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办公室
徐教办(2010)29号
关于《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
根据区委、区府的总体部署,2009年11月,徐汇区正式启动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经过调研准备、形成初稿、修改完善、完成征求意见稿四个阶段,目前《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已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现予公布,欢迎各单位提出意见或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
各单位可通过徐汇教育门户网站和徐汇终身学习网“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专栏”发帖、发送电子邮件或直接来信形式提出意见或建议。
徐汇教育门户网站:http://www.xhedu.sh.cn
徐汇终身学习网: http://www.xhzsxx.net
电子邮件:xhjygh@xhedu.sh.cn
来信请寄: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漕溪北路336号)《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工作组。邮编200030。
联系人:俞海燕 电话:64879460
特此通知。
附件:《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
徐汇区教育局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八日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
(公开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徐汇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徐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进入新世纪,徐汇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实施品牌战略,为居民提供优质、充分教育”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按照“适度超前、追求品牌、统筹规划、提升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明确提出了“建设以徐汇教育品牌为标志的、优质充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徐汇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徐汇教育坚持适度超前的方针,积极构建两大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1、各级各类、协调发展,完善了现代化的教育新体系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了优质、充分、全纳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由徐汇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和居民教学点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格局,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后培训,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职前职后的学生比例达到1:2;率先建立综合高中,构建普职互通的学制通道;率先建立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各类教育对象实现“全纳”。普遍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95%以上的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在社区接受早期教育指导;3-6岁学前教育入园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98%;3-16岁智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为16-18岁智障学生提供初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体系就读。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占75%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
2、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推进了“南北”教育均衡的新进程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进一步扩大。全区规划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共计达26个,完成新建了南模中学、中国中学、世外中学、华泾小学等项目,改扩建了徐汇中学、市四中学等百年老校。自2005年到2009年,全区新增学校占地面积
3、提高质量、深化内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德育,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坚持将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落实学科德育,把德育落实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深化课改,提高教学有效性。“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坚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以实施新课程为抓手,区域性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新课程实施和减负增效策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健康第一”,严格落实“三课二操二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普及小学生学游泳,形成区本体育特色品牌。实施“光启行动计划”,建立高中生创新教育基地,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
4、聚焦人才、成就教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按照“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思想,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关注“名师”成长轨迹,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完善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管理、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了区、校骨干教师、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特级教师等培养和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骨干教师“金字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教学指导团、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高研班、学科基地等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的新模式。开展教师发展达标校和教师发展示范校评审,积极发挥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改善教师待遇,徐汇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从2005年的5.87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9.61万元,增幅达63%。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构建了学校党建工作新格局
徐汇教育党的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重点,以“民主、公开、服务”为建设方向,以制度、程序、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基层、基础、基本骨干队伍为工作着力点,围绕全面贯彻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主题,以 “让群众高兴、让党放心”活动和深化“凝聚力建设”活动为载体,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坚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逐步构建了具有徐汇教育特点的党建工作“一·二·三”格局。增强了党组织“三带”(带头、带班、带队)、“三依靠”(依靠党组织、教职工、社会)和“三主体”(党内以党员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育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建设了学校“三个民主”(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学校管理民主),实现了学校“三个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三风建设”(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徐汇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6、优先发展、统筹协调,形成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完善了政府主导、区域统筹的教育发展新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持力度,教育投入稳步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幅度,教育经费总额从2005年的107,98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5.1亿元,增幅达39.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66,971万元达到2009年的11.95亿元,增幅达78%。坚持区域统筹的思路,采取规划引领的方法,加强对徐汇教育的统筹领导,实施了《徐汇区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徐汇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建立了徐汇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学习型城区建设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形成了区域性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区域内各部门、各街镇的资源优势和行政力量,形成了全区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面临的挑战
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徐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认清徐汇教育发展的新方位,理清徐汇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新挑战。当前徐汇教育的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还是传统的体内循环,服务范围的基本对象还是传统的区属学校,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还是传统的计划模式,提高质量的基本法宝还是传统的加班加点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推进教育均衡面临的新挑战。徐汇优质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的叠加影响带来了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挑战。新一轮人口出生率高峰已经带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挑战,并即将延伸影响到义务教育;非户籍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仅要求增加教育资源,同时要求更加关注各类学生生活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的发展尚不平衡,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也不均衡,各街镇学校布局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校际差距依然明显,还存在少数薄弱学校,“择校”现象没有根除。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主体性德育”和“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突破,但基础教育重视学业知识、轻视全面发展、忽视特长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不适应新课程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地方,减负增效还没有形成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课业负担过重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形成办学特色面临严峻挑战。徐汇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区域内部分学校特色鲜明,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中仍然存在“多校一面”的状况,学校的特色项目转化为办学特色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推动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教师总体结构、质量较好,人才储备总量具有一定优势,但引领发展、在全国和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规划有待完善,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进取心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人才“金字塔”中某些层级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配套,培养培训资源、渠道、模式需要更有效地整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骨干教师激励机制,避免形成新的“大锅饭”。对培训者培训的关注力度不够。关注全体教师,建设“一流队伍”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1、坚持国家战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上海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国家和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接轨,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坚持领先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继续保持徐汇教育在上海教育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领先优势,实现“一流城区、一流教育”的目标。
3、坚持徐汇特色。传承徐汇区尊师重教的百年品牌,弘扬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历史底蕴,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善优质、充分、全纳性的区域发展模式,走具有徐汇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4、坚持人民满意。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为了每一个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公平而卓越为价值取向,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标志是:
1、形成育人为本、激发潜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发展方式实现转变,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共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2、形成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进一步理顺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和手段,提升所有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扩大受教育人群的覆盖面,为每个学习者构筑更加畅通的成才之路。
3、形成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新布局。按照“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目标,实现各类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总量和布局与人口总量和需求相适应,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进一步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各街镇各类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满足广大居民对优质、充分教育的需求。
4、形成以校为本、特色鲜明的自主办学新特点。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凸现,形成以校为本、特色引领的自主发展机制。
5、形成多元开放、联动辐射的教育合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内对外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共享,拓宽开放和交流的渠道,深化合作和共享的内涵,提升徐汇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
2015年徐汇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主要指标
序 号 |
指 标 |
2015年 | ||
徐汇区 |
上海市 |
全国 | ||
1 |
3-6岁儿童入园率(%) |
100 |
98 |
60① |
2 |
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 |
100 |
96 |
93② |
3 |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
99 |
97.5 |
|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率(%) |
100 |
|
| |
4 |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
90 |
85 |
|
5 |
高中阶段入学率(%) |
99 |
98 |
87 |
6 |
基础教育阶段国外、境外学生数 |
|
|
|
7 |
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 |
5200 |
5140 |
|
8 |
各级各类学校建网比例(%)③ |
100 |
|
|
9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5.5 |
14.7 |
13.3 |
10 |
25-64岁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 |
35 |
30.7 |
|
注:
①全国指标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②全国指标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③上海2015年市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指标为96%。
(三)工作方针
改革为先,育人为本,公平为基,质量为重,科学发展。
——改革为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率先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内涵发展思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教育活力。
——育人为本。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
——公平为基。为了一切学习者,关注各个社会群体的需求,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一切为了学习者,办好每一所学校。
——质量为重。以公平和卓越为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现徐汇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科学发展。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由外延发展为重向内涵发展为重转变,由建设物质校园向塑造教育文化转变,努力形成与城区功能定位、经济结构、人口总量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格局,形成与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规模
1、基础教育
至2015年,在园幼儿达约达2.3万,学前教育入学率保持100%,保持现有普及率,适度提高常住人口入园比率,增加公办幼儿园幼儿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达6.1万,其中小学约达3.3万左右,初中约达2.8万,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约达1.5万,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99%,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和中专学校学生达2.5万,普职比大体相当。加强特殊教育,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为重度残障儿童提供居家教育,残障儿童受教育率达100%。
到2015年,新增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1所,使更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素质教育实验校水平,新增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
早期教育普及率达100%,每年为所有幼儿及其家长提供4次以上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或艺术技能,100%参加各种校外教育活动。100%中小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
2、继续教育
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继续教育,年培训率平均达到全区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发挥社区学校和居民教学点的作用,为社区居民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妇女教育、健康教育及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发挥社区学院职能,培训规模在5000人次/年以上。每年老年人口参加教育学习活动的人数不少于老年人口总数的60%。
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学习型单位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单位比率达40%。
开放大学分校在区域内合理布点,学生数占区域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五。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5年。
四、重大改革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发挥法规、规划、标准和拨款机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行管、办、评相分离,推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提高教育专业化管理水平。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健全教育咨询和决策机制,成立教育咨询决策委员会,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完善区域性教育发展基本标准,完善教育监管、问责和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逐步实现教育咨询、考试、职称评审、质量评估等工作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的模式。建立教育服务多元评价体系,实施政府监督与社会民主评价、专业机构认证、中介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制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形成监管有力、竞争有序、激励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使其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在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制定城区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向教育倾斜,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区域内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文化科技机构普遍设立教育与咨询部,向儿童、青少年和市民提供科技与文化知识服务;向社区开放各级各类学校资源,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丰富信息公开形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方便公众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查询和复制。建立和完善教育重大事项公示、听证制度,法规草案、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制订和修订要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组织听证。
2、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
探索转制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积极探索股份制、合资办园、非盈利组织办园、私人办园等多元办学形式。按照规范办学、清晰产权、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强公立转制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公立转制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
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选择部分公办学校探索委托管理、合作办学、联动发展等多种形式改革,增强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探索建立教育集团,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共享先进管理经验,促进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及比例等进行合理定位,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推动民办学校依法办学,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检查,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完善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监管制度,逐步形成民办学校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加强民办教育协会建设,推动民办学校行业自律。
促进各类社会性教育培训有序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原则,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和企业。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加快发展,实施连锁经营,发挥品牌效应。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学费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税收政策和鼓励政策。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
3、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克服行政化的倾向和瓶颈,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和相制衡的机制,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健全完善家委会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坚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办学效率。
健全民办学校治理结构。民办学校的董事会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行使决策权,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依法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建立和规范民办学校监事制度,健全民办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制度。
4、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探索推进徐汇区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科学高效、动态调整、依法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强学校岗位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坚持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的原则,探索区域性骨干教师激励机制。
探索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校际间的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均衡发展。
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扩大教师来源,多元化聘任教师。提高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例。
5、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幼儿园招生入园制度。按照就近入学原则,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学前教育招生政策和流程,完善幼儿园入学制度。规范幼儿园亲子班管理,严禁与幼儿园招生挂钩。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园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公开招生名额、公开招生规则、公开招生结果。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按不少于60%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逐步扩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校优秀毕业生推荐入学制度,缓解“择校”矛盾。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扶持,实现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幼儿园;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建立和完善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学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与居住证制度相适应、体现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参与的就学制度。
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指标,改革评价方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
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的组织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实现公平而卓越地发展。完善定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充分听取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完善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分类负责、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完善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分类负责、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协调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按照“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发展公共教育是区政府的首要职责,增强政府统筹协调管理教育的能力,对区域内中等及中等以下学历教育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对社区学校、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管理服务,完善全覆盖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
2、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依法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责,建立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和投入效益持续扩大的机制,确保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法定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和参与社会办学,提高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完善教育捐赠政策,为捐赠者提供更多的便利,鼓励企业、家庭或个人更多地投资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落实公共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职责,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重点继续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合理安排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增加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品牌学校和教育公益设施。各类教育的生均经费在上海的排位明显提高。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改革拨款办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共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逐步形成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监管和学校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
落实防范工作,构筑校园安全。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的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实行上下联动、校长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在校园及周边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大校园安全的投入,提高校园安全人防、技防、物防的配置标准。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依托社会专业保安等中介力量加强校园安全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机制,加强技防设施保养和安保专用设备的管理,完善与警方和城管部门的对接巡逻机制,提高师生自我保护的教育宣传力度。稳步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步做好消防和避雷设施的改造。提高学校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火灾等相关防护综合灾害安全标准,并成为区域内的重要紧急避险场所。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将教育纳入区域总体规划,对各类教育资源实施统筹协调管理;有关部门依法完善公建配套教育资源的管理;教育局负责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大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新建上海南站九年一贯制学校,迁建交大附小,改扩建南洋中学和南洋初中,改造市二中学、上海小学和教院附中;完成华发路中学、航天二期小学、印象欧洲幼儿园、百汇花苑幼儿园、尚海湾幼儿园等公建配套项目。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政府统筹,优化教育布局,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多形式开辟增量渠道,提高教育资源的规模效应和使用效益。加强校际联动,扩大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措施,加强示范联动机制,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各街镇教育资源与人口和教育需求相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分布均衡的良好布局。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配置。按照教育均衡发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标准化,实现对同类学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均衡投入,为学校提供平等的办学竞争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加强教育硬件管理。统筹教育硬件管理,建立校舍资源和设备电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动态管理,提高硬件配置决策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设施设备使用评估机制,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教育资产管理,继续稳步推进实施“退租还教”,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完善后勤管理工作机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后勤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后勤管理机制,形成集中的劳务输出和后勤管理,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后勤中心和各用人单位的共管共建平台,形成配合默契、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将教育系统的非编人员纳入教育系统队伍建设之中,提高劳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对劳务派遣人员的凝聚力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先进性能力的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改进和创新基层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方式,适应教育系统工作特点,增强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做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合理流动,培养一大批懂教育、精管理的校长队伍。选拔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改进对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学校发展与改革的能力。
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加强校长的专业化建设,增强校长领导课改、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能力。校长要研究学校的课程计划,注意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全面统领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实施与创新。校长要善于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晰学校核心价值,倡导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要培养一批有理念、有行动、有成效的高素质校长队伍,帮助那些有远见卓识、贡献卓著的校长成为教育家。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适应教育管理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设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的学校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谋划战略、促进发展、推动改革、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
5、坚持依法治教,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督导机制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以完善各类学校“章程”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健全学校内部救济制度,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开展普法教育,推广“依法治校示范校”模式。
加强教育督导。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徐汇教育督导条例。加强区教育督导的组织机构建设,推进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教育督导资格制度,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和督学人员专业化发展,实行具有校长职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担任专职督学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情况三至五年一轮的综合督导,把推进依法办学和义务教育均衡化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任务。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整改制度,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统筹协调机制。
六、实施和评估
1、落实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规划意识,把《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与建设计划、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制定详细的贯彻落实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完善指标体系。根据《规划》,制定完善区域性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做到可评估、可操作。
3、加强监督检查。人大、政协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加强和改进《规划》贯彻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检查和公布《规划》的落实情况。各项指标要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