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教师 > 书香校园
走进孩子心灵的方法,作者: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常生龙

作者(来源):博客    发布时间:2011-05-23

——读李崇建《给长耳兔的36封信》一书有感

走进孩子心灵的方法

长耳兔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兔子,它的耳朵很长,而且不断变长,让它自己很苦闷。它的同伴都不喜欢它,觉得它会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成长的过程中,长耳兔遇到了各种不同的事情,如高兴、误解、失恋、彷徨、烦恼……等等,也感受着与之而来的各种心情。

阿建(李崇建)是一个耐心的听众,它不仅认真倾听长耳兔的倾诉,还通过一封封的信件,引导长耳兔逐渐走入自己的内心,了解各种情绪产生的缘由,明白什么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学习去控制这些情绪,让长耳兔都能够维持在平稳、冷静的状态下去做选择或是决定,不去做那些冲动一时后悔一生的事情。通过《给长耳兔的36封信》这本书,阿建和长耳兔一起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也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一、暗示的力量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接受这种信息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人时刻都在受到心理暗示,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都回避不了。暗示对人来说,既可能是正向的激励作用,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作用。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会使身体渐渐衰弱,也会因为忧虑、恐惧过度而死亡。这是心灵不断给负面暗示的结果。

暗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暗示,另一类叫他暗示。自我暗示是个体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的心理活动。有人在聊起写文章的事情时,总会这样说:“我永远也不会写出好文章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暗示,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自己练笔都不敢下,久而久之,真的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更别说好文章了。可见,我们怎么想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暗示的情况也是很普遍的。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会将作业分成难、中、易三组,然后告诉某些同学只要做最容易的一组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孩子就明白了,原来老师对我的期待只有这一点,逐渐地,他也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便和老师保持一致。阿建在书中写道:“想法”虽不是“真实”,但是“想法”能驱使人走向“真实”。你对孩子又怎样的期待,孩子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样的人。

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源自心灵,是某种隐形的“信念”。我们常祝福人:“心想事成”,某种程度,就带着这样的意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很多变化、行为特征,很可能就是因为暗示的缘故。李崇建有好几封信谈论的话题,都与暗示有关。

二、沟通的意义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人来到这个世上,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让个体的经验和另一个个体、以及群体的经验相互连结,从中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由此来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于两者之间。好的沟通,不会口干舌燥,思想和情感都有交流。但在一个群体中,大多数人不知道也不大懂得沟通的技巧,从而导致沟通之间的障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因为与家长、与教师、与同学之间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也就不难理解了。

很多时候,人们不太注意对一件事情的表达方式,会让对方感到难以接受。李崇建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从台湾飞到西安,然后再坐车到山东看望自己的大儿子的故事。大儿子怕错过接车,提前到达汽车站等了一天一夜,却被自己的父亲臭骂了一顿,说他不动脑子。大儿子非常难过,感到父亲不理解自己的一份孝心。其实父亲是心疼儿子,只是做了一辈子的“严父”,只会用“骂”来表达这份心疼而已。

很多时候,人会因为自己的某个心愿没有得到满足而对另外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产生误解,心情出现了波动。心情有了波动之后,他不是想办法去和对方进行沟通,找到症结所在,以便化解自己内心的烦躁,而是不断地收集“证据”,来证明对方对自己的“不好”。结果这个误解逐渐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惹出事情来。误解很正常,因为沟通的盲点很多。但是误解之后的情绪,多半是因为自己“受伤”所引起的反应。

我一直以为,沟通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人们都怕收到自己不想要的答案。但这正是沟通的核心部分。能够接纳,也能够拒绝,才会有讨论与了解的空间。

三、创造的价值

人生分为三部分:维生、创造与互动。三部分同样重要,彼此滋养。所有的生命都具有最原始的本能,即维生的需求,人也不例外。互动的关键在于沟通,这在上面已经做了阐述。创造是生命中重要的一件事,使人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这个世界也是一样,文明的进步就是一种创造,从科技、生物、沟通,甚至教育,都不能没有创造。

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生产出来或者造出来的过程就是创造。显然,创造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创造首先体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从呱呱坠地开始,孩子就开始了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旅程。他首先学会辨认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家庭的环境,在进一步拓展到生活的社区,之后进入学校,阅读、写作、进行文艺创作、做各种实验,再逐渐走向社会……所有的这些过程对孩子来说都是创造,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被他发现,不断有独特的感受在他心中形成,“世界”因为他的探索而不断变换新的景象。

但创造并不仅指这些,创造还表现为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探索。有一所学校开了一门艺术表演的课程,大家经常为角色的扮演、形象的塑造等展开讨论,学习的兴趣极高。又一次,记者问这些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印象?一个同学回答说,我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另一个同学说,每次同学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我都发现自己第三个发言时质量最高,也最能获得同学们的响应。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我的想法一定要在其他人的启发下才能建立起来。……同学们有这样的回应,真的令人非常欣喜,这其实就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就是对自己的发现,就是一种创造。

创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也是促进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创造基本上不能靠开设一些课程来实现,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呵护学生这份探索的热情。

四、批评的面对

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都不愿意被批评。但事实上,当你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当你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别人同时也在对你做出评判。某人说出对你的“批评”,只是说出来,就算没说,也早已存在心中!关于“某件事”的观点,早已存在那儿了。

国人很讲究面子,因此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做了一件事情,就希望领导能够表扬一番,这比发一些奖金还让人愉悦;做一个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说明教师对自己的做法表示认同。很多时候,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别人表扬的基础上的,如果做了一件事情没有得到表扬,反而接受了一顿批评,那心情可想有多糟糕了。

但在很多情况下,“好”与“坏”的状况,总是结伴而来的,因为没有“好”,也就无所谓“坏”。表扬和批评也是如此,通常总是如影随风,可能在某件事情上你只听到了表扬,没有看到批评,但批评其实已经存在于某些人的内心之中,只是他们没有说出来而已。如何正确地面对“好”以及面对“不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智慧。

我比较喜欢别人对自己直面的批评,虽然当下里觉得很难堪,但这样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种提醒和警觉,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很多时候,我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不太会在意别人的感受。我的想法是,批评本身并不表示否定某一个人,只是对一件事情的观点和态度,将自己的看法隐藏在内心,或许是对他人更大的伤害。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指导你的想法,可以引发对方深刻的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对方不要太脆弱。一个心理比较脆弱的人,很难接受任何一句批评的话语,也很容易攻击别人。

用一句绕口的话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

五、审美的敏感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是人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根据自身经验对某事物作出的判断和看法。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关注生活的细节,它是美感的源泉,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我曾有过这样亲身的经历:1998年我当从安徽调入上海的时候,正好赶上高温天气,临时租借的房子没有空调,只好每天将窗户开着以便于空气的流通和降温。租的房子靠近高架,从早到晚川流不息的车辆噪音,搞得我好多天睡不好觉,每天昏昏沉沉的。但一段时间过去之后,这些噪音逐渐成了我生活的背景音,我已经充耳不闻,可以安心地睡大觉了。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很多常见的事物逐渐转化为生活和工作的背景信息,从而达到熟视无睹的效果。

如果问教师和学生一个问题:在自己的学校里,现在有多少种花卉正在开放?学校中有多少种树木?……不知道大家能否回答上来。当我们太习惯某种环境之后,嗅觉感官会被“磨平”,失去敏锐的觉察,失去美好感受,也失去好奇的探索。如果“嗅而不觉”、“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生活的美也就失去了。

保持敏感之心,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其实都需要做到这一点。有了敏感之心,才会关注到生活环境的点滴变化,才会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感官能力,扩充美的经验。能够经常感受美的人,生活便丰富而有趣,生命也更深邃美丽了。

教育的价值,不就在于此吗?

 

《给长耳兔的36封信》  李崇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4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