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学校概况 > 幸福言说
基于幸福感的随迁子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09-30

基于幸福感的随迁子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现状、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培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学生。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缺失,在中小学是普遍现象。因此,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有其很强的现实意义。

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研究,目前,一般都是从落实德育载体、开展外在的活动、改革德育方式等入手,比较少的考虑学生内心的接受状态、内心的情感。因而其实效性自然不高。

在全球关注幸福、教育需要幸福、人生追求幸福的大背景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幸福感的提升,来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应是一条研究的新途径新思路,是对各种实效性研究方法的创新补充。

从上海来说,随迁子女已占到半壁江山,全市已达50多万,如何针对随迁子女特点,从幸福感入手,来探讨基础教育中随迁子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又是一个崭新课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必要性。

 

(二)、研究现状

研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但是,从幸福感的角度去研究的,从百度搜索中去查找,发现在基础教育目前基本还是空白。集中研究的,主要是对大学生展开的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三个方面:

1培养幸福感与德育的实效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冯光认为,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它为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内在动力,为德育的生活化开辟了基本路径,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学生精神信仰、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条件。

2、核心价值观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忠武认为,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决定人是否幸福快乐的最终依据和主体条件。人要获得和增进幸福快乐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更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心灵,优化自己的人格素质,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提高自己趋乐避苦的智慧,拓展感知与创造幸福快乐的精神能力。

 3、“幸福感”对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桥梁作用。重庆大学教授杨清明在《培育价值观、增强幸福感》的讲演中,阐述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关系。天津大学孙颖、杨燕在《在幸福体验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思考》一文中,阐述在什么状态下可以更好地接受核心价值观。要想学生内化价值观,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体验幸福。如果在校园生活中体验不到幸福,他们是很难走进核心价值观的域境的。而且,就算他们被覆盖到核心价值观的系统之中,对于感受不到幸福的个体来说,他们很难有精力尝试去吸收好的理念,因此,教育的实效性很难得到体现。如果内心消极抵抗,对思想教育,往往会出现“屏蔽”。当个体出现幸福的积极情感后,个体才会对思想教育进行正向加工。得到良好内化。因此,抓住了“幸福”,就等于抓住了促使学生积极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引擎。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帮助个体寻找幸福为切入点,进行积极介入。

国外,美国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一书,也考察了品德与幸福的关系,认为在善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认为“美德,最好在强健、快乐的关系中来学习”,“美德,是我们追求幸福之行动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标、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阶段、课题价值

 

(一)、研究目标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幸福指数量表问卷,通过班主任问卷调查,通过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幸福感现状、特点,分析学生幸福因素,分析学生的幸福品质,提出幸福感提升策略,提升学生幸福品质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内化和践行价值观。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特点,提出对策,提高价值观教育针对性、有效性。

    理清幸福感、幸福品质与价值观的关系,理清提升幸福感与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提升幸福感增强实效性的路径。

 

(二)、概念界定

 

    1.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幸福感是指随迁子女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的追求和创造过程中,感受到需要满足、潜能发挥、价值实现的一种心理体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界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我们重点关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界定

实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结果层面上的实效性。二是实践过程层面上的实效性。实效性所反映的是实践活动对实践结果的正向价值,它不仅包括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实际有益效果,同时还体现着实践过程中的方法可操作性和实践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实际运作对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效能,它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效能。

(三)、研究内容

 

1.1。通过问卷调查,从情绪心态的愉悦感、生活学习的满足感、人际关系的和谐感三方面,分析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及特点。

2.2。通过学生幸福指数量化表问卷,了解学生的幸福指数高低,判断学生幸福感状况。

3.3。通过学生问卷与描述,分析学生幸福品质及幸福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4.4。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从随迁子女处境出发,分析随迁子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提出相应策略。

5.5。通过班主任问卷与描述,分析班级学生幸福与不幸福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6.通过问卷与文献研究,探究提升随迁子女幸福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寻、收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了解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明确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相互关系。重点研读美国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一书。

    2。个案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道德行为、幸福体验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随迁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状况,搜集幸福与德育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对班级学生都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特别是对判断可能不幸福的学生。

    3、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座谈等方式,关注了解随迁子女的道德现状、幸福感的状况。本次问卷全校共243人参与,其中男生141人,女生102人,随迁子女210人,上海生源33人。其中,预初男生68人,女生55人,上海生源10人;初一男生45人,女生28人,上海生源5人;初二男生28人,女生19人,上海生源18人。问卷采用网上不记名形式。另外,我们还采用描述的方法,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重点进行策略研究,提出提升随迁子女幸福感的策略,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五)、实施步骤 

 

2015.5-----2015.8  准备阶段  完成国内外资料收集、梳理;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20159 ---2016.2    实施阶段之一:数据采集、分析,了解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及特点;了解学生的幸福指数高低,判断学生幸福感状况;分析学生幸福品质及幸福因素;分析班级学生幸福与不幸福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2016.3----2016.8     实施阶段之二:通过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分析随迁子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提出相应策略。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2016.9—2017.2      实施阶段之三:通过行动研究,研究随迁子女幸福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提升幸福感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20173---20176   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相关论文等。

 

(六)、课题价值

 

   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出发,以帮助随迁子女提高幸福感为突破点,研究如何通过提升幸福感,来调动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内化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价值观的动力,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幸福意蕴,践行价值观,又能增强学生幸福感,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践行价值观,这是个不断相互促进上升的关系。

   从幸福感入手,来探讨基础教育中随迁子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在众多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研究中,无疑有其独特的价值。在随迁子女占半壁江山的上海,该课题的研究为其他同类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研究成果

 

(一)从三个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幸福感现状,学生幸福指数高低,影响幸福的因素,提出提高幸福感的对策。

 

   1.了解了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幸福感的分布状况

 

    幸福感是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过程中一种正面的或非常满意的主观感受。它主要有三种心理体验构成:情绪心态的愉悦感、生活学习的满足感、人际关系的和谐感。

   1.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的同学能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幸福,并对自己的现在的学习、生活感到满意,对未来的幸福充满期待。

    从幸福感的时空对比中,统计数据显示:与前两年相比,觉得“幸福很多”的占21.4%,“幸福一些”的占29.22%,即50.26%的学生感到比两年前幸福,回答“差不多的”占31.28%,回答“差一些”和“差很多”占12.35%5.76%

    回答“估计今后两年或三年,是否更幸福”时,35.8 %回答“更幸福”,30.86%回答会变得“比较幸福”,即66.86%相信会更幸福。24.28%学生回答“差不多”,4.53%的学生回答“不太好”,4.53%的学生回答“变得很差”。

回答“与在其他学校经历相比,你认为在龙苑更幸福吗?”回答“幸福很多”占24.69%,“幸福一些”占28.4%,即“比在其他学校更幸福的”占52.73%,“差不多”的占34.73%,“差一些”、“差很多”分别是8.64%3.29%

                                    学生幸福感分布图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百分比

情感体验愉悦度

心态

 

心态很好、很满意39.09%;比较满意29.22%;一般21.81%,不太满意4.53%,非常不满意5.35%

紧张感

很紧张18.53%;比较紧张22.63%;一般40.74%;比较轻松11.52%,很轻松6.58%

生活学习满意度

学习状况

非常满意19.31%;比较满意27.57%;一般35.8%;不太满意13.17%;非常不满意4.12%

生活状况

非常满意25.1%;比较满意31.28%;一般32.1%;不太满意7.28%;非常不满意3.7%

对学校评价

非常满意32.92%;比较满意34.57%;一般27.57% ;不太满意2.47%;非常不满意2.47%

人际关系和谐度

同学关系

 

非常满意37.86%;比较满意32.1%;一般23.46%;不太满意4.12%;非常不满意2.47%

师生关系

 

非常满意32.51%;比较满意32.1%一般30.45%;不太满意4.12%;非常不满意0.28%

 

    从三方面的数据看,心态、生活状况、学校满意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满意的大致在60%---70%之间,“一般”的大多在20%---30%之间,“不满意”的,除了个别项目,大多在10%以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绝大部分学生是幸福或比较幸福得的,幸福感比较强的,这与问卷得出的学生整体幸福感数据基本一致:学生回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统计结果显示:“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分别占33.74%36.63%,即感到幸福的比例为70.37%,一般的占20.58%,“不太幸福”和“不幸福”分别是6.17%2.88%。“不太幸福”和“不幸福”人数共22人,与班主任问卷中直观认定的人数(18人)基本一致。

从具体数据看,学生学习“紧张”的比例较高(很紧张18.53%;比较紧张22.63%),“轻松”的比例则相对较低(比较轻松11.52%,很轻松6.58%)。学生学习状况的“满意”不高(非常满意19.31%;比较满意27.57%),“不满意”相对较高(不太满意13.17%;非常不满意4.12%)。

 

2.提升学生幸福感要突出重点,即严重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要抓住关键, 即关注10%左右不幸福的学生。

提升幸福感,就要不断在提高学生情绪心态的愉悦感、增强生活学习的满足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方面不断努力。特别要重视严重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努力减轻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要整体关注大多数让大部分学生更幸福,让一般学生比较幸福,让比较幸福的更幸福。要研究中间30%左右的一般人群,努力减少中间人群,把中间的“一般”的人数转向“满意”。要特别关注10%左右不幸福的学生,重点让少数不幸福的学生幸福起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这是关键。

 

2.了解学生幸福指数高低及影响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龙苑中学学生幸福指数问卷量表的内容涉及10个影响我校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其因素分别是:(1)强迫症状,如害怕考试、作业反复修改等强迫行为;(2)偏执,如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不良意图和评价不正当的偏执想法;(3)心态,如脾气坏,常有与人争辩和摔东西等冲动行为;(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如缺乏人际关系中的友好感受和满意度,或感到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理解和支持;(5)抑郁,如对未来丧失信心、兴趣索然;(6)焦虑,如紧张、心神不定、烦躁;(7)学习压力,如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8)生活质量,如不适应学校生活;(9)情绪不平衡,如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忽高忽低;(10)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气。

量表由50个项目组成,每一个项目都由5个选项,它们分别为:选项A、无  B、轻度  C、中度  D、偏重  E、严重,计分分值为12345分。

分值说明如下:

总分50        幸福指数高           51分—100     幸福指数较高

101分—150    幸福指数一般           151分—200     幸福指数偏低

201分—250     幸福指数低

此量表的测查对象是我校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243位学生。在测查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每一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让学生快速完成问卷。

 

   1)。学生的幸福指数统计结果

全校:

总分

全校

50

8(3.28%)

8(5.63%)

0(.00%)

51-100

150(61.48%)

86(60.56%)

64(62.75%)

101-150

65(26.64%)

36(25.35%)

29(28.43%)

151-200

17(6.97%)

10(7.04%)

7(6.86%)

201-250

4(1.64%)

2(1.41%)

2(1.96%)

平均分

95.9

94.02

98.51

从数据可以看出全校有8位同学的幸福指数最高,有150位学生都处于幸福指数51分—100分之间,也就表明有61.48%的学生的幸福指数较高。65位同学幸福指数一般,占全校人数26.64%。其余的21位同学中有17位同学幸福指数偏低,占学校总人数6.97%,有4位同学的幸福指数最低,占全校总人数的1.64%

总之,本校绝大部分学生的幸福指数都处于较高水平。

六年级:

总分

6年级

50

5(4.17%)

5(7.46%)

0(.00%)

51-100

78(65.00%)

45(67.16%)

33(62.26%)

101-150

28(23.33%)

14(20.90%)

14(26.42%)

151-200

7(5.83%)

2(2.99%)

5(9.43%)

201-250

2(1.67%)

1(1.49%)

1(1.89%)

平均分

92.26

86.51

99.53

从六年级的分析表数据可以看出,分值越低幸福指数越高。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幸福指数平均值基本接近全校幸福指数的平均值。与其他年级的总分平均值进行比较,预初的学生的幸福指数都高于其它年级。在分值51-100之间人数占全年级的65%,略高于全校水平。全年级5.83%的学生处于分值151-200之间,其比重也略低于全校此分值段的人数占比。各分值段的男女人数占比基本与全校持平。因此,各项数据表明预初学生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

7年级:

总分

7年级

50

1(1.32%)

1(2.17%)

0(.00%)

51-100

43(56.58%)

24(52.17%)

19(63.33%)

101-150

23(30.26%)

15(32.61%)

8(26.67%)

151-200

8(10.53%)

6(13.04%)

2(6.67%)

201-250

1(1.32%)

0(.00%)

1(3.33%)

平均分

102.89

104.37

100.63

7年级的学生居于分值为50的人数占比1.32%略低于全校的人数占比3.28%。分值处在51——100之间的人数比例为56.58%略低于全校此分值段人数比例61.48%,其中女生人数占比基本与全校持平,但是男生人数占比远低于全校此分值段的人数占比。全校有21位学生的幸福指数最低,其中就有9位是7年级的学生。总分平均值6年级92.267年级102.898年级93.92,我们可以看出初一年级的幸福指数相对较低。

8年级:

总分

8年级

50

2(4.17%)

2(6.90%)

0(.00%)

51-100

29(60.42%)

17(58.62%)

12(63.16%)

101-150

14(29.17%)

7(24.14%)

7(36.84%)

151-200

2(4.17%)

2(6.90%)

0(.00%)

201-250

1(2.08%)

1(3.45%)

0(.00%)

平均分

93.92

94.97

92.32

 

 

 

 

 

 

 

 

8年级的学生居于分值为50的人数占比4.71%低于全校的人数占比3.28%。分值在51——100之间的人数比例60.42%与全校此分值段的人数比例61.48%基本持平,男女人数占比与全校人数占比无明显差异。全校有21位学生的幸福指数最低,其中只有3位是8年级的学生,明显少于7年级处此分值段的人数。总分平均值6年级92.267年级102.898年级93.92,我们可以看出8年级的幸福指数处于一般水平。

 

   (2)通过10个分量表,分别测查影响随迁子女的幸福感因素,其各项数据为占全校/年级总人数的占比数字。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强迫症状,如害怕考试、作业反复修改等强迫行为;

 

 

 

强迫症状

全校

11.44

11.38

11.53

6年级

11.23

10.81

11.77

7年级

11.93

12.3

11.37

8年级

11.19

11.24

11.11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年级有强迫症倾向的学生人数占比基本一样。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年级男同学人数占比略高于其它年级的男生人数占比。以此看来,对7男生的强迫症心理倾向应作及时的心理干预。

 

②偏执,如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不良意图和评价不正当的偏执想法;

 

 

 

 

 

偏执

全校

11.48

11.23

11.84

6年级

11.04

10.3

11.98

7年级

12.32

12.57

11.93

8年级

11.27

11.24

11.32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6年级与8年级有偏执倾向的学生人数占比基本一样,7年级的人数占比略高于其他年级。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男同学人数占比略高于其它年级的男生人数占比。以此看来,对7年级男生的偏执行为,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应该与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从而获得他们的心理认同。

 

③心态,如脾气坏,常有与人争辩和摔东西等冲动行为;

 

 

 

心态

全校

6.78

6.74

6.84

6年级

6.44

6

7

7年级

7.37

7.67

6.9

8年级

6.71

6.97

6.32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6年级和8年级学生的心态健康程度基本一样,人数占比基本一致,7年级学生心态不健康人数占比最高。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6年级的男同学人数占比最低。我认为,预初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未完全,因此预初学生心态较稳定。。而7年级同学的心态较不稳定,学校政教处应更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作相应的沟通。

 

④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如缺乏人际关系中的友好感受和满意度,或感到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理解和支持;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全校

7.25

7.13

7.4

6年级

7.05

6.82

7.34

7年级

7.67

7.72

7.6

8年级

7.06

6.93

7.26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方面人数占比基本一致。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年级的男同学人数占比最高。我认为,7年级男生在此方面问题较严重。

 

   ⑤抑郁,如对未来丧失信心、兴趣索然;

 

 

 

抑郁

全校

7.34

6.96

7.88

6年级

7.28

6.73

7.96

7年级

7.47

7.26

7.8

8年级

7.31

7

7.79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有抑郁倾向人数占比基本一致。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6年级的男同学人数占比略低。7年级的男同学人数占比略高。我认为,预初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最少,而7年级学生略多。因此我们今后为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⑥焦虑,如紧张、心神不定、烦躁;

焦虑

全校

9.59

9.25

10.06

6年级

9.1

8.39

10

7年级

10.39

10.15

10.77

8年级

9.54

9.83

9.11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6年级和8年级学生的有焦虑倾向的人数占比基本一致,7年级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年级的男同学和女生人数占比都略高。我认为,7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我们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来及时地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⑦学习压力,如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

学习压力

全校

10.44

10.32

10.62

6年级

9.88

9.25

10.66

7年级

11.71

12.04

11.2

8年级

9.85

10.03

9.58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6年级和8年级学生感到学习上有压力的人数占比基本一致,7年级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年级的男同学和女生人数占比都略高。我认为,7年级学生随着学习任务的繁重,他们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

 

    ⑧生活质量,如不适应学校生活;

生活质量

全校

11.26

11.32

11.17

6年级

10.65

10.37

11

7年级

12.22

12.54

11.73

8年级

11.25

11.59

10.74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6年级和8年级学生对现有生活质量满意的人数占比差异不大,但7年级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年级的男同学人数占比略高。我认为,7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⑨情绪不平衡,如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忽高忽低;

情绪不平衡

全校

10.12

9.85

10.49

6年级

9.9

9.12

10.89

7年级

10.63

10.72

10.5

8年级

9.85

10.17

9.37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6年级和8年级学生在情绪不平衡方面的人数占比差不多,但7年级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7年级的男同学人数占比都略高。8年级的女同学人数占比都略低。可以看出,8年级学生情绪较稳定,在情绪自控能力比7年级的男生强。

 

    ⑩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气。

 

心理不平衡

全校

8.25

7.88

8.76

6年级

7.77

6.91

8.85

7年级

9.01

9.11

8.87

8年级

8.25

8.17

8.37

从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有心理不平衡倾向的人数占比不一致, 7年级学生人数占比最高,6年级学生人数占比最低。高年级明显比低年级人数多。从男女学生人数占比来看,全校女生人数占比要略高于男生。我认为,女生由于心思缜密,更容易在心理上发展至不平衡。

 

    我们的结论:

我校6/7/8年级中,对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随迁子女的幸福指数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我校的随迁子女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影响我校学生的在校幸福指数的10个因素中,对我校学生幸福指数的影响从高到低排列为:偏执、强迫症状、生活质量、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焦虑、心理不平衡、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态。

   (3)从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幸福指数相对最低,其它年级无明显差异。

 

3.了解班级学生幸福因素及不幸福因素,提出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本次问卷,以书面形式,全校16个班主任参与,涉及预初到初三共十六个班级。

 

1)了解班级学生幸福因素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幸福状况进行了分析,判断并且列举了班级比较幸福的学生名单,并且分析了幸福的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人际和谐:与同学相处愉快,人缘好,有朋友;班级氛围和谐;与父母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好。

    ②家庭和睦:家庭完整,父母对子女关心。

    ③成绩优秀:有良好习惯,兴趣广泛,成绩比较优秀,易获得老师同学表扬,有成就感。

    ④性格因素:心态好,开朗。

    ⑤压力较小:随迁子女不参加中考,学习压力较小,家长要求也不高。而且,参与学校活动多,压力得到释放,潜能得到发挥。

这些因素,与学生问卷的内容,基本吻合。班主任对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的把握是准确的。这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基础。

 

2)了解班级学生不幸福因素

对班级不幸福的学生,班主任共列举了十八位学生,并且对他们的不幸福原因作了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学习较差: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经常受批评,参加活动少,毅力不足,挫折多,少学习乐趣,少成就感,于是,厌学,自卑,少自信。

    ②人际不和:同学关系不好;常受批评,师生关系也不太好。

③性格孤僻:内向,与人交流少,内心苦闷,又不愿对人讲。

    ④家庭不和:家暴,学生内心恐惧;家庭不完整,缺少关爱。

班主任比较清楚自己班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在全校问卷中,学生回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统计结果显示:“不太幸福”和“不幸福”分别是6.17%2.88%。“不太幸福”和“不幸福”人数共22人,与班主任问卷中直观认定的人数(18人)基本一致。

 

   3)提出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对如何提升学生幸福感,班主任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①提升自信:对学困生分层,特别是作业环节,安排一些更简单有趣的作业让他们完成;寻找自身的优点,从而树立适切的目标;平时多辅导,从基础抓起,提升成绩;建立帮教小组。

②和谐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和学生谈心;真心待朋友,宽以待人。

    ③氛围营造:在班级创建更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可以融入到班集体中,释放自己内心的不安。

 ④活动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休息;通过活动宣泄不良情绪;推广“劳动教育”,使他们的精力在课外得以释放,同样这也能使他们体会到他们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感。

    ⑤性格优化:加强心理疏导;培养乐观心态;引导学生把快乐告诉别人。

⑥多元评价:不单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学困生对学习以外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发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发现学生优点,给与积极评价。

⑦家校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做好家校的深度沟通。

 

(二)了解学生幸福品质状况和影响自己幸福的因素

 

     了解学生幸福品质状况。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观的关键。幸福感,有健康和病态之分。幸福感的品质,有幸福观决定。学生幸福感的质量水平,是与他们对幸福的认识紧密相连。单纯的追求享乐,追求物质享受,即使幸福感水平再高,也没有意义。

学生幸福品质分析

    我们对预初、初一、初二245人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回答“什么是幸福?”列举“你觉得幸福的事情和不幸的事情”,描述“你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统计结果如下:

     什么是幸福? 

幸福观类别

                          要点概括

拥有美德观

充满感恩、帮助别人、诚信

自我实现观

有适合的目标、获得好成绩、实现梦想、取得进步

物质享乐观

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游玩旅行、娱乐丰富、

身心健康观

家人健康、没有雾霾,空气好、每天都开心

人际和谐观

拥有亲情、同学关系好,班级团结、师生亲密

学习满足观

每天没烦恼,学习没压力或压力小、学习成绩提高、多活动时间、自己支配时间多、得到表扬

 

通过对预初、初一、初二245人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他们的片段描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的幸福感品质,总体是优良的,幸福感是健康向上的。

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家庭的和睦融洽,家人的团聚,就是父母亲对自己的关心、鼓励、陪伴、交流。这是最主流的幸福观,占到学生总数的80%以上。另外,拥有友情、学习快乐、娱乐享受,也是主流的幸福观。娱乐享受,预初学生中占比比其它年级更高。身心健康观、美德观、自我实现观,相对比例较少。当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无节制的玩乐,不愿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不要家长管束,追求明星名牌,不愿好好学习,不想做或少做作业,打游戏等。这些认识,与学校教育和孩子的年龄有一定关系。

2.提升学生幸福感品质,必须从学生出发

幸福观即是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品质,就是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幸福感品质,必须从学生出发,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的幸福观,纠正幸福观上的认识偏差;

②要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身边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契合学生年龄特点;

③要从随迁子女的特点出发,关注学生成长环境,特别要关注他们的家庭状况,鼓励学生通过努力拼搏改变命运。

 

   了解影响学生幸福的因素。

   通过学生对理想幸福生活的描述,对感到幸福和不幸福的事情的描述,既可以看出学生的幸福观,又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幸福的因素。

 

  1                          学生幸福生活分类统计

 

方面

                        具体内容

父母

家庭美满和谐;爸妈的陪伴,拥有亲情;父母能倾听自己的话,尊重隐私

同学

和同学搞好关系;有知心的朋友,并且一起玩;吵架后能互相道歉;多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

师生

师生间像朋友一样;多和老师谈心;老师温柔一点,不要太凶

玩乐

想玩电脑就玩电脑,并且爸妈不管我;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到迪斯尼去玩;和同学一起去旅行;看几部好电影;教室里有空调;有用许多零花钱;在家乡到船上玩;父母能不让我干家务活;

吃喝穿住

午饭的质量好;想穿着知名的鞋子、骑着知名的车上学;夏天和爸一起去游泳,之后能吃冰激凌;生活条件好一点;校服能好看一点;简单而不失温馨的房子;

作业

作业少一点,是否可以取消考试或考试少一点;能不背课文、古诗、公式,少做家庭作业;

健康

父母能少喝酒抽烟,不要熬夜;家人健康没有疾病;没有雾霾,空气好;每天都开心

目标

有适合的目标,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实现梦想;取得进步;

道德

对身边充满感恩;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攒更多的零花钱,为山区小朋友买学习用品;让残疾人拥有图书馆;乐于助人让座;迷路时得到别人帮助;看到有人把垃圾拿在手里,走到立即同扔进去;双休日帮父母干活;同学间不说谎;到养老院照顾老人

活动

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心理活动室开放时间长一点;多上体育课;

课堂

课堂上能够轻松点,有笑声;讲课细一点;和老师讨论难题;多一点男老师;

课程

副科多一点;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课程;多点兴趣课

时间

早点放学,提早半小时;不要拖堂,下课延长5分钟;能多睡一会;放假时间多

考试

考试题目简单点;每天没烦恼、压力,开开心心;学习成绩提高,考试考后,得到老师父母表扬;

 

2

                                列举幸福与不幸福的事情

 

方面

幸福的事情

不幸的事情

与父母关系

和爸妈每天晚上散步谈心吃饭;能帮助父母做家务;伤心时有人陪你;复习到深夜,母亲为我送上一杯牛奶;父母陪我阅读

 

生日时因为作业被妈妈揍;玩游戏和父母吵;看电视或玩手机时,父母训斥我;打游戏时父母叫我做事;。遇到不开心的事,家人不给安慰;吃饭时,家人都玩手机,没有交流;父母不在家,学校里没有交流;和家人分开很久;生病时没有家人陪伴;家长答应的事情,每次都做不到;

家庭

家里每天有笑声;家人团聚;给爷爷奶奶打10分钟电话;全家在老家的家里吃饭;爷爷奶奶能不在老家耕地;春节回老家;经常去老家看望外婆外公

家人或亲戚受伤;

父母间关系

能和睦相处

父母吵架;父母离婚,家庭关系不好;

与同学关系

生病在家,学生拿来作业并且辅导我;

 

朋友对我说谎;小学毕业跟要好的朋友分别;被同学冷落;

成绩

有更好的成绩;考十次100分;

成绩不好,被老师、学生轻视;因为成绩差,被认为什么方面都不好;考试考得不好,挨骂

老师

不懂时老师耐心讲解;老师不打告状电话;老师帮我缝掉了的衣服扣子;

老师动不动就发火

学习

中午一起去图书馆看书;

星期天母亲强迫我出去听课补课;回到家父母在我完成学校作业后,又布置他们的作业;想去学一门课余兴趣,没条件,没人支持;体锻课经常下雨不能活动;

闲适

在江边吹吹风;阳光下和家人做游戏;一个人看书,边听音乐;把一株吊兰养活,并亲眼见其花开花落;一觉醒来一抹阳光恰好照到枕边;

 

   

    通过对表1和表2的分析,对学生幸福的来源,或者说,影响学生幸福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希望家庭和睦,父母和谐,亲情浓浓

希望家庭美满和谐,家里每天有笑声。上海的亲人和在外地的亲人,能经常团聚,经常跟外地的亲人联系。爸妈能陪伴自己,经常散步谈心吃饭。特别渴望父母能抽出时间来跟孩子沟通。同时也希望家长守信,能减少批评,多些表扬、鼓励和支持,希望家长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2学生希望同学友好,关系融洽

   他们希望同学关系友好,能有知心的朋友,并且一起玩,一起学习交流鼓励。吵架后能互相道歉,相互体谅。多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同学之间能讲诚信,互相帮助。

    3.学生希望老师能关心、理解、鼓励

学生希望老师能亲切、温柔,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能信任、理解、关心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希望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不联手家长整治学生。

 4.学生希望能感受和享受生活

吃喝玩乐,是人的天性,对在学习压力下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吃好穿好玩好住好,渴望校服美观大方,渴望在江边吹吹风,阳光下和家人做游戏,渴望一个人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渴望充足的睡眠,一觉醒来一抹阳光恰好照到枕边。他们希望能减少压力。当然,小部分学生,希望在玩乐时,父母不要管或少干涉,希望能不干家务。

 5.学生希望学习能带给自己快乐满足

学生希望学习成绩能不断提高,考试考后,得到老师父母表扬。考不好,不要被老师、家长骂,不要被老师、学生轻视;不要只用考试成绩评判学生优劣。希望作业简单一点,少一点,考试少一点。多一点活动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希望父母强迫自己学习。

 6.学生希望课程、课堂、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学生希望能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课程,多一点兴趣课拓展课,能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上体育课,副科多一点。课堂上能够轻松点,每节课有笑声。老师讲课能慢一点,讲得细一点。能和老师讨论难题。心理活动室开放时间长一点。

7.学生希望身心健康,环境好

学生希望父母、亲戚健康,没有疾病;自己能每天都开心。希望校园环境好,希望没有雾霾,空气好。

8.学生希望能遵守道德

要对身边人充满感恩,乐于帮助别人,守诚信,关爱弱势群体。要遵守社会公德。要体谅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幸福的理解的特点:

1.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从他们身边出发的,现实而且跟他们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跟每天接触的父母、同学、老师紧密相连,跟每一件细小的事情紧密相连。他们对幸福的理解,符合他们的不同的年龄特点。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他们幸福观的形成影响巨大。

2.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带有鲜明的随迁子女的特点。随迁子女离异、单亲、托管、分居多,父母起早贪黑,又苦又累,他们对子女关心少,脾气大。因此,孩子对家庭的和睦。对亲情的渴望,成为最主流的心声。家庭的不富裕,住好、吃好、穿好、玩好,自然也成为一大部分孩子的心声。相反,父母、孩子在学习上大多要求不高,对现状相对也满足,而且,不少学生流露出厌学情绪。

3.影响学生幸福的外部亊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明显多于学生自己能够控制的亊物。学生的幸福感多受外部事物的直接影响。学生幸福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关心。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爱,生活的满足,是学生幸福感的次要来源。学习快乐,满足需求,不断进步,拥有自信,是学生幸福的重要来源。拥有道德、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幸福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了解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我们从学生角度,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心、友善”的状况。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尽可能隐藏德育教育的痕迹。

                              核心价值观问卷情况

 

项目

内容

结果

 

 

 

 

爱国

对每周一升国旗的态度

A很庄重,无比自豪65.43%         B. 没什么感觉 22.22%    C.是形式主义12.35%

同学间是否经常谈论国家大事或国际时事

A经常18.11%    B. 偶尔谈论 54.73%   C. 从不谈论 27.16%

你最喜欢的国家是

A中国  62.96%    B. 美国15.23%      C. 其他国家21.81%

 

 

 

 

 

敬业

目前在学习上的状态

A 很刻苦、努力、认真 28.4%     B.一般性 59.67% C.  不是很刻苦努力 11.93% D不刻苦不努力,厌学0%

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一般你会采取的措施

 

 

A 自己反复思考研究47.74%      B.马上向老师学生请教29.63%   C.  空着,等待老师讲解22.63%

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态度

 

 

A   哪怕再晚,当天作业一定当天完成  73.66%    B.时间晚,来不及完成,第二天到学校补上22.63%   C.  时间晚,来不及完成,就空着3.7%

在课堂上的状态

 

A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46.91%   B.有时听听,有时开小差48.97%   C.   不认真听,老是开小差4.12%

诚信

如果你的好朋友考试作弊,你的态度

 

A不告诉老师 34.16%    B. 觉得无所谓 26.34%     C. 告诉老师39.51%

 

在家做作业,练习册后面有答案和解题过程,你的做法

 

 

A  一般不看,遇到困难时才看47.74%      B.从来不会去翻看9.05%    C.  做好后会翻看一下答案36.21%  D抄一下答案和解题过程7%

 

 

你借了朋友的钱,朋友已经忘记了此事,你的做法

 

A   仍然按时归还 92.59%     B.朋友不提起,就不归还3.29%    C.  就当自己也忘了4.12%

 

 

数学考试你考了60分,在老师讲解试卷时,发现老师多给了1分,你的态度

 

A  跟老师讲清,减掉163.79%     B.别人不知道,就不跟老师讲了5.35%   C. 不跟老师讲了,但会记住自己错误的原因30.86%

 

 

友善

同学不小心碰翻了你的杯子,你的态度

 

 

A  微笑着说:“没关系” 76.95%     B. 生气地说:“不能小心点吗,帮我捡起来!”17.28%   C.    冲上去一拳,把他的笔袋也扔到地上5.76%

 

同学冤枉了你,你的做法

 

 

A  耐心地向他解释说明  84.77%    B.与他绝交7%   C.寻找机会教训他一顿8.23%

 

今天交饭费,以前跟你闹过矛盾的同学忘带钱了,而你正好有多余的,你的做法

A  借给他 55.14%     B.问我借,就借给他37.04%   C.问我借,也不借给他7.82%

 

 

爱国,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国家的深爱之情。爱国是具体的、实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遥远的,标语口号式的,也不只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爱国,应体现在身边日常小事上,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生活的具体细节上。爱国应从我做起,从这里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这里就是中国,我就是中国”的理念,把爱国的情感与行为落实到身边的小事上。

问卷只能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大致反映出学生对国家的态度。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家是有感情的,并把爱国落在具体行动上。

2.三分之一学生对“国家”的态度,值得我们的忧虑。

很少有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读书学习,跟祖国地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像周恩来一样,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像鲁迅一样,喊出“我以我血荐轩辕”。对升旗仪式认为“没有感觉”,是“形式”,分别占22.22%12.35 %,“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只有18.11%,“从不谈论”的占2716%37.14%“喜欢美国或其他国家”。这些数字背后的原因,应当引起我们多方面的反思。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从问卷看,有如下特点:

1.朋友间生活上的守信,比例比较高。

借了朋友的钱,朋友已经忘记了此事,仍然按时归还的占92.59%,朋友不提起,就不归还3.29% ,就当自己也忘了4.12%

2.学生的诚信,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面对不同事情,学生对诚信的坚守态度,是不一致的。在一定的情境中,面对不同的关系,学生对诚信具有选择性。在各种关系选择中,有时要抛弃道德。

好朋友考试作弊,选择“不告诉老师 ”34.16% ,“觉得无所谓” 26.34%,“告诉老师”只有39.51%。学生的价值判断,存在一定问题。从各年的具体数据看,预初选择不告诉老师 25.2% ,觉得无所谓 17.8%,告诉老师只有56.71%。初一选择不告诉老师 45.21% ,觉得无所谓 34.25%,告诉老师只有20.55%。初二选择不告诉老师 40.03% ,觉得无所谓 36.17%,告诉老师只有23.4%。选择“告诉老师”的比例,随年级的增长而减少,相反,“不告诉老师”和“觉得无所谓”则增加。同样,“数学考试你考了60分,在老师讲解试卷时,发现老师多给了1分”,选择“跟老师讲清,减掉1分 ”占63.79%,“别人不知道,就不跟老师讲了”占5.35%,“不跟老师讲了,但会记住自己错误的原因”占30.86%。预初学生跟初二学生有较大差异。预初,73.17%选择“跟老师讲清,减掉1分 ”,初二只有31.91%选择。相反,预初“别人不知道,就不跟老师讲了”占4.88%,“不跟老师讲了,但会记住自己错误的原因”占21.95%,初二则分别是8.51%59.57%

3.在“慎独”方面,一小部分学生做得好不够。

“在家做作业,练习册后面有答案和解题过程“,选择“一般不看,遇到困难时才看”47.74% ,“从来不会去翻看”占9.05%,“做好后会翻看一下答案”占36.21%,“ 抄一下答案和解题过程”占7%

总之,诚信,在部分学生中还是有一定的缺失,没有内化为他们的坚定需要。

 

敬业,对学生而言,主要表现在学习上,体现在日常的认真刻苦勤奋上。从问卷。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数据看,学生勤奋刻苦,努力钻研,严格要求,主动参与的比例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勤奋和主动性不够,极小一部分,厌学,躺倒不干。

总体看,刻苦认真学习的比例不高,只占28.4%。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自己反复思考研究的占47.74%,马上向老师学生请教的占29.63%,空着,等待老师讲解22.63%。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再晚,当天作业一定当天完成的占73.66%,时间晚,来不及完成,第二天到学校补上的占22.63%,时间晚,来不及完成,就空着的占3.7%。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46.91%,有时听听,有时开小差48.97%,不认真听,老是开小差4.12%

 

友善,对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关系上。从数据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部分学生是友善的,同学间能友好相处。这与学生关系的问卷数据是一致的。

2.极小部分学生选择不友善和很不友善的做法。对同学不小心碰翻了你的杯子,选择微笑着说:“没关系”的占76.95%, 生气地说:“不能小心点吗,帮我捡起来!”占17.28%,冲上去一拳,把他的笔袋也扔到地上占5.76%。同学冤枉了你,选择耐心地向他解释说明的占84.77%,与他绝交的7% ,寻找机会教训他一顿的占8.23%。今天交饭费,以前跟你闹过矛盾的同学忘带钱了,而你正好有多余的,选择借给他的占55.14%,问我借,就借给他的占37.04%,问我借,也不借给他的占7.82%

 

另外,我们通过书面问卷,要学生回答:自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那一点做得最好?全校的数据统计,从高到低,依次是:友善45.7%,爱国25.8%,诚信24.2%,敬业11.3% 各年级统计的数据,跟全校数据相比,没有异常。因此,做得最好的是“友善”,“敬业”做得最不够。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

 

    学校是培养高尚的地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不断走向高尚,就是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如果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如果还不能使学生高尚起来,以后再想高尚就更困难了。从问卷分析,我们的思考有三点:

1.通过问卷调查、德育实践、典型案例分析,我们觉得,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不断丰富德育载体,既要整体把握,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抓好薄弱方面;既要有国家民族背景的教育,又要从生活入手,从小事入手,从学生年龄特点入手,让价值观教育回归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做到“落细落小落实”;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高度关注重点人群,做好个别化的教育转化。

2.实践、体验是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而言,间接的各类适合学生的活动通常比直接的教来得更为有效、更为有力,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学校要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其在体验中学会道德判断,发展自我道德约束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既要“知”,从书本获得“知”,更要从实践体验获得“知”,又要讲“情”,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为道德行为必须有情感的支撑,更要落实到“行”,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才算完成它的使命。

 

(三)明确了幸福感、幸福品质与核心价值观关系

 

    明确了幸福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1.提升幸福感,是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我们设计一道问卷,“在什么情况下,你更愿意去践行核心价值观?”245名学生中,选择“别人做了得到表扬的时候”占 36.63% ,“自己心情高兴的时候”占44.03%,“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占13.99%  “许多同学在场看着的时候”占5.35%。当学生内心高兴(44.03%),内心得到满足(得到表扬、夸赞)时候(36.63%5.35%),更愿意去践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往往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比较少的考虑学生内心的接受状态、内心的情感。幸福感是对生活好的感受。情感积极,情绪愉悦,内心满足,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可以更好地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会进行正向加工。如果情感消极,情绪低落,内心不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会出现抵触、“屏蔽”。 

   幸福感是影响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因素。情绪、情感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许多积极的情感,如:愉快、赞同等都是德性成长的重要心理基础。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

   2.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古人说,徳者,得也。内化和践行价值观,就能获得幸福感幸福体验。在西方,柏拉图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亚里斯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当代新人本主义者认为,人们从无私及仁慈中可以得到内心的深刻的满足。现代心理学在对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出:价值、目标、道德等对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而人格、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也是互为影响的。显然,德性和幸福的密切联系。道德即幸福,道德本身就是幸福,道德是幸福的有机构成,人能够在德性修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道德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实现幸福,德性则是幸福的品质保证。内化和践行作为道德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总之,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提升幸福感;拥有幸福感,就会更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

 

                   幸福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图

 

A提升幸福感

B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促进-------- B

                    B -提升---------- A

 

  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幸福品质的关系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追求幸福等问题的稳定态度与整体观念。幸福观具体展示并影响着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幸福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即是错误的幸福观。正确的幸福观,能提升幸福品质。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它能把幸福品质提高到最高境界。

    1.价值观决定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幸福观,决定着幸福品质的高度。

2.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促进幸福品质的提升;幸福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能促使人们更好的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幸福品质的关系图

A幸福品质的提升

B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依赖、促进-------- B

          B ------决定、促进-------- A

 

                                                        

(五)问题与努力

 

    1.本课题从三个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学生描述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幸福品质及其影响学生幸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但在如何提高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上,还缺乏研究。这一点,很重要。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上,我们了解了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但在日常教育中,如何在幸福的状态下,提升主题教育、案例教育的有效性;如何依托具体载体,落细落小落实,提升有效性;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提升有效性,还有待实践探索。

    3。由于时间紧,本课题在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成效的评价上,还有待后续继续推进。

                                                                                                     

2017.6.3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7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021-54358566 传真:021-54357601 Email:lyxx_xug@xhedu.sh.cn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