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专题 > 心理咨询 > 环境教育 > 教育活动
关爱他人,学会感动

作者(来源):网站    发布时间:2005-12-28

           让我们一起感动:感动,是一道优美的弧线!

―――――写在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之前

  1:记得那一天,距离录制2004年度的《感动中国》还只剩下几天的时间。朱波、樊馨蔓、我和敬大姐、白岩松在办公室里一起看短片,同时最后确定主持人的串场语境。

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忘记了是由什么具体的话题开始的,好像是白岩松从田世国、徐本禹都是山东人引申牵连出了他白天刚刚采访完的同样是山东人的宋鱼水,他显然还沉浸在白天与她交流的采访情境之中,体会和总结着自己的心得,那也是一些充满了柔美力度的语言,但是,我记忆更加鲜明的却是白岩松当时说出的另一个词:软力量。

  白岩松说:过去我们都崇尚钢性的硬力量,钢、铁、速度、臂膀的膂力和头脑的理性,以为所有的这些尖锐才是构成力量的东西,而现在,我更崇尚那些细致的、温暖的、甚至显得有些柔弱的软力量,比如水,比如时间,比如温情……。我显然无法像录像机一样记录下他的铿锵的句型,但是,正是白岩松所说的“软力量”让我一下子如沐晨风,感觉到了清晨般的清爽,它们组成的深厚的意境却让我的思绪飘忽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XX的XX行动真让我感动”显然已经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句式了,每当人们提起自己被什么人的什么感动的时候,被感动的人也许大多时候是不经意的,或者说是随意的,因为,我们能够表达出来的“感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廉价的赞美,越来越像是一个文雅的应酬了。那么,感动是不是还真的存在着?!

  《感动中国》已经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好评中连续播出了三年,也就是说有30个人用他们的作为鲜明地宣布着“感动”的存在。而我作为《感动中国》创作团队的“老三届”之一,在参与节目创制的3年中,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我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变,但是,由“感动中国”的这些人物串联起来的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却一直缠绕着我。

  当2002年度的节目开始进入制作的时候,也就是当入选的10个人物的事迹摆到我的案头时,面对他们,我要求自己准确传递出并让观众记住他们的动人之处。

  等到了2003年度节目开始,我又一次面对另外的10个人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要将他们感动人的言行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之前,我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他(她)感动我的究竟是什么?

  今年,当同样又一次面对2004年度的人物时,我发现自己的标准变得重叠了。汉语中表达感动的词汇竟然是如此的贫乏,但是,也因了这个表达上的困境,让我领悟了感动的真谛:感动不再施与者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对这个行为的会心。

  3:2005年2月17日,当我在电视机前收看2004年度的《感动中国》时,我突然想起了白岩松说的软力量,我也突然明白了,其实,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在这三年里这3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究竟是什么感动了我们,也就是说他们行动中令人感动的力量,让我们无法采用任何一种物质的度量衡来精确地计算它们,也无法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的水平来做确认的标准,即使是面对同一个的行动,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从中感觉到自己心弦被拨动的理由。“感动”,它不是豪言壮语包裹下的时代标准,它也不是理性判断后的道德尺度,它更不是人性深层里的行为榜样,因为它注定了不会来自任何的“尖硬”的认识;它就是划过我们皮肤的一阵战栗、就是闪过我们内心的一丝忧伤、就是落在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刻痕……它来自一个“柔软”的体悟。

  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类没有可以展开的翅膀吗?不是,是因为人类有着自由翱翔的渴望。那么,《感动中国》的30个人物,也正是通过他们30种方式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启示和激活了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不是分发给我们的学习材料,它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曾鸿感悟:关爱他人,学会感动,我们才会自觉的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环境……)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