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师资建设 > 教师队伍 > 教科研工作 > 过程资料
★我的教育发展观

作者(来源):潘荣珍    发布时间:2005-12-28

我的教育发展观

从“小科迷”到“小院士”

     ----由一个科技案例引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上海市龙苑中学   曾鸿)

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我的父母双双下岗在家,父亲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庭的经济来源,尽管如此,父母省吃俭用支持我的学习。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许多记忆犹新的事,今年,我被光荣的评为上海市首届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成功,细细想来,我应该感谢龙苑中学校领导及科技总指导曾老师,是他们鼓励我在科技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个性,提高终身学习的发展能力。

还记得在一年前学校科技节颁奖闭幕式上,我因科技制作获一等奖上台领奖,并与校领导合影留影,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回到教室,一帮同学露出羡慕的眼光围着我问长问短,此时班主任走进了教室,对着我周围的同学威严的说:“有什么好讨论的,科技上获奖并不代表学习就好了,”听了此话我无声的地下了头。放学后,我满委屈的找到了科技总指导曾老师,听了我的诉说,曾老师对我说:“首先我要祝贺你获得校科技比赛一等奖,至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你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多花一些时间把基础知识弄懂,这是你今后发展的基石,也是你学好新知识的前提,事实上,参与科技活动与学习并不矛盾,你在科技活动中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然后才能创新,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习是有好处的,更何况我们龙苑中学有着浓厚的科普氛围,在科普活动中我们注重个人的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一个爱好科技的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中都能强化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是学习还是科技制作方面的问题,曾老师都愿意与你一起讨论,尽力帮助你超越自我。当然,我也非常乐意听到你不断进步与成功的喜讯。”听到曾老师的一席话,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了,我决心在学习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好成绩,以回报学校和老师。

此后,我一方面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活动,每一次都能得到曾老师的点拨,并且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在校领导和曾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科技制作水平大增,我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科技竞赛,在全国青少年箭模比赛上海市选拔赛中,我获两项中学组一等奖,在全国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与其他队员又获一等奖。2003年暑假,曾老师动员我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启明星”评选活动,在曾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认真组织申报材料、设计并制作了一辆“多功能机械化探险车”,面对专家的问辩,我应答自如,从全市180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金奖”,同时荣获“上海市首届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在颁奖大会上,我代表所有的获奖小院士发言,并对多家新闻媒体讲述了我从小科迷到小院士的成长历程。

案例分析与思考: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训斥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急忙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如何合理评价一位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优秀学生?怎样的“作为”才算成功?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我们龙苑中学提出:“让每一个普通学生都得到理想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学习能力相结合,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统一,让学生在各种科技活动中探究新的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从不及格的小科迷成长为少科院小院士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教师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应该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不同的成功道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创设多种环境与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才华,并针对他们的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张扬个性,激发出创新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培养出大批有知识、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各类专门人才。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次,上海为了与一流的城市提供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基础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领域必然要进行一场革命,那就是通过二期课改来推进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方面凸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以二期课改的精神来指导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个科技老师要面对的课题。我们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倡导全新的教育模式,并自觉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革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充分地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在科技活动中思考,体验科学探究性的乐趣。

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活动,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科学普及和科学实践活动。我们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活动的设计时,就要体现青少年的主体性,即应适合青少年独立自主地实践,将过活动的准备、信息的收集,活动过程的组织、分析、判断、操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自己在活动结束时对活动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这样做将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实验评价,让他们学会必要的思维、操作等基本技能,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并在科技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理解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文化体观、价值观,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1、从课堂教育中寻找探究课题: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除了渗透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外,课堂教育本身蕴涵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有时,由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教材中某些知识点只能用描述性语言来介绍。而我们科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教材中这些描述性内容改变成探究实验,将课堂完成的定性实验扩展成定量实验,或者把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在初二物理上《平均速度》的内容时,有一道习题是要求学生写出蚂蚁的速度,在回答该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我提供“1/分钟”这个参考答案时,学生非常不服气,于是,我因势利导在班级中招募了五个同学组成“蚂蚁速度探究”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主持工作。他们到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与上海昆虫研究所及其昆虫标本馆联系,都没有我到有关蚂蚁爬行速度的数据。后来他们自己到学校的草地上、小区的绿化中上海植物园的大树下底下捉来了十二只形体不一的蚂蚁。为了让蚂蚁能走直线,他们用纸折成“人行道”、用糖水浇成直线等方法,最后经过课题小组的反复测量,得到了蚂蚁爬行速度为1.27/分钟的结论,比较接近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通过蚂蚁爬行速度的探究,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而且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对探究活动的参与热情。

2.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探究课题: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科学问题值得探究,老师要引得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与思考,把生活中想到看到的为什么转变成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有个学生在家吃药时,不小心将去痛片落入水培植物的容器中,几天后发现水培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把医药知识和植物学知识综合起来研究。还有的同学看到家里微波炉的说明书中有“禁用铁器盛食物“的条款,便主动去探究热传导学与微波炉工作原理,金属的材料特性。通过调查和实验,明白铁器容易使微波反射,因而不易对食物加热的科学道理。还有的同学进行红外线对豆芽生长的影响的研究,香烟、废电池对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等等。通过生活中的探究课题研究,学生明白了科学道理,也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操。

  3.从科普实践活动中寻找探究课题

每个学校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时,都会有许多科普实践活动。然而,大多数科技老师在设计科普活动时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很多有科学探究价值的内容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我校在参与徐汇区“让千家万户学会科学倒垃圾”的科普实践活动时,我引导学生在深度方面下功夫,最后他们推出了“龙华地区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红领巾资源回收公司,促进校园垃圾分类”“家庭废旧物品工艺化利用”等课题小组,通过课题小组的宣传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垃圾分类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学生在科技活动的探究性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挑战自我,在科技比赛中完善创新实践能力

   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注重科技含金量,科技比赛的难度和挑战性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完善科技特长生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意志品质,具有独特的效果。

1.        通过比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科技比赛是智者的游戏,是比拼学生动手动脑综合能力的过程。我校在开展航天科技教育时,在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引进火箭模型制作比赛项目。学生在制作火箭模型时将综合空气动力学、摩擦力、模型制作、降落伞大小方向知识,通过多次实验。拿出最后的火箭模型作品参加比赛。我校学生在市级比赛中屡创佳绩,并成为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在2002年,“我国未来空间站”中小学生创意设计比赛中我校宋勇等同学把静态的建模与动态的机器人相结合,用废电池和乒乓球建造空间站研究室,用节日彩灯构造银河系群星闪烁的画面,作品“龙苑号”未来空间站创意设计获中学生组第1名。学生在比赛参与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完善了自身的能力结构。

2.    利用各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我在一次科技辅导员会议中得知中央电视台将在上海市找几所学校制作庆祝“三˙八”妇女节的作品,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随后我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表达了我们学校的构想,得到批准后,我和徐智昊等学生一起夜以继日的设计与制作,经过反复的修改,一款时尚新颖的多功能高跟鞋终于完成了,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到我校采访拍录像,并在央视10套“科学˙教育”频道异想天开栏目中播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激发和提高,每一个别致的想法都是智慧的火花,都能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催生创造的潜能。

3.       参与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是众多科技比赛项目中科技含量较高而获奖难度较大的比赛。我校科技教师了解了该项比赛以后,及时地把比赛项目推介给学生。从2000年开始,我校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普及活动,并于2000年开始参加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组织的比赛。每年11月份拿到长期题目后,队员们开始运用“头脑风暴法”理解题目的含义,充分地理解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构想大体思路,并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参赛题目和设计方案。然后开始购买材料,进行道具、服装的设计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修改原方案,直到比赛前夕才能确定完整的比赛剧本。这是漫长的制作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在中央电视台的头脑奥林匹克电视擂台上,我校队员制作的“火星探险车”出色地完成了饶过障碍、爬坡、过沟的任务,人员制作的探险车把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荣获了裁判员的一致好评。在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我校队员连续3年蝉联表演类初中组第一名。每一年比赛都是对所有队员绝好的锻炼机会,他们选择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不断地挑战自我,还用所学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简单的材料、精心设计与制作,解答比赛题目,解决难题,充分地享受科技活动带来的美感和成就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平台、创设一定的情景、把科技探究活动作为一个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完善学生的科技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活动的方法和发展完善学生智能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地改进和加强科学探究活动,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科技活动的乐趣、并积极地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将科学精神贯穿到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科学素养的可爱上海人。

 

 

附录:参考书目:

 

1、《素质教育在美国》

2、《中小学生现代科技教育》

3、《上海教育》

4、《上海科技教育研究》

5、《教育的革命》

6、《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7、《学习型家庭》

8、《动手报 2001年合订本》

9、《中国科技教育》杂志

10、《创造教育》

11、《科技探讨模式》

12、《全脑学习方法》

 

 

 

 

                                             上海市龙苑中学  曾鸿

                                          (徐汇区黄石路85号,邮编200232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