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党建 > 学习交流
如何更好的凝聚人心?---王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9-06-09

    为何这一问题成为建议的绝大比例,而我们并非没有做,在平时的党建活动中,我们也考虑到了群众的参与性,经常听到姚书记提及“努力做到群众的全覆盖”,那么这一建议由来的原因又是怎样的呢?

我试着暂放自己党员的身份,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角度,思考其原因,经过反思之后,归结为一下几点:

1.        细节决定成败。

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评价往往取决于细节。虽然我们已做到了党政重大事件尽力做到群众全参与。从党的角度出发,积极调动群众的力量,尽可能使他们也加入到党的建设中来。但从群众角度思考,他们会认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全社会都在贯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他们当然也应参加。龙苑中学的三风责任追究制度,是作为龙苑的一份子必须了解的,否则就会产生责任明确、连带责任等问题,当然也应参与。由于立场不同,便产生了党建拉动群众参与,而群众认为理所应当,没有把这个作为是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的一部分。而相反,群众可能更关注与党的直接交流,如谈话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而这时他们看到的更多的则是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交流,导致有些群众产生这样的误区:党建就是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无关。他们不会询问、关心我们的看法。党员忙于党内事务,而群众只是一边“凉快”着,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想法。由此也产生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如果我们能更多的关注到细节,捕获群众们的心音,也许这种距离感就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试想一下,如果问一位老师,办公室有几位党员,他肯定能回答得出来,但是若问学校共有几位党员,那就未必能准确回答出来。我们平时一直提及的党员“三高”标准,很多教师都听过,但却未能描述清楚。这样也就导致对身边党员三高作用的体现,就产生一种灯火阑珊处的迷蒙之感,估计多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原因也有很多,首先,便是缺乏交流,尤其是跨组室间的交流。当然这种途径比较少,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不可能刻意跑到其他组室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找老师谈心,这样被谈心的老师反而会产生忐忑不安的惶恐感。那么这样就需要党组织多提供一些好的契机以促进组室彼此间的交流,让办公室的老师们看到更多的党员们的风采。其次,党员本身的模范表率作用不够突出。我们提倡党员“三高”,是为了让党员本身有个准则,让群众有个评价标准。当提及某位党员时,群众就毫不犹豫的竖起大拇指,这样就代表着他已做到了“三高”。我想,每位党员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特长,这样群众一有难题便会想到党员。比如在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问题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找王相贤老师,与他交流,请他出谋划策,这就是一种党群联系。当党员拥有自己的特长特色,老师们都愿意来找你寻求意见和帮助,而非想要寻求帮助却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朦胧感,这样相信群众与党员间的联系也会更多更紧密。

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当然,人心的凝聚不是一蹴而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7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021-54358566 传真:021-54357601 Email:lyxx_xug@xhedu.sh.cn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