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德育 > 德育科研
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

作者(来源):网站    发布时间:2011-05-06

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假期无事,读起雷夫·艾斯奎斯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时颇为感动。

在洛杉矶市中心那间简陋甚至漏水的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将一群大多来自贫困移民家庭、而且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培养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不仅感动了整个美国,也感动了我们。他放弃国家派发的读物,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世界名著,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他设计“数字砖”、“Buzz”等各种好玩的游戏,使学生爱上数字和数学;他组建管弦乐团,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保有独特的自我;他在教室正面墙上挂着“成功无捷径”的横幅,不仅成为教室里的个性化标志,而且让学生把它当作自己的使命牢记在心;他告诉学生“测验就像温度计”,“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使他们明白“有效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他教会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正确的行为举止,使学生成为一流公民……

但这本书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雷夫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教给孩子。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道德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第二阶段: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二、习俗道德水平

第三阶段: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第四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

三、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五阶段: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第六阶段:普遍性伦理原则。

对照柯尔伯格的理论,由此可见雷夫的高明。他化知为行,化难为易,将柯尔伯格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他深知: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一再提醒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他们的品格、诚信、道德或胸襟,都是教育的根本。为此,他教给孩子们“道德发展六阶段”,让他们一直以“寻找第六阶段”为目标来要求自己;而就在在寻找第六阶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儿童由道德他律变为了道德自律。

雷夫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是建立在孩子的观点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他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出发,总是耐心地、积极地引导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实现由从前五阶段的“他律”逐步向第六阶段的“自律”转变,从不一味灌输大道理,从不企及一步登天。要说实事求是,这就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雷夫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友善、勤奋的人,因此,我必须是他们见到过的最友善、最勤奋的人。雷夫深知“好孩子是管教出来的”,但“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正是雷夫对教育具有的宗教般的情怀,以及对学生的充分关怀和热爱,正是雷夫的身体力行和榜样力量,孩子们才“亲其师,信其道”,在“道德发展六阶段”这个阶梯上,不断往上走,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寻完美,不断追求卓越,师生共同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成功确实没有捷径。必须要努力才行。雷夫的教育历程、教育信念以及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特别是对“道德发展六阶段”的创造性应用,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探讨和实践。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