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专题 > 心理咨询 > 环境教育 > 绿色宣传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访谈① 环境友好就是进步

作者(来源):曾鸿    发布时间:2006-01-05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访谈①  环境友好就是进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明确要求。那么,如何理解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政策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形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王维平为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努力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形态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王维平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就是科学发展观,或者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因为科学就是探索、认识、发现、利用自然规律;外延则可以延伸到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维平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步,也是理性执政党执政能力成熟的表现,是执政理念、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根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是数量效益型,而现在经济的发展更加尊重人,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其中也包括环境质量。数量效益型正在向质量民生型转变。王维平说,质量民生型发展观衡量国民经济的增长应从6项指标考察,即单位GDP能耗、水耗、原材料消耗、污染状况、人均GDP以及单位国土面积承载的经济总量,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幸福最大化。
  王维平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环境保护对策的根本转变,环境政策开始前移到社会物流的源头,从末端思维转向源头对策。与其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同时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不如节水、少产生垃圾。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探索、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更全面地认识世界的观念。王维平提出,资源利用率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我国一直沿袭线性型经济发展模式,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消耗资源。根据物质不变定律,消耗多少资源就会产生多少废物。久而久之,这种线性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重。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减轻环境压力。王维平认为,要对资源进行梯级开发,层层利用,这意味着资源利用率的极大提高,意味着没有废料产生。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保护环境、尊重生态,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就是对自然的友好。
  蓝图已然绘就,关键在于落实。为此王维平建议,贯彻落实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从4个方面切入:一是政策法规,其核心内容应该体现责任、利益和公平。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都强调了责任,而忽视了利益。在一个理性的社会里,责任、利益、公平应该是永恒存在的,责任与利益之间要用公平的桥梁连接。二是提高公众的觉悟和行为,
  公众认知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认知变成一种日常行为。三是提升产业技术,要鼓励和大力研发不污染环境或者把废物转化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应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体现在环境友好这方面。四是注重引导市场和消费,也可以理解为尽快实行产品责任延伸制。商品的受益者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本着公平的原则,三者对产品的终结都要承担责任。
  王维平还建议,要利用舆论,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如果不尊重大自然就会受到惩罚,还要通过法律强化国家意志强制执行。他强调,这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有了尊重环境的意识,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步入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向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访谈② 整体把握环境友好型社会本质
——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马中教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马中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注重长期和可持续的微观决策基础,应积极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制度改进,克服公共决策、重大决策领域偏重短期利益的弊端,理顺资源环境价格,调动市场主体循环利用资源和节约使用环境的积极性。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后的战略转变
  马中说,从绿色GDP、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到和谐社会,再到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在发展问题上循序渐进、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认识过程,需要从整体上理解和审视。前3个概念的立足点都在发展上,但对发展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和谐社会则囊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其中人与自然和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对资源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但环境仍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党中央旗帜鲜明、开宗明义地提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反映了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素的重大认识提升。
  马中认为,中央之所以提出这一系列概念,并在认识上逐步深入、全面、具体,关键在于认识到,过去20多年的经济赶超战略建立在一个非常不稳固、风险日益加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基础之上。目前发展的基础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能源资源全面紧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如果继续沿袭过去的发展模式,势必会损害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最终影响到经济发展本身。
  中国绕不过重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中国应尽可能快、尽可能好地跨越这一阶段
  在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资源环境代价太高的同时,马中警告,简单地指责一个经济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太高意义不大,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经济体内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上。上述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很多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偏早阶段,沿海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及偏早阶段的产业特征是重型化,以开采、冶炼、加工、制造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其总体特点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
  因此,中国必须早做准备,采取有效措施,又快又好地跨越这一阶段。必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找到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下降的有效办法。
  能源资源浪费、环境过度占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价格太便宜,应尽快改变资源环境价格严重扭曲的现状
  马中认为,要实现循环经济,就要管住两头,在经济系统的入口减少资源输入,在出口减少污染物排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改变生产和消费理念,使技术和管理更加适合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外,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推动相关规则的建立和管理机构职能的调整,尽快理顺资源环境价格
  马中强调,解决资源环境低价引发的过度使用问题,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积极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制度改进。改进制度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合理可行的规则体系,二是让监督规则执行的部门具备相应的机构与职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解决两方面的定价问题。一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定价,这里面包括两类定价,一类是仍然由政府决定价格的资源产品或者资源服务,其价格应该足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还有更多的资源不受政府定价控制,对于这类资源,政府可以间接调控,比如通过税收。
  马中最后强调,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取决于制度改进的程度,如果路径正确,改革到位,制度改进的收益将是巨大的。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访谈③ 让生态工业支撑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专家谈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无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环境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远景。但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仍存在许多障碍。如何从根本上扭转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成为应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最近20多年内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针对这一现状,国务院参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叶汝求说: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第一推动力。现阶段所表现出的高消耗、高污染等特征与我们所倡导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格格不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指出:目前我国工业领域大部分为低端工艺技术,本该进入升级换代时期,但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而无法完成。在科研体制方面,科研单位游离于企业之外,大中型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因此企业有创新能力的不多。这样,工业在技术上不能持续进步,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如果长期依赖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
  只有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改变目前的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由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成为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载体。”专家介绍说,所谓生态工业主要包括资源的充分利用、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治3个方面。通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科学分配来生产不同产品,或者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副产物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都可实现多产品联产。产业共生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而生态工业的技术支撑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6类技术构成。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正渗透到工程科学的各方面,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点的生态工业已初现端倪。国家环保总局正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辽宁、广西贵港、广东南海、贵州贵阳等地相继开展生态工业的试点工程,成为实践撬动发展基点的先行者。
  针对目前我国技术现状,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专家们纷纷“支招”。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认为:目前我国能源和冶金等重化工领域是资源与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而且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应该从这里着手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通过以点代面、典型引路的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魏复盛认为,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产业,应逐步淘汰,设法转型。对此,也有专家指出,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以市场经济为决定因素来进行淘汰。叶汝求认为,我们必须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与监督,建立起官、产、学、研的自主创新体系。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有所提高,但科技创新能力仍较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重点瞄准5类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与环保技术、空间海洋技术。基点在于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同时提高对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创造能力。

                                                         消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