和谐。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基石。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好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锐气,始终保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激情,为开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