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 邱丹
总结近两年来自己数学教学的体会,有以下四点:
第一:扎实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从预初以来,计算题的得分率每次都能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与我每天在他们耳边反复强调计算的重要性,不容他们有失分有关,更离不开从预初开始坚持到现在的每天计算训练。通常他们每天的训练量不会很多,三到五题,控制在八分钟左右,并且都是选取些简单的但高频的题目。有时候让他们在课堂上做,更多时候会让他们在午间休息的时候做。然后午自修之前全部收上来,我批课代表做的,课代表批改其他同学做的,再要求他们利用下午的课间时间完成订正。一般每次起码一半的学生都能做到全对,所以不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习负担。而对于做的好的学生(比如连续三次全对)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少做一次),而对于个别几位基础差的学生也会酌情减少题量,只要求他们从中任选两题来做。
第二:严格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从预初开始,我十分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对于作业本格式不正确或者书写潦草的学生全部都退回去重做;独立作业,不允许抄作业;对于无故少做、甚至不做的学生,除了补出作业外,再额外附加同题量的作业;当天的作业要求当天清,没完成订正的学生自觉放学留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现在他们几乎每位同学每个学期都能有两三本干净工整的数学作业本和一本像样的课堂笔记本,甚至有几位同学的课堂笔记本比我的教案还记的详细、清楚。翻翻他们的练习册和作业本,也几乎每位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订正,不偷工减料。
第三:注重数学学习氛围的营造。 由于从一开始抓好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慢慢的变得得心应手,学习数学的热情也开始慢慢增加。全班同学在数学培优组的带领下,越来越喜欢挑战难题目。现在每次我布置的选做题,大多数同学都会去完成,课间还会看到他们在一起相互讨论的场景,哪怕几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会尝试着去思考去做或者去请教其他同学。我会不定期的抽一节课讲些思维拓展题,他们显得相当积极,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进来,畅所欲言,甚至在大家讨论激烈时还会有学生跑到黑板前来充当小老师为大家讲解。
第四:倡导互帮互助型学习模式。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时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我也一直坚信:教学可以相长。在我们班,每位学生都可能是数学小老师。课堂里,有时候一些简单的题目学生完成后,我会要求他们前后相互批改和纠错。有时候做例题时,好的同学很快完成后我会单独去批改,然后再由他一对一去教授周围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课间时或放学后,有几位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我单独辅导时,我通常会先去教会其中一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然后再由他去为另几位学生讲解,实在讲不会的话再由我亲自出马。在这样一个优帮优、优帮差、差帮差、师帮生、生帮生的学习模式下,不仅很好的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同时也大大的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更让学生得到了自我肯定,有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