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志莲
今年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舞龙、捏面人、黄杨木雕、刺绣很多内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在我们的记忆中,掌握这些传统绝活的都是中老年人。2012年7月,龙华街道联手龙苑中学,建立了2支18人的“少年龙之梦”舞龙队,这些舞龙的主力全部是中学生,经过三年不间断的训练,舞龙队的学员毕业了,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的身上得到了传承。
每周五是龙苑中学“少年龙之梦”舞龙队的排练时间,两位体育老师带领二十多个学生在体育馆里练习舞龙,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项目,舞龙有规定的步伐和动作,而且是集体合作项目,学生们的每个动作都非常用心,只有相互合作好了才能合拍。
龙苑中学学生小陈的父母都是安徽来沪的外来务工人员,自从参加了“少年龙之梦”舞龙队,原本性格内向的小陈结交了不少朋友,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小陈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自从我参加了舞龙队以后,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去参加各种比赛,结交了很多朋友,龙的精神也在我们这些小伙伴身上得到了发扬,特别高兴。”
龙苑中学的“少年舞龙队”是2012年成立的,龙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熊春茂告诉记者:“成立之初,龙华街道就专程请来了舞龙指导老师开展专业授课,并且购买了舞龙所需的道具和服装。”为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华街道专门辟出了文化遗产扶持专项资金,龙苑中学开设了舞龙课程,腾出排练场地组织队伍,这样一来,传统的舞龙表演就在学生中扎下了根。
龙苑中学校长张小忠告诉记者:“对学生舞龙来说,一个它是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比如龙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另外舞龙也是很好的健身活动,所以我们把它当作课程来做,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2013年,少年舞龙队在龙华庙会上首次亮相,赢得观众肯定,如今,社区中的各项活动中经常能看到舞龙队的身影,这些舞龙的骨干不再是传统的农民和艺人,而是在校的中学生。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和学校开设课程,让年轻人真正成为了舞龙这项传统的文化遗产的主人。
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近年来,龙华街道相继组建民间文艺表演队伍350余支,共有人员1万多人次,涵盖居民区、区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少年龙之梦”舞龙队、“荡湖船”表演队等,已经成为社区重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特色菜”,如今龙华街道已经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