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延东
(
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难事急事,成功举办喜事大事,战胜年初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大灾难,实现中国人民百年奥运梦想和航天人出舱行走这一航天史上历史性突破,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党和国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对教育系统来说,这一年也极不平凡。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拼搏奋斗,敬业奉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体现在:一是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实现了城乡全面免费义务教育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二是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确保了灾区学校如期复课,为夺取全国抗震救灾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教育系统保持了稳定,特别是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处理突发事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控制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上涨等工作有序推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教育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的进展,教育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社会对教育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和举办奥运会两件大事中,教育系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优秀的答卷。灾区教师在大灾面前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青少年学生坚强不屈、友爱互助,展现了优良素质;教育系统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奉献、共克时艰。广大青少年和海外留学生积极支持和参与境内外火炬传递和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所展示的精神风貌令世界瞩目。可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师德高尚、真诚奉献的好群体,是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队伍,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新一代。
一、总结经验、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回顾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讲话是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针,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教育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的30年。30年来,我们党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教育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教育系统率先拨乱反正,从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入手,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法制化建设,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带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部署,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30年来,教育系统率先改革、拨乱反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战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全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中国教育的繁荣发展,当代中国的教育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
我国建设了中外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遍及城乡的59万所学校,拥有学生2.6亿人。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2000年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总规模达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在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其他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上亿人接受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涉及教育结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与国情相适应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初步形成,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得到加强,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质量得到提升。高校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的改革大大增强了教育发展的活力,使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坚持教育公益性,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保障人民依法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普遍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中西部地区、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了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惠及非义务教育阶段2000多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规范办学秩序,治理乱收费,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教育公平,使更多群众能够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开始,教育对外开放逐步深化。目前,我国已与18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30年来有120多万人出国留学,累计接收167个国家的来华学生87万人次,越来越多国家的青少年将我国作为留学主要目的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249所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民间外交的重要窗口,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树立和平发展的良好形象作出了贡献。
教育保障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职责得到较好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总投入从1978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多亿元,增长128倍,在GDP和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学设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基本相同。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制定了《教育法》等8部专门的教育法律和10多部教育行政法规,教育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这些都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总之,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教育事业也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30年来,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超过7000万,居世界第二。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发明成果和基础研究的重要生力军,研发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半以上出在高校。教育系统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更加凸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成果聚集在高校。教育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可以说,今天中国能够在世界上树立起这样的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科技大国的地位,是与教育的支撑分不开的。
纵观30年的实践历程,教育事业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面向世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优秀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探索出来的。今后,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始终不渝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30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突出体现在:一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二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五是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教育;六是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牢牢坚持,在此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发扬光大。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但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的变动中,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处于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忧则兴,预则立。形势复杂多变,机遇转瞬即逝。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宁可把困难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一些。中央要求我们,要善于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以百倍的信心和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教育事业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说,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和重视,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四是教育事业经过30年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挑战来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系统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形势,才能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前进的方向和任务。
第一,从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来看,各国抢占人才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综观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趋势,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国家把教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利益,加大人才培养与储备力度,并纷纷制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最近,欧盟及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印尼等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公布了自己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第二,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看,培养大批各类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必须有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作为支撑。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我们面对着传统优势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等各种挑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剧,使我们面临既要度难关,又要上水平的双重压力,面对既要保持增长,又要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这是我国在推进“五化”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对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须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协调。
第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谁掌握了自主创新能力,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集中反映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严重不足。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来看,只有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才能使国家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才能为更长远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都迫切要求我们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选拔机制、师资力量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四,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来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从我国的情况看,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7年已达到2360美元。中国老百姓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当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呈现出新特点: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生活;希望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让子女成人成才;希望拥有灵活多样的受教育途径,拓宽自我发展的道路,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希望通过教育获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我到国务院工作8个月,深感教育有“六个千万”:教育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谈教育千言万语,看教育千差万别,办教育千辛万苦,办好教育要千方百计、千军万马。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深入分析、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努力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
第五,从教育自身来看,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受教育人口多,总体教育水平还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突出;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仍需提高;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加快,产生了诸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农村留守儿童、民办教育发展等新情况新问题,教育结构布局和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最近,温家宝总理指出,这些年我国在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从总体上讲,教育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这一个“不适应”和三个“亟待”,特别讲明了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深刻揭示了教育面临的形势。面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五大机遇、五大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勇挑重任,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的辉煌。
三、高举旗帜、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面展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发展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在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的体会是主要把握和处理好七个方面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育事业与现代化建设其他事业的关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项事业、各条战线都要又好又快发展。其中,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对其他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部署,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第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分配既要讲效率,更要讲公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最深刻的阐释。在教育领域,讲效率就是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布局,注重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讲公平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的。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努力保障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确保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教育领域落到实处。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通过提高办学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公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第三,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相当的教育规模,就难以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规模是基础,质量是核心。要防止单纯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倾向,把教育事业的重心转到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和方式方法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引领教育质量提高的导向;要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事业,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正确处理城乡、区域教育的发展关系,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现实,也是造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应当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取向。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教育要继续提高水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要加快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把国家财力更多地用在改善困难学生的教育条件上,大幅度提升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城乡、区域之间要实行教育对口支援,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创造条件缩小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要努力保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受教育权益,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第五,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每一种教育的规模、质量,都对其他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事业能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各级各类教育能不能统筹兼顾,在结构上科学合理,规模上相互适应,质量上相互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初级阶段的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开放的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前,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开始,逐步实现所有职业教育免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可偏废。要重视学前教育,解决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重视特殊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照顾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要发展继续教育,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人人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正确处理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坚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教育发展。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政府必须承担办教育的主要职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多样化,需要创造条件加以满足;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仅仅依靠政府提供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满足教育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范围与重点领域,将政府的资源投入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去。另一方面,为弥补政府办学力量的不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应在加强政府规范监管与服务支持的前提下,吸纳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第七,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保障与主观奋发努力的关系,坚持以思想的新解放和改革的新突破实现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必须加强国家投入支持和政策法规保障等外部条件。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实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更需要依靠教育系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由于国力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域、城乡差距较大,有的地方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合理地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必要支持。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注重自身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教育系统的潜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必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关键要解放思想,找准教育发展与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心无旁骛的务实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真正用改革来促发展、促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真抓实干,特别要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试点推动和督查落实四个方面的职能作用,多办一些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多办一些为教育发展增添动力的事情。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明年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教育部门要及早做好准备工作,把这项重大政治活动扎扎实实组织好。要联系实际,开展大讨论大调研,找准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长效机制,切实破解难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和具体措施,全面提高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四、加强领导、履职尽责,努力做好明年各项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关于明年的教育工作,中央已经作了部署,这里我强调几点。
第一,要制订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胡锦涛总书记对这项工作非常关心,提出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十分重视,并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教育系统要把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解放思想,深入调研,重点谋划,力争制定出一个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水平、高质量规划。制定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同时要对社会舆论进行合理有序引导,努力使规划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要把制定规划与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结合起来,看准了的问题就要着手解决,重大问题要坚持试点先行,试点成功、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面上推广。
第二,要为发展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多办实事。一要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积极化解“普九”债务,杜绝新债。二要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发展寄宿制学校,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努力把学校建成牢固、安全、让家长放心的地方。三要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继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后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必须积极推进,确保扎实完成。要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就地创业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四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远程教育网络。五要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六要增强高校为“三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
第三,要在教育领域积极主动地落实好中央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保增长、调整结构惠民生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这是改善民生、为教育发展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与项目衔接,把中央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一要切实用好中央和地方对教育基本建设的新增投入。今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新增1000亿元投资中,有44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各地也将扩大教育投入。要加强项目规划、施工监管和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预防发生腐败行为。二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人群的增加,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也会相应增加。明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会更加突出,要认真摸清情况,落实好相关政策。三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年高校毕业大学生将达61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和思想教育等各项工作。要鼓励大学生面向中西部地区、面向基层和农村、面向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拓宽就业门路。四要重视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返乡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加强与农业、劳动、财政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为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城镇失业人员也要积极参与组织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第四,要高度重视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和谐工作。要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谐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好。一要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活动主题和总体要求,用伟大的成就、生动的事例、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改革开放教育,宣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好招生、资助、食堂等工作,引导学生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增强与国家和人民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感,夯实稳定的基础。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四要加强校园建设,开展以平安、健康、文明、和谐为内容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火灾、饮水安全、食品卫生、传染疾病、建筑设施安全等方面的隐患排查,防范和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问题的风险。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央非常重视和关心教育,注重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把是否重视教育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标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师生和家长的意见,为教育多办实事,为学校多解难事,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志们,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事业,是值得我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事业。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面做好明年的教育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祝福全国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级干部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工作顺利,不断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