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单位业务 > 教学科研 > 教学工作
2007——2008三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汇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12-06

2007——2008三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汇总

 

 

 

                                                               

 

 

 

 

 

 

 

 

 

 

 

 

上海市龙苑中学

20086

目录

 

一.工作计划

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计划………..P3

 

二.总结

1.三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总结……………..P5

1)青年教师个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汇报

2)学校信息平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课题成员学习总结…………………………….P11

(1)吴冬燕心得体会

(2)高丽心得体会

(3)黄静心得体会

 

三.课题申报

1.立项课题单………………………………………..P17

213项课题申报内容………………………………..P18

 

四.会议记录……………………………………………P62

 

 

 

工作计划:

龙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计划

2007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龙苑中学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和相关精神,结合本校教师个别化专业

化发展课题推广的实际情况,制定龙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2006学年第二学期的工作计划。通过课题推广努力完善教师的培养和自我提升的机制,进一步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工作目标及要求: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形成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2、营造校园学习文化,形成一批以教师主体式学习、团队精神为特征的学习型学校。

3、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统整能力,在这同时提高教师课程研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材统整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统一。

4、 通过个别化专业化发展使部分教师在自己的职称上得以晋升。

三、具体措施

1、本学期建立与整理好教师个别化专业化发展的档案袋。

   200610月-200712月,参加课题推广的老师都在每月建立好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日志。从这些日志中可以看出都是来自于教师每月教学的点滴感受,也积累许多有价值的科研素材。所以本学期要求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与整理,并建立好自己的个别化专业化发展的档案。

2、论文推选

  上学期在中心组成员的指导下,已经推选了部分教师的论文。本学期针对有些论文理论性阐述过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例过少的现象,在中心组成员的帮助下,让个别教师再对论文进行修改,从而争取通过学校把论文推选出去。

3、建立课题研究体制

基于本校近两年来课题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学校在本学期建立与完善课题申报与研究体制。通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建立校本研修机制

教师需要不断发展,学校不断提供学习机会。由于教师在论文撰写以及课题研究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已经在上学期进行了论文撰写的辅导讲座。本学期,学校准备开设一次《如何申报课题》的讲座,通过这样的辅导讲座,使每位教师尝试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教学规律,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5中心组以教研组为载体,推动教师个别化专业化发展

中心组成员基本上都来自于各个教研组,这样也使学校个别化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组与教研组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在教研组的指导协助下,才能推动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有效教学和教学内容统整的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能有所作为,使教研组建设得到实化,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12008229日交个人专业化发展档案打印文稿

2未被推选的论文,请修改好。请大家在2008331日之前把修改好的论文以 “推选论文”为文件名发于书记与欧阳谢璐的信箱内。

320084月份进行一次课题申报辅导报告

420085月份每人拟定一个课题研究项目,并且进行校级课题申报。

520086月在中心组成员的指导下,对课题申报进行一定的修改。

 

 

 

 

 

 

 

 

 

 

三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总结

 

青年教师个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汇报

龙苑中学一直注重教师的自主发展,坚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 ,坚持“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构建起合作共享、民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根据本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需要、优势、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专业发展的促进策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个别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组)现有中心组成员5人,组员25人,现就一年半的工作进行以下汇报:

1、成立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心组

为了更好地营造教研氛围,促进教研组建设,在200711月,成立由姚丽琴、曾鸿、欧阳谢璐、周丽芳、蔡庆组成的专业化发展中心组,形成教研组和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力,从而更好地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不同台阶迈进。具体工作如下:

1)、分析教师规划,设计发展途径

2007年11月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曾经制定过的专业化发展计划进行修订,使每位组员明确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细化和优化三年专业化发展规划。中心组成员对每位教师的修订稿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并为其设计发展路径,以此推进个别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2)、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袋的管理

    20081月,课题组要求每位成员对一年以来的成长轨迹进行整理,并建立个人档案袋。中心组成员对档案袋进行了评比。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

3)、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008年1月,学校在课题组内进行了一次论文推选活动。中心组成员对这些论文进行了筛选,现已推荐黄静、吴冬燕、欧阳谢璐和蔡庆的四篇论文到《徐汇教育》编辑部。黄静的文章已被徐汇教育选登出来。2008年1月,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实际发展需求,开设论文撰写的辅导讲座,根据培训内容,组员对论文进行再次修改;2008年4月,曾鸿老师为本课题组组员开设“如何申报课题”的辅导讲座,要求每位组员根据培训内容完成课题申报,中心组成员将在6月份前选出十项课题作为校级课题,通过组员的参与活动与实践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多渠道开拓校本培训资源,通过专业发展行动奖评比、专业发展电子成长档案评比、论文评比、教学反思评比等活动方式来开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渠道。

具体工作如下:

1)、开设学习讲座和举办学习沙龙

每学期开设一次汇报和研讨会,引导教师根据形势和自身的发展变化和需求,不断提高自我专业化发展水平。如:论文撰写的辅导讲座、以及课题如何申报的讲座等。接下来在20085月,课题组成员以个人申报为单位,申请校级课题。通过这样的课题申报,能够紧密围绕课程统整与有效教学进行相应的科研实践研究。通过学习沙龙,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总结自己的成功和经验,从而使课题组老师能更好地互相学习与进步。

2)、建立博客网站,分享学习资源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能分享彼此的探究性反思亮点,建立个人博客网站也是为老师搭建的最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建立个人博客,能让每位成员把当月的成长档案袋的内容得以上传。教师的个性化的东西都能被每位组员同时分享与点评。通过在博客网上的同伴合作学习,能进一步地推进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

3)、建立网上论坛,促进学习交流

由于教师的个性不同,他所期望的专业发展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每月在网上论坛中提供一篇学习内容,并且积极开展网上互动点评活动,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水平。

4)、积极参与校“三奖”评选基层赛暨学校教学能手大奖赛

为进一步构筑我校教师人才高地,打造一支符合21世纪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帮助教师练好内功、优化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活动中,课题组老师积极参与,有12位课题组成员在本次活动中获奖,已占本组成员50%。

5)、做好个人专业发展电子成长档案袋

2006年9月――2007年12月,每位课题组成员建立好个人每月的专业化发展个人成长轨迹档案。通过建立个人专业化发展成长档案,每位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每月的教学点滴、和自己说听的课、报告进行一定的有深度的探究性反思。这样能比较完整地在自己的个人档案袋中留下较完整的当月专业化发展的轨迹。2008年1月份,每位课题组成员针对自己的档案袋进行梳理,并参与课题组内档案袋评比活动。

 

 

 

 

 

 

 

 

 

 

 

 

 

 

 

 

 

 

 

 

 

 

 

 

 

 

 

 

 

 

 

 

 

 

学校信息网为教师个别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育,重新认识教师的工作,以便及时跟进时代的步伐,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专业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一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也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因此很多教师的成长是闭门造车,收效甚微!在网络时代,每位教师的成长与网络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培训学习框架,出现了新的方式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其中BBSBIog、网络日记本等以其资源共享、简便快捷备受教师青睐,成为教师反思、探讨、学习、交流的优势平台。在这一平台中,教师的本体价值得到关注,教师的才华得到欣赏,教师的学习得以跟随,教师的观点得以应和,教师的潜在需要和话语权得到满足,教师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从而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就目前来看,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辟了教师博客,尝试着通过博客这一媒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主阵地,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校提出通过网络随笔(日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为了解决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被动接受的弊端,解放教师的学习枷锁,促进教师快速、高效地成长。

1Blog是很好的教师自我反思平台

过去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写一些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育个案。即使在学校内部交流了,范围也是很小的,而且也看不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建议,因此对自身素质提高作用很小。如果把教学日志发表在博客Blog上就不一样了,等于向全校公开了你的观点、你的教育思想,还能实现网络互动交流。因为有了网络,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就少了许多现实中的繁琐,普通教师也有发表自己声音的机会。BlogWebBlog的简称和缩写,常被意译为“网志”,音译常为“博客”。博客是教师存放、整理个人资料最好的网络空间,也是教师的个人资源库,教师可以把教案、随笔、案例、课件,放上去进行整理。博客Blog是很好的教师自我反思平台。

博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第一,博客可以使教师拓宽思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这种思维的交流与沟通,会让使用者受益。例如,有教师指出,有了博客网,当他在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他,给他提建议。对教师而言,最大的帮助就是当我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集思广益,使我的思维不会受到限制。

第二,博客可以为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提高其对专业问题思考的深度。虽然在学校中有一些教研、科研活动,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有的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思考的时间受到限制,一般浅谈辄止。而在博客上的交流,使教师的发言可以无所顾忌,可以保持冷静而理性的头脑去思考。例如某教师提到,因为有了专题的讨论以后,有时问题可以讨论得比较深一点,而不是很肤浅的。大家提出了一个观点了以后,能够围绕这个观点谈,想的问题就比较能够深入下去,不像平常的谈话,讲到哪里就哪里。这样看来,网上的教研、科研活动可以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在网络上留下大家讨论的痕迹,为往后的工作所借鉴。

第三,博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提高其探究能力。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其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博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如某教师认为,通过网络,别人提出来某个问题。你也可以从别人的问题上想一想自己的,由此能够提供另外一个途径反思。

第四,博客可以帮助教师保持一种健康的工作心态。教师的工作非常忙碌,又要兼顾各个方面的要求,所以当前教师的工作倦怠感是非常强烈的,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沟通心灵的平台,帮助他们保持一种比较和平的心态。正如有位教师所言,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你想不通,人家帮你开导开导,你就觉得豁然开朗了……对心理方面的帮助蛮大的。对所从事的工作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有一种好的心情,是提高教师专业工作成绩的保证。

第五,博客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水平。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前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教师在构建博客过程中会涉及到电脑媒体使用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使用方法,而且常见的问题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得到解决和提高。因此有些教师认为,运用博客后最大的促进就是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教师在博客上就可以随时记录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们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们必能快速成长为优秀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看看写过的教育日志,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有用的经验蕴藏在其中,发现自己进步了许多,这是一个宝贵的个人知识财富。实践证明,由于Blog使用简单、功能强大,因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教师的学习、思考、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等有很大的帮助,因而非常适合作为校本教研的平台。

2、基于论坛BI3S的教师同伴互助

学校可以利用论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在论坛上每位用户都有自己的积分,学校领导根据每位教师在论坛上拥有的积分来了解教师参与论坛的积极性和频率,通过论坛用户资料查询,可以进一步了解教师在论坛上的发言情况,并且根据教师在论坛上的讨论情况作为衡量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一个依据,对论坛上的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参与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为自己解决了教育教学上的困惑,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理论素养。论坛交流具有民主性和平等性。通过在网上交流,教师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说出来,也可以把平时认为丢面子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论坛上写随笔已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因此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智慧。建立网上论坛,促进学习交流由于教师的个性不同,他所期望的专业发展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每月在网上论坛中提供一篇学习内容,并且积极开展网上互动点评活动,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水平。

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提供了有效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emailBBSBlog等主要网络交流工具,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课题成员学习总结:

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体会

                            上海市龙苑中学   吴冬燕

 

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也不断拓宽培训渠道,精心搭设学习平台,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提升途径。

非常庆幸的是,我在进校初就成为了学校青年教师三年专业发展队伍的一员,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我们的专业化发展活动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计划全面,落实到位好。专业化发展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制定了详细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从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入手,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定位,明确任务,有的放矢,并且根据教学实际不断修改计划;每学期末都有工作总结,对所做的事情有系统的梳理,以考量得失,对之后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各具特色,可借鉴性强。专业发展队伍的成员涉及了学校各个学科的青年教师,虽然学科特色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特色给每一位成员不同程度上的借鉴和启发。理科教师严密的逻辑为文科教师上课思路的条理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文科教师独特的语言艺术也为理科教师所学习。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教师处理教材的角度和方法也不一样,同课异构是很好的尝试,课程的整合也是有效的探索。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专业化发展中成为了共享的资源。

三、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专业化发展”听起来是一个概念性比较强的词,但是概念化的东西一旦落实到丰富多彩的形式当中去,就变得生动起来。张才龙、陆葆谦等专家报告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有效教学;曾鸿老师的教科研讲座让我们走近了看似遥远的教学研究;教学大奖赛的开展让我们有了展示的机会、交流的平台;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案例研讨让我们凝聚智慧、取长补短;网上论坛和教育博客让我们畅所欲言、学习积累……所有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我们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因贴近教学实际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就我个人而言,也有颇多切实的收获。

首先,专业化发展活动督促我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由于平时惰性比较强,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有想法、有感悟也不会及时记录、反思。而每月的作业就促使我不得不认真撰写教案、反思,想想教学中有没有精彩之处,偶得有哪些,缺失在何处,效果又如何,虽然是寥寥几笔,但确实是自己一路走来的点滴收获。

其次,专业化发展活动给了我最直接的学习资源。比如,从每月的网上论坛中,我都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何写教学随笔,如何有效地听课,如何让每一位学生融入课堂等,都是自己平时经常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有欧阳老师悉心寻找的资料,有各位老师独特的见解,别人的经验也是自己的学习资料。教学博客中其他老师的读书笔记、教案反思都是我参考的来源,同学科老师还会给我的教学随笔作指导、点评,对我的提高又很大的帮助。通过博客写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理论学习与反思实践更加理性化、有效化。

再者,专业化发展活动让我的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记得最初走上教学岗位时,还是懵懵懂懂的一个应届毕业生,上出来的课用老教师的话说,就是“没有找到感觉”;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各种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慢慢地,教学材料的分析、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有了具体的印象,在考试复习中,也能大致把握复习要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辅导。

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是为我们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而教师的自主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安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思考,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投入工作热情,发扬敬业精神,力求自己尽快的发展。只有做到“想发展、会发展”,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真正遍地开花。

 

 

 

 

 

 

 

 

 

 

 

 

 

专业发展感想

上海市龙苑中学      高丽

时光飞逝,转眼间自己已经走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年。很庆幸,自一踏上工作岗位,便参加了学校的新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的培训。在此期间学校安排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和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为我们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明确的方向的指引下,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实践,自己的确有了很大的收获。

对于刚开始工作的我,每天只知道应付日常的教学活动,而对于每次上好课后的感想总是疏于记录,虽然自己却也在很多时候,很多场景下迸发过很多灵感与感悟,然而却因为没有即时的捕捉与记录下来如今成了我的一个遗憾。庆幸的是通过网络论坛的学习,欧阳老师教育随笔的建议给了我及时的启发与帮助。我也开始试着将自己的一些灵感捕捉下来,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发现的确很有成效,自己对教育一些认识和见解比以前深刻了很多。相信只要勤思考,勤总结,记下每节课的长处和不足,长此以往,自己一定可以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我也曾经一度认为教育科研与自己无关,可自从听了曾老师给我们做关于论文写作以及课题申报的讲座以后我渐渐明白原来教育科研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有着更多的责任也有着更多的优势来从事研究进而解决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因此我积极参加了课题的申报,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作为一名教师,只要他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他就会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他就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体验到工作的乐趣,不会把教学看成一种单调的、乏味的、没有创造力的机械劳动。所以我要学会创新,学会研究,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争取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感谢学校为我们作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创设的平台,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我学习、成长,我希望能够缩短自己的成长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上越来越完善。我很喜欢这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An action without a plan is a nightmare, a plan without an action is a daydream.目标的制定很容易,但是要实现目标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所以我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从点滴做起,为了自己,为了可爱的学生们,为了祖国的未来,来迎接今后那许许多多个三年!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个人三年专业化发展心得体会

上海市龙苑中学 

三年前,我很荣幸的成为首批“个人三年专业化发展”研究小组的成员。对于当时工作不久的我而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并没有详细、清晰的目标。当拿到那张三年个人规划的表格时,真的不知道如何入手,只有硬着头皮填满整张表格。但随着表格的完成,我发现自己也渐渐整理出了未来三年的前进目标。三年来,这个当初的表格不断的随着实际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着,它指引着我慢慢走向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与业务能力过硬的数学老师。

三年来,我有很多感受:

1、   每月制作反思小结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其实我们平时每一天都作了很多、也有很多感触,却没有记录的习惯,有时事情一多就忘了。而学校要求我们每月小结,“逼”我们挤出时间写下平时教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想法。这样一来,也为自己的工作留下了痕迹,也为以后积累了资料。

2、   论坛、博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反思积累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了,但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经验是我们所缺乏的。而网上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欧阳老师时常会在论坛上给出一个十分贴合我们教学、教育上的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大家的回帖,我可以看到不同老师的想法和做法,这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和启示。而博客的建成更让我通过老师们的文章学到很多实用、有效的管理班级的方法和教学上的宝贵经验。

3、   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非常重视对我们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制作每月的小结档案开始,就让我们养成“记录、积累”的好习惯,这为我们写论文留下了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同时又为我们写好的论文进行修改指导,并给于我们专业的培训指导,手把手的叫我们如何写论文,更“强逼”我们每个人都尝试课题申报,因为很多事只有真正去操作、去尝试才知道如何做。我很感谢学校给于我的机会,更感谢学校的“逼”,它让我成长。

进入三年的最后一年,再回头看看当初制定的规划表,原来我自己做了那么多事,也基本取得了当初定下的目标。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加入进来,这种专业规划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的职业生涯还非常的长,还有很多个三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我会继续努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个三年。

 

 

 

 

 

 

 

 

 

 

 

 

 

 

 

 

 

 

 

 

立项课题单

区级课题:

1.               构建数学学习评价与监测体系,让外地来沪人员子女获得均衡发展。。。。。。。蔡庆

2.               探究成语故事在英语阅读中的文化认同教育。。。。。。。侯烈

3.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和实例研究。。。。。。周丽芳

校级课题:

1.   初中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心理探究。。。。。。吴冬燕

2.     制造课堂“冲突”,激发参与热情。。。。。。陈秀梅

3.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欧阳谢璐

4.     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解决策略。。。。。。唐雪瑾

5   通过铺设台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丽

6   小班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黄

7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知识点渗透的研究。。。。。。戴元一

8    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研究。。。。。。田瑞美

9    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研究。。。。。。林征

10.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曾鸿

 

 

 

 

 

 

区级课题:

构建数学学习评价与监测体系,让外地来沪人员子女获得均衡发展

                                                        上海市龙苑中学   蔡庆

课题的意义:

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他们理应得到平等的教育权。而我们认为均衡发展就是公平、公正的发展,就是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事实说明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同一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让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生,同一学生的不同科目都获得均衡的发展,那么如何制定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体系就十分必要了。其次,由于大量外地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得很多学校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结合我校70%80%为“新上海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新上海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环境、现有学习能力以及后续学习能力等有别于上海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出一个适合并能促进“新上海学生”获得均衡发展的评价体系就十分重要了。所以,我们在数学学科上率先作出这样的尝试。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使他们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学好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领悟数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并期望以此改变其人生、态度、价值观,为其个体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并希望这样的尝试能辐射到其它学科。

研究的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学习上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评价和监测体系,并逐渐形成高效机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均衡发展。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研究的内容:

1、科学的评价机制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我们将以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评价的指标,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及监测机制。

2、有效的监测手段

充分发挥家校、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构建多元化、多方位的监测机制。

(1)   教师的监测

(2)   家长的监测

(3)   同学的监测

(4)   自我监测

3、合理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只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一位学生在某一科目上的成绩已经逐渐被淘汰,学生需要一个更科学、合理、综合的评价。我们将用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以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综合的素质评价体系。

1.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采用

1诊断性评价

是事先的评价,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也是选择、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基础。

2)形成性评价

属于过程中的评价,也就是即时评价,需要每隔固定时间对孩子进行的评价,从而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3)总结性评价

相当于事后评价,可以做鉴定、区分等级等。

在过程和方法上的评价主要采用

1相对评价

与他人对照和比较

2、绝对评价

如分等分级或者规定60分合格,规定哪一类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就是达标。

3、个体差异评价

我们要看到每个儿童的成长与进步,看到他在原有水平上获得的发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主要采用

1分析评价

2、综合评价

评价的结果可以使被评价对象受到启发和教育,得到促进。从评价到指导,再评价,再指导!

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诸如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学习环境等),分析存在哪些不利于他们学习因素,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以便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2)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3)行动研究法:探索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均衡发展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5)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实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和经验推广提供借鉴。

6)检测比较法。将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现状与实施研究方案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阶段评价,系统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

7)分年级研究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079—200710月)

制订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填写《课题申报、评审表》。

第二阶段(收集资料,准备实施阶段)(200711—20082月)

编制和修订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有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现状、学习环境等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做好分析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有效的监测手段。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修改完善阶段)(20083-20088月)

依据制定计划分年级具体实施,并针对本阶段的实施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完善不足之处,对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并进一步具体实施。

第四阶段(继续实施,成果检验阶段)(20089-20081月)

本阶段(本阶段原来预初的学生将升初一,并有新生进校)根据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继续实施并检验、完善。写出各子课题组的总结性研究报告、相关论文以及个案研究。

第五阶段(经验总结,课题鉴定阶段)(20082-20083月)

整理课题研究相关材料,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撰写课题研究终期报告,编辑研究论文及个案跟踪资料集,召开课题终期鉴定会。

研究的基础

1、本课题组成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比较年轻,有些还是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的30岁以下的教师,但他们都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和严谨求真的态度,我想这是完成课题的有力保证。

2、我校近几年来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在接手课题前就已经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问题做过一些讨论研究,学校领导也大力支持作这样的探索

研究外部条件

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学校70%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使得本项研究对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学业管理与评价》课题组

2《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3、周文菁 郭泉真 实习生姜蔚《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4、北京市《边缘化的基础教育--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研究》课题组

5、《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6、《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探究成语故事在英语阅读中的文化认同教育

                                                上海市龙苑中学   侯烈

 

研究目标

1、从研究学习中获取文化认同知识,并将其活用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讲授语言知识,还要讲授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教师适时提供以提炼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成语作为英语阅读的材料,学生用自身母语对已有材料的认知,获取英语知识,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有所触动,学到知识、激发兴趣、感受文化的同时,产生积极主动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欲望。

2、从研究过程中体会乐趣,并将其渗透到爱好之中。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各种读物,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讲述对该成语的了解;课堂外,还是以学生为主,更多更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被收集。经过学生们的课堂交流、课外加餐,他们对此加深了印象,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自己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知识面。交际时就能避免因为词汇贫乏而词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言语地道,内容丰富。无穷的乐趣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

1、中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研究。通常的英语阅读材料,语篇长、单词多,有的甚至内容枯燥。为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即构建一种“中国式”的英语阅读材料——成语故事,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到爱学、乐学、博学。英语课堂应该是愉快、轻松、和谐、活泼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的活力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研究。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多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既能让学生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2、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抽样调查,了解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不同认知”的结论,以便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阅读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从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4、经验总结法:关键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研究过程

1、       研究准备阶段(2007-9~2007-12):制定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目标,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2、       研究实施阶段(2008-1~2008-6):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小结阶段经验,提出评估考核标准;

总结评估阶段(2008-7~2008-12):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撰写总结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鉴定,申请结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教师改变观念,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要焕发生命色彩,营造充满激情、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认同归属的同时获取知识。一切课堂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即使多花点时间也要认真开展。

2、       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学生可以就课堂内容的各个方面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堂好的阅读课不仅是内容的小结、阅读能力的检测,应该是思维的发散、视野的拓展、能力的训练,更是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特色创新之处

1、模式创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阅读,摒弃传统乏味的篇目纷杂的阅读材料。构建一种“中国式”的英语阅读材料,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2、教法创新。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发学生的自然习得机制,使他们在其中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能力。

研究步骤:

1、       研究准备阶段(2007-9~2007-12):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目标,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2、       研究实施阶段(2008-1~2008-6):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小结阶段经验,提出评估考核标准;

总结评估阶段(2008-7~2008-12):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撰写总结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鉴定,申请结题。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和实例研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周丽芳

立论依据:

 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不被重视,有人甚至认为文言文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不太协调。其实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对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具有现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文学传统)的感情。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是现在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心理过程比学习现代文要复杂些,这是因为:时代距离遥远缺乏语感基础,不易感知,学生不能直接以文言为媒介进行思维。学后在生活中很少应用,因而容易遗忘。同时,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除了串讲、评点、诵读之外似乎别无他法,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每篇文章必须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也是件头痛的事。而新课程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继续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能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作用;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短篇,读通、读顺并了解主要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一些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

 

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当前初中学生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研究、探索一些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研究内容:

一、  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二期课改”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等。学习心理学发面的理论,研究了解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记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二、  深入课堂,用“二期课改”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进一步改变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  以古诗文吟诵、文言课本剧创作、文化常识竞赛、学生做小老师等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朗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手段以及课内为基础,拓展课外文言文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   将基础课和拓展课、探究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等。教会学生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充实文化底蕴。

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

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4.  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二纲教育相结合。

 

三、      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一些适应新课程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积累经验用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以“二期课改”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新标准为背景,探索出一些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例如尝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通过阅读古典名著等自主探究活动丰富文化积淀等。这些研究内容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文献法:阅语文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进一步支持和依据。

案例研究法:记录课堂真实的故事、反映教师实践中的困惑。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寻找文言教学的有效途径,发现产生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

经验总结法:通,总结出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教学方

 

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文言文相关文献,调查、了解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讨论并制定出研究方案、计划,论证、修改、组织实施。按研究计划分析课题,落实到课堂教学。定期讨论、分析、反馈、论证,召开研讨会,分阶段做好资料汇总、整理、分析、归纳经验,最后结题。

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现在我校的语文新教材教学已经开展了第三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学校领导在课程改革和科研工作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员由青年教师组成,均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并且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不仅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拟申请研究经费2000元。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7.102008.1

学习相关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分析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特点和水平等,为课题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08.22008.6

探索、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主积累记诵文言文。以课内为基础,拓展课外文言文,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文言文,阅读古典名著,充实文化底蕴。

第三阶段:(2008.92008.12

汇总所有的理论研究结果和实践研究结果,做出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经验,总结出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      陈黎明、林化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校级课题:

初中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心理探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吴冬燕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一个新的定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所体现的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使语文课程资源比其他学科教学资源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我们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学习行为,而阅读心理是学习心理的重要体现,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从而优化学生的阅读过程,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优化学生的阅读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阅读心理结构:

从学生的背景知识、阅读能力结构、阅读监察系统和阅读策略等方面探讨阅读心理的构成。

学生的背景知识是其理解阅读材料的首要条件,学生若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阅读只能达到知觉水平,而不能达到理解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手段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范围,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帮助其有效扩充背景知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中外学者对此有很多观点,本研究主要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寻找合适的阅读能力构成因素并加以强化。

阅读中监控的作用在于保证学生有效地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作为教师,要研究的就是设定怎样的目标、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

2、阅读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探究阅读心理过程、阅读理解的理论模式来思考基于阅读过程模式的有效教学方法。

3、语感的心理分析:

语感是一种隐性的认知能力,它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慢慢形成的。通过对语感的心理因素、语感的特征的研究,正确认识语文知识与语感能力的关系,探索语感养成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低年级学生一般常态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访谈等多角度的调查,把握其背景知识和阅读能力结构,分析存在影响阅读的不利因素,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以便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2、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3、行动研究法:以教学班为实验基地,探索学生阅读心理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四)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7、8/2008):汇总资料,研究理论,形成概念。

第二阶段(9、10、11、12/2008):展开实验,根据实情,适当调整,充实理念。

第三阶段(1、2、3/2009):中期论证

第四阶段(4、5、6/2009):完成研究报告

三、课题价值:

阅读,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能力,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一种能力。

探究初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从根本上把握其阅读心理过程、阅读能力结构、语感的心理特征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

研究力量

1、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探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满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2、大学期间修过《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对相关课题研究有一定的了解。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上海市龙苑中学   欧阳谢璐

一、研究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能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的不同方式展示其成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意义

1)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实验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改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合作学习。

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宝贵的教育资源。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某方面处于优势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弱的学生,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良好效果。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2通过建立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固定小组,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直到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注重学习习惯,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的内容

   由于合作效益差,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本无错,关键看教师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如何训练。如果我们解决了过去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训练不够的问题,用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协作,互助交流,耐心倾听,反思纠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运用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制度约束的作用,组织方法只要得当,那么课堂合作学习就一定会有“趣”,有“序”。

1)、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小组的成功也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形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思想。使每个学生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要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目标,这就学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各小组的奋勇争光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之间明争暗赛的局面。   

3)、设计生动的合作性活动。课堂教学是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新颖有趣的合作性活动,使学生真正能动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合作。

4)、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利用多种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进行。

五、 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地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教学反馈的调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

3、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4、研讨法: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验证阶段:

1)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包括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建档案)。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合作学习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实验成果形式

1、个案分析2、结题报告

研究力量:

研究实践能力 负责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对学生也有较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研究实践能力。

时间保证:利用近两年的教学时间及课余时间,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各个方面都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也为课题的结题提供了保证。

 

 

 

 

 

 

 

 

 

 

 

 

 

 

 

 

 

 

 

 

 

 

 

 

 

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上海市龙苑中学  唐雪瑾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研究意义:在普通中学中,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情况很普遍,在我们这所普通初中的情况同样严重。本校地处龙华城乡接合部,近年来,由于上海生源的减少,“新上海学生”增多,我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尽管教师们想方设法进行教学改革,仍然有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很大,即存在相当部分的“学困生”。何谓“学困生”?“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无论是全才生还是半才生,他们全都是我们老师的学生,因此,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成为英语教育教学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2、研究目标:防止和延缓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学困生”的成绩得到提高。

1)、激发学习动机,教师从学生初学英语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使学生把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因人施教,保护学生自尊,增强英语学困生的自信心, 调动其成就感。

3)、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a.帮助学困生做好预习工作,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B. 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开展英语学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困生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养成,辅导寓于测验,测验结合辅导。C.交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如:记单词,先读准读音,再讲规则,也可用构词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单词;读句子,先理解句子的内容,再用情景对话记住句子;读课文可以以角色分配的方法加深语言运用的印象。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法,也就牢牢地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4)、使学困生能朗读熟读每天学过的句型课文,对比较重要的课文中的句子能进行背诵。

5)、注意引导,鼓励表扬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操作过程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和积累。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主要的理论依据

1)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你的教革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学困生,要求我们教师道德要更新教育观念。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而已。”

3  新课标标准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使得我们必须有效关注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

4),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策略”的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虽有快慢之分,但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即掌握)课程要求的各项教学内容。”

2、主要研究思路

1、教师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特别关注中下游学生的学习,和爱护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当他们出现学习困难时,随时帮助解决。对他们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学习问题。决不可视他们为包袱,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尤其是对在40-50分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

2、交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如:记单词,先读准读音,再讲规则,也可用构词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单词;读句子,先理解句子的内容,再用情景对话记住句子;读课文可以以角色分配的方法加深语言运用的印象。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法,也就牢牢地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3、和家长及时联系,共同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的学习的毅力;同时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使他们有目标,有策略的进行辅导。

4.分层训练:对于40-50分的学生除了要加强基础训练以外,还要分层进行不同的针对性的训练,这样通过强化,会有一定的效果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探索研究第一阶段(试验阶段)2008. 9——2009. 1

根据课题计划开展初步研究,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对课题的实施方案做出调整,力求使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更规范、科学、合理。

A.从音标教学入手,应用正迁移,以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内驱力。

.B. 在对学生加强音标教学,使学生掌握单词拼读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单词记忆方法的指导。在学期初和期中考试后的一到两周内进行词汇集中教学。

C. 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中期小结阶段:2009. 2——2009. 5

全面尝试、完善实施阶段,总结实施阶段的研究成果,完成中期汇报,写案例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习惯,激发学生内驱力。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96~20097

1、搜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数据、论文,进行归纳总结;

2、起草、修改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撰写课题论文;

3、专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

四、成果形式

开设英语研讨课,撰写论文,案例,上报资料及阶段性小结。

 

 

 

通过铺设台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海市龙苑中学  高丽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意义: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很显然它的习得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虽然我们正在挖掘各种可能的渠道来为英语的习得创设更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但课堂仍然是我们母语为汉语的大环境里英语习得的主阵地。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高耗低效”,也一直是困扰英语教师的难题。特别是在像我们这类英语比较薄弱的学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上课疲倦、求知欲望不强、学习的效果差的现象更是明显。他们大多数为外来务工的子女,英语基础都相对薄弱,所以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一堂课不做任何提示或铺垫,就会机械乏味,学生将无从下手,课堂也会出现冷场,有效教学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学生铺设好台阶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在学生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2、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改变英语教学上的这种“高效低能”的现状。使教学在有限的、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在课堂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师生互动,获得最大的收益。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重重阻碍,一步一步攀登上知识的顶峰。使他们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为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主要的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

2.教育部也于2001年秋季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以下简称《课标》)在“教材使用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4. 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专题研究,科学制定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细则,全面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特别是有效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

5. 著名教育专家林华民老师在《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中指出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好教师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课堂指令明晰还是模糊,课堂指令是教师信誉之所系,是课堂效益之保障,是学生信心之源泉。

2、主要研究思路:

关于如何为英语课堂教学铺设台阶,从而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这一问题我准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1. 在教材的处理上

我认为第一步对教材的处理很重要,如果把教学整个过程比喻成翻越一座山,那么教材的难易就决定了这做山的坡度。很显然坡度越小越陡峭就越难攀爬,所以这也就是造成了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不敢前行的原因。因此如何通过铺设台阶给教材设置坡度,也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必太拘泥于教材,可在全面钻研教材后,灵活处理教材,即活化教材。我觉得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

一看对教材的内容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增添或必要合理的删减;

二看对教材的排列顺序作的调整重组是否科学

三看教材背后是否有趣味性可发掘。

四看对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自然,能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拓展。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接下来,当山的坡度确定之后,很显然铺设的台阶越多,就能够更容易更顺利地到达山的顶峰,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为学生铺设更多的台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

1)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在整个英语课堂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个人的,双人的,以及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往往可以采取后两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从而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参与度。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

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可谓形式多样,但无论如何设计一定要步步为营,环环紧扣,由浅入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下面的环节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实际需求的教学哪怕设计的再好,也是空的,是不会产生教学效益的。我觉得在教学中多为学生铺设一些学习的台阶,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才是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不使学生望而却步。

3)教师的课堂活动指令上

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指出的:课堂指令是教师信誉之所系,是课堂效益之保障,是学生信心之源泉。的确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教师的指令发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明白你要他做什么,怎样做,活动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都要依靠课堂指令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果课堂指令模糊不清,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尽量运用精炼、清晰、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指令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设了铺垫。

三.本人完成研究课题的条件分析:

1.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更有着教学科研的优势,因为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并通过日常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总结和积累,“实践出真知”,相信只要肯钻研、肯探索,肯创新、肯积累,就一定会有发现。

2.自参加工作以来,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多自我展示和实践的机会,每一次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以及各位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在如何为学生铺设台阶,从而促进有效教学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课题承担人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3月):

1)探索研究第一阶段(试验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根据课题计划开展初步研究,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对课题的实施方案做出调整,力求使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更规范、科学、合理。

2、中期小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总结实施阶段的研究成果,完成中期汇报。

3、探索研究第二阶段(深化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在确定课题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在下一阶段进行全面实施,以便能积累更全面、更丰富的经验。在试验、探索的基础上,扩大实验范围,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进一步完善实施。

3. 结题阶段2009年6月~2009年7月)

1、搜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数据、论文,进行归纳总结;

2、起草、修改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撰写课题论文;

3、专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

 

四、成果形式

教师的论文、学生的创新成果及调查报告。

 

小班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上海作为一个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小班化教学将是必然趋势。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现在几乎都是独身子女,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个性的发展,得到老师尽量多的关注,而小班化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教师角度,学生数量少,老师可以有精力去关注更多的学生,已达到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达到个性发展。

从教学条件角度,随着城市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入学的学生数相对减少,可以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作者:杨启光;文中介绍了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质疑,引发了诸如小班化成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质量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论争,对于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批评,美国政府与学校等组织机构积极地应对调整,并努力从政策层面着手新的改革研究,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充分发挥小班应有的效能。

2、《小班行——初中小班化教育的探索》,樱花中学早在2003年成为上海市初中小班化教育的试点校,他们积累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3《新课程标准》落实二期课改精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能力,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三、本人完成教研课题的条件分析

1、       本人是学校一线青年教师,有理想、有干劲、有想法,肯动脑筋、肯钻研

2、       本人参加了去教师指导团的活动,有机会得到专家们对于我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3、我所在的年级学生数量较少,符合小班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且参加的区“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成为了联动校。

四、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2个教学班,相对对比的方法(不是一个班小班化一个班非小班化,而利用不同的课,在2个班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 课前研究:

1、       教材的把握: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教学,这都是一名教师德所必须认真去做的;

2、       学生的把握:除了传统的备课以外,更要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研究;研究他们的基本性格、研究他们的数学基础、他们对数学的感兴趣程度、研究他们对数学新知识的接受快慢程度等等,由于小班化,人数的限制我觉得这一过程能做得更有效。

() 课堂中研究

1、       教学方法的处理:考虑到小班化下学生数量的问题,有条件关注每一位学生,所以在采取大量的提问外,小组讨论、动手研究等生生互动形式可以多一点。比如现在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少,几乎每节课每位同学都能保证回答问题一次以上,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每一个都非常重视,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2、       教学情绪的处理:随着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实践,我觉得课堂上,教学的情绪、心情、表情和讲课的语气等对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的上课甚至是否喜欢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经过实践,如果一堂课教师心情愉快、面带微笑、说话语言幽默,学生也会非常投入参与;反之有时由于学生调皮或是由于学生的前一天的作业或测验成绩不理想,作为老师的我若带着情绪上课,不仅我上的不顺,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然后导致教师情绪继续低落然后学生学习效率继续降低,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一节气氛轻松愉悦的数学课会让不喜欢数学的孩子也爱上数学。

() 课后研究

1、数学知识点辅导

   在小班化的背景下,作为老师可以针对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与一般班级的不同之处或者是优势在于人少,对于我们这种生源不是非常好的学校而言,学习能力弱和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比较多,现在既是一个班这样的学生多一点,由于基数人数较少,我们也可以做到人人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业的辅导

  在小班化的背景下,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机会进行面批,可以及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订正;

3、       学生心理辅导

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数学,而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怕数学,没有学好它的信心,这往往是前一阶段的学习后果造成的,所以我认为要使这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先要打开心结,所以注重心理辅导或者说疏导很必要。而在小班化的大背景下,这也变得可行,人少的话,也会有时间去进行这项工作。

五、研究主要方法

1、       文献研究: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2、       学习经验法:通过其他已经开展多年“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的有经验的学校所展示的一些公开课,与他们的交流等来启发自己

3、       实验法:利用自己的2个教学班,来对比教学

六、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资料汇总研究,完成概念界定,充实理论依据,学习前人经验,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

2、实施阶段:

1)探索研究第一阶段(试验阶段):根据课题计划开展初步研究,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对课题的实施方案做出调整,力求使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更规范、科学、合理。

2)中期小结阶段:总结实施阶段的研究成果,完成中期汇报。

3)探索研究第二阶段(深化阶段):在确定课题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在下一阶

段进行全面实施,以便能积累更全面、更丰富的经验。在试验、探索的基础上,扩大实验范围,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进一步完善实施。

3、结题阶段:完成研究报告

1)、搜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数据、论文,进行归纳总结;

2)、起草、修改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撰写课题论文;

3)、专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

所需研究经费预算

资料查询  复印费  购书??元

实验费                      ??元

共需????元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知识点渗透的研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戴元一

研究的理论依据:

1.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是数学的基础与精髓。知识是明显的、有形的,思想方法是潜在的、无形的。知识和思想方法都是人类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数学核心知识点的研究,从而可以为更深入地数学研究打下基础,也为今后深刻地理解数学,正确地应用数学。

2.数学核心知识点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没有了核心内容,数学教学的根本就无法体现。要加强核心知识点的教学,把过程的教学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充分展现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

3.数学核心知识点的教学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一堂课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思维活动的质与量是主要因素。所谓质和量是指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它决定于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实质性认识和课堂教学过程。一堂课新就新在教学过程上,高就高在内容启发上,最后归结为对知识点的把握。

4.数学核心知识点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体现。数学教材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问题的灵活处置,评价课堂教学,还有解题能力都表现为教师的业务素质,都归因于教师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研究的目的意义:

从大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学校教育分为多种不同层次。就公办学校来讲,也由于生源、硬件设施等的不同层次不同。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家庭背景直接影响到一生的发展。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要为社会服务。学校办学的定位决定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从教改新教材来分析。老教材强调系统、结构。新教材强调解决问题。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更加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这时,课本只是参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特点进行必要的有效的统整,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特点来看。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关心使得他们缺少吃苦、钻研的精神。社会环境也带给他们不少的负面影响。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能够把握课堂的有限时间进行教学。而且,我校生源的现状是外来民工子女较多,入学时,普遍的学习习惯很差。家庭居住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放学后学习的条件与时间。

 

本人完成研究课题的条件分析:

1.我是校第一线的党员教师。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历过预初到初三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熟悉一期、二期新老教材,积累了一些经验。

2.本人年纪较轻,工作较为努力,肯钻研,肯探索,有创新欲望。

3.本人参加区数学教学专家指导团的学习,由吴兴宗、李福英两位老师带教。 由于带教老师的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于08年4月面向全区开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的公开课,受到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教学大纲及考纲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基础。将考纲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内容熟知,为核心知识点的确定打下基础。尤其,大纲中以前涉及到而现在淡化了和以前没有涉及到而现在新要求了得内容尤为留心。

2.研究教材

要研究新的二期课改的教材,同时也要参照一期课改时的老教材及其他省市教材。紧扣教学大纲及考纲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统整,整理。从而初步确定出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点的内容。

各年级进行核心知识点梳理初步成型后。还要对于整个初中阶段四个年级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核查。核查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以群体教研组教师的力量和经验检验核心知识点制定的全面性、合理性。第二:跨年级进行统整。对高年级的某些知识点内容需要低年级的教学中进行渗透的部分,加以强化和修订。

3.研究学生

核心知识点的确定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由于生源的年年不同,对于知识点可以有微调的内容。这实际上就要对学生的状况有一个相对比较深的了解了。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也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所以,作为任课教师,在把握大的核心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根据个体的不同进行添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自修课、探究课、作业的布置等,都可以区别对待。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  有关研究资料,学术论文,教科书,参考书等

2.实验法:

以龙苑中学4个备课组,16个教学班为一个试验整体。

 

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8.9-2009.7)资料汇总研究,完成各年级的核心知识点的统编及修订工作。

第二阶段:(2009.9-2009.12)四个备课组对各年级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统整、修订。

第三阶段:(2010.2)完成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0.2-2010.7)运用、检验成效阶段

 

 

 

 

 

 

 

 

 

 

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研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田瑞美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时代需要造就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当今世界“人本主义”思潮鼎盛,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已普遍重视对主体“人”的关注。现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对个体的重视,对个体的生活状态、生命体验、个性尊严、经验等属于个体自身独特性的东西的关注与尊重,至少在教育理论界愈成为注意的焦点。这无疑是对教育现状的一种批判性反映,也是教育活动应有之内涵。新课程的目标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就是让课程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因为把课程定位于知识形态下,就是无视课程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内在生命性。在这种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由于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差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最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生命也因而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同时,在知识形态的课程观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和考试的注解者。工作缺乏创造性,在单调乏味的知识游戏中,对教学很难有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课堂变革,就是要超越知识形态的课程观的传统框架,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程,形成生命形态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确定一种思路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始终处在动态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长期以来的数学课堂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跟数学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或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搪塞。甚至在有些数学公开课上,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备课说课中完全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先进的理念,强调教师通过数学基本概念、规律、公式、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数学学科的科学素养,但上课时教师还是唯一的主体,学生仅是点缀。数学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多样,热热闹闹,结果基础知识都没掌握,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往往感到学生学得比较被动,缺乏问题意识,课堂中创新的东西少。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在备课时,习惯于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学预设中,生怕学生偏离教学预设的正常轨道,而对课堂教学中偶发性、生成性的问题不够重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生成问题,有些即使产生了问题,也由于教师缺乏捕捉生成资源的意识与能力,而没有他很好地加以开发与利用。因些,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开展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策略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1.教师部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二)研究内容

1.探讨了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性质和特征;

2.研究了适合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备课策略

3.研究了课堂即时生成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4.对适合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研讨;

5.进行了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典型课例实践与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2.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每个老师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动态生成式教学。

3.个案研究法:对研究课中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反思。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课题前期论证。

2)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计划和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

1)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动态生成式教学,并对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反思、调整。

2)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与开公开研究课等,对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反复研讨,不断修整,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

3)针对研究内容,组织研讨活动,整理出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教学案例及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提高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写出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五、研究的理论支撑

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性质和特征

著名教授叶澜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教学过程的推进是在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使新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发展。故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指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为教学背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合作,以师生、生生互动生成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课堂活动为课堂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取情感经历、学习经验为教学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展现了课堂教学进程的多变性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或实现同一目标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另外他们的兴趣、习惯、能力、个性的不同,使他们考虑问题的视角及解决问题的速度也不同。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若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理想状态设计,不允许出现偏差,这样人为把将目标细化,使学生容易获取标准答案,按规定路线行进,教师去控制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阻碍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追求形式,讲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自然“流露”意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多变的自然生活情景。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里,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探究。既可向教师寻求帮助,又可向同学寻求合作,凸现学习人的地位。生成式教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进而将其内在的能量释放出来。生成式教学在课堂中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可发表意见,表述学习感受,评议教和学,建议教师和同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宰。教师不再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开始关注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每一个目标实施过程中,都要顾及学生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没有预定的思路,完全是随学生即时的发挥,一时的顿悟,小组合作的结果及教师的随机应变的方法方式展开,因此显示开放的特点。学习的视野从就课论课到兼顾课前和课后、课外的积累、课堂的随机和课后的更新,全程一线串联。课堂教学信息的渠道,如新闻、杂志、参考书等视野畅通,课堂教学内容远远超出原有的范畴。面对信息化、个性化、综合化的特点。教学与时俱进。目标不是目的,教材不是圣旨,师生只是凭借教材的平台,搭建一个对教材内容充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内外经验的通融,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研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林征

一、研究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的教学活动空间,而把课程教学活动界定为一种“认知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使大量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没有因教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没有因学而获得有效的成长和发展,学校也没有因教学而获得有效发展。

这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现状虽经过多年来教改实践已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生活化”了,提出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要求,引入生活情境,引入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的改变需要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那种“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高耗低效,缺乏策略”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问题越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下,选择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

1通过对本校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调查、观察、分析、反思等途径,寻找并归因造成思想品德课低效的因素。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提升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共识,形成有效教学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种教学观,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总结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教师行为规迹。

3、努力探索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动和促进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至少有八种主要的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他们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学派还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资料收集法,谈话法等。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086月到20099月。

第一阶段:准备、调查研究阶段(2008年6月)

构思、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08年7月—2008年8月)

学习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初步提出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特征,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①前期研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全面倡导有效的教与学理念,并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教学策略。

②阶段性总结。提炼有效教学的策略范例并撰写有效教学案例集,及时总结、反思、修正课题进程。

③中后期研究。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实践研究。把总结、案例等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论文,进一步指导有效教学的研究。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并进行归因分析,做好结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六、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反映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的呈现以及相关的一些材料。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龙苑中学   曾鸿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研究意义: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赖以发展的沃土,也为物理教学创设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诸如:因器材不足,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教师操作规范,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忽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等等,没有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为了改变实验教学的这一现状,并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加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研究,真正为学生创设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得到锤炼,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中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主要的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

2)《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布鲁诺发现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形式。他主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他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强调学生大胆猜测,要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的情景,从而顿悟解决问题。

4)皮亚杰的教育思想:皮亚杰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大力发展学生的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应当注重自我发现法,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被同化,强调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原则,只有学生自主地参与各种活动,给以合理的证实与否定,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主要研究思路

科学探究应强调探究过程,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学习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

1)创设探究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新、奇、趣”的探究教学情境,既使学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明确探究内容和方向: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物理实验或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或假设,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使探究沿着预定的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

3、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如果没有计划,没有实验方案,科学探究的操作将会失去根据。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将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引发新的探究课题:在评估环节中,《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尝试改进探究方案”等基本要求。通过对探究方案的评估,不仅能优化探究方案,还可能引发新的探究课题或获得新的发现。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6~20089月):课题承担人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根据初中物理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实验探究的素材和计划,准备必要的硬件设备。

2、实施阶段(20089~20093月):

1)探索研究第一阶段(试验阶段)(20089~200812月):根据课题计划开展初步研究,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对课题的实施方案做出调整,力求使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更规范、科学、合理。

2、中期小结阶段(20093~20094月):总结实施阶段的研究成果,完成中期汇报。

3、探索研究第二阶段(深化阶段)(20094~20096月):在确定课题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在下一阶段进行全面实施,以便能积累更全面、更丰富的经验。在试验、探索的基础上,扩大实验范围,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进一步完善实施。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96~20097月)

1搜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数据、论文,进行归纳总结;

2起草、修改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撰写课题论文;

3、专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

四、成果形式

教师的论文、学生的创新成果及调查报告。

 

 

 

 

 

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单

时间

2008-4-15

地点

三楼数字办公室

主持

欧阳谢璐

记录人

欧阳谢璐

主题

个别化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申报辅导讲座

出席人员

姚丽琴、欧阳谢璐、余子浩、许婷君、胡沉绿、俞慧、潘利雷、高莉、张莉、戴元一、沈晓燕、闵彩霞、曾鸿、吴东燕、陈秀梅、张妹、刘小燕、吴琨、田瑞美、蔡庆、林征、侯烈、黄静、唐雪瑾、周丽芳、吴蔚

 

缺席人员

内容记录:

1、欧阳谢璐宣布会议议程

 

   a.曾鸿老师作一次有关课题如何申报的辅导讲座。

 

   b.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申报活动的相关事项

 

2.曾鸿老师作有关课题如何申报的辅导讲座

 

3.欧阳谢璐对报告作了简短的总结

 

4、课题申报活动布置的相关要求

 

a. 围绕学校近期的工作重点“有效教学”和“课程统整”寻找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b. 通过邮件,发给每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申报的表格。

 

c. 2008526日之前,把表格发于我的信箱内。

 

d. 6月份,通过中心组成员的推选,选出10个最佳校级课题申报。

 

5.姚书记进行总结发言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