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课程 > 有效教学
15周年校庆公开课——《二十年后》教学设计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12-28

15周年校庆公开课——《二十年后》教学设计

龙苑中学   陈秀梅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细节,理解伏笔的概念及其作用。

2读写结合,体会欧·亨利小说情节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2圈划文中对结局有所暗示的语句。

二、课堂环节

1导入:欧阳修《圣无忧》。

2品读文本细节,理解伏笔的概念及其作用。

   预习反馈:结局中哪些因素“出人意料”?

   哪些语句暗示了鲍勃是个通缉犯?

3读写结合,体会欧·亨利小说情节的精妙。

   哪些地方暗示自称杰米的人是便衣警察?

       学生分角色朗读。

   任选角度,添加伏笔,并说一说理由。

 4、作业:

    将近期发生在一位学生身上的趣事,改编成具有欧·亨利小说情节特征的小故事。

 

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亨利小说在情节上得最大特点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意料之外”的感受学生是很容易有所领受的,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和引导,“情理之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恰恰是领悟、把握欧亨利小说特征的一个关键点。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作者在文中精心铺设的伏笔,也就不会存在最后精彩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所以本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把握文中伏笔的重要作用。借此,体会欧·亨利小说情节的精妙。

二、教学反思

《二十年后》这堂公开课,有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层层递进,紧扣重点。本堂课共三个环节:一是预习反馈,二是品析伏笔。三是添加伏笔。从整节课的教学思路看,首先从预习环节入手,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此为本节课的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暗示结局的语句;而后侧重指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伏笔的概念及其作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没有把“伏笔”的概念抛给学生,而是把文中的伏笔称之为暗示性的语句,引导学生圈划点评,初步感受其作用。学生对这些暗示性的语句有所感触时,教师适时总结伏笔的概念及其作用。接着再次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伏笔,进而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最后,在学生了解了伏笔的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为文本添加伏笔。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伏笔设计之精妙。三个环节,一个重点,层层递进,将“伏笔教学”进行到底。

其二,学法变换,学情盎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预习有反馈;有圈划有点评;有分角色朗读有添加创作。学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预习反馈时,能够把学生课前预习所学展示出来,是对学生预习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热情。在圈划点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沉下心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最后师生对话,生生碰撞,真正走进欧·亨利所营造的精彩世界。分角色朗读时,学生很投入,便衣警察的机智沉稳,鲍勃的虚荣炫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教学进入添加伏笔这一环节时,学生更是创意无限,精彩连连。

其三,适时拓展,内容充实。本节课的目标明确,但内容并不单一。在深抓文本的过程中,适时拓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辅助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利用欧阳修的一首词《圣无忧》导入课文,与课文内容产生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更顺畅的进入教学环节。再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伏笔的作用,补充清代文学评论家毛宗岗的一段经典话语,在品读的过程中间接告诉学生,欧·亨利的这种铺设伏笔的手法,不仅仅外国文学中存在,我们中国文学中也是存在的。中西文化和文学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当然,这节课我认为有两点还值得我去反省。一是拖堂。下课了,作业还没来得及布置。为了所谓的教学完整性,我拖了两分钟,这是极其不应该的,日后一定要注意。二是不够自信。看到来听课的老师很多,所以自己有些慌了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教案上,对学生的关注不够集中,没有做到自由发挥,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课已经上完了,但值得思索的地方还很多。可以这么说,这节课不是我一人成绩的展现,而是龙苑全体同仁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没有教研员老师的悉心指导,也不会有最终的一个圆满呈现。此时,我深深地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日后的教研过程中,我一定要把这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发扬下去,帮助每一位老师快速成长。最后,对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我要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