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管理
龙苑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4-09-16

龙苑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将进一步践行幸福课堂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深化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1、以“三奖”基层赛、校园学术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各教研组备课组以学校工作为主线,开展有实效的、有组室特色的教研活动。

2、优化、深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早读、晚托、“四清”、测试等常规的检查管理;继续做好分层教学及小班化教学的探索。

3、继续做好备课组微型课题,40岁以下教师个人主题式研究工作。

4、围绕“课堂教学红绿灯”的主题,开展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质量管理

1、教学五环节的管理

1)备课

关注个体备课,强化集体备课,进一步推进学校备课制度的改革,使之更具实效性与操作性。

    四十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祥案;四十周岁以上的教师可写简案;执教未满三年的教师必须纸质教案。

每两周集中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主备人职责:根据教学大纲、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主要教学内容,剖析教材重点、难点,挖掘教材蕴涵的思想、方法,确定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提出建议使用的例题与建议布置的作业量。组内其他教师根据主备人提出的意见,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形成组内全员智慧的结晶,再进行个体备课。各备课组从进度、教案、课件、练习选择、作业布置、测验命题等几方面要基本保持统一。提倡同备课组教学的资源共享。教导处会在推门课,作业检查、教案检查、练习卷测验卷情况等做以上几方面的抽查及反馈。每次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填写备课记录,学期末备课活动记录上交教导处。

教研组长一学期内每个年级的备课组活动至少参加一次,做好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指导工作。

教导处将在期末考试期间作“备课方面”的相关检查。

2)上课

继续优化“推门听课”制度,加强教研组集体评课,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本学期推门周安排暂定为:六、七年级第3713周;八、九年级第4814周。其中,第1314周的推门课将结合“三奖”基层赛及校本培训组织教学活动(详细活动方案另附)。教师一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两长及中层不少于20节,教导主任不少于25节。每节推门课教导处会发放评课单,请各位老师下课后交予文印室仇亚丽老师处。每一推门周,教导处将统计听课教师名单、节数,并在教研组长层面作反馈。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上课情况要有较为详细的评课,并记录在教研组活动手册上。学期听课、评课情况均纳入学期末教研组长考核项目。

本学期将创设评课论坛(网上),提供教师交流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发贴5个,每贴200字。

继续在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上开展分层教学实践,教师继续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教学环节中分层实施教学工作,并做好分层的经验积累。

继续践行“幸福课堂”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展示机会。做到四个100%:课堂发言率、展示机会、激励、收获。有效的提升课堂有效性,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注重理化、劳技、科学、体育等学科课堂的安全管理。

3)作业

作业布置与批改要落实“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编、精训、精练;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根据学科特点继续推行学生课堂先学本、课前小练习、学生病历卡的建立整理、教师错题集的规范等工作。教导处将在期中考试期间作“作业方面”的相关检查。

4)辅导

语文、英语两门学科有效利用晨读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听、背、默。及时确定每周的晨读内容,期末整理上传教导处。

有效利用晚托课及课后的提优补差时间,落实好两个层次的辅导。加强对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的辅导,从而使优生更优,落后生赶上。有效的提高合格率,控制30分以下特困学生人数。

5)考查

    要求做到“四清”,即“堂清”、“日清”、“周清”、“月清”。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四清”的内容(单词、词组、课文、古诗、小练习、测验订正、概念定理等等)及形式(背诵、默写、朗读、测验卷等等),有计划有条理的夯实大纲要求。期末时整理上传“四清”要求资料。

完善考试各环节管理,注重三个层面质量分析(教师个人层面、教研组层面、年级组层面),继续关注班级后30﹪学生及30分以下特困生的发展。本学期期中考试时间为111214日;期末考试时间为12123日,其他如命题、审卷、监考、阅卷、成绩统计等相关工作将具体下发通知。

(二)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教研组、备课组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二周一次),确保时间、地点、人员到位,按计划有序地开展,做好活动记录。除完成教导处布置的各项常规工作以外,根据学科特点,形成特色教研内容(每学期不少于一项)。

2、要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年龄层次,学期中开展各项小型竞赛活动。如:背单词比赛,读书心得评比,等你来挑战等。

3、微型课题研究。各备课组根据学期内容、学生实际等情况继续开展组内微型课题研究,要求:问题小、挖掘深、重成效。最终达到以教定研,以研促教的目的。学期结束前教科研组将开展微型课题的交流、评比,将好的做法、经验加以推广。

4发挥本组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指导帮助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5、各教研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做好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探索分年级的特色内容,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6、本学期教研组小结交流拟定采取文明组室交流方式。

7、语文教研组,本学期落实龙苑四年必读书目100本,图书馆设立专柜。

(三)初三毕业班工作:

初三各备课组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近三年中考试卷的研究,注重题型研究。加大提优补差力度,加强课内课外的个别辅导,加强质量监控,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各初三班主任要提高毕业班责任意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积极配合教导处做好毕业年级相关各项工作,加强家校联系。

(四)校本培训及校园学术节实践展示培训

本学期将以“课堂教学红绿灯”为主题内容,在学校层面及教研组内展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

附:活动安排表

具体实施计划安排表:

主题

形式

课时

实施时间

主讲教师

拟定方案、动员

主题会

2

3

张小忠

读书探讨

组内研讨

10

46

教研组长

教学课例

撰写式

6

78

 

课例交流、评优

研讨式

4

9

教研组长

“绿灯式”教学实践

组内开课

6

13-14

教师个人

“绿灯式”教学实践

校级展示课

6

17

教师个人

本次培训活动的感悟、体会、交流

撰写式

6

18

教师个人

以上培训以“绿灯式”教学研讨、实践为主线

40学时,4学分

本学期将围绕校园学术节主题,针对不同教龄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实践展示活动。拟定开展项目有:

5年内教师:演讲比赛,题目:寻找教育的遗憾  时间:5分钟;书写粉笔硬笔。

510年:我的教育教学探索实践,用案例说话,重观念方式的转化。5分钟。11年以上:开设教育教学论坛、专题讲座(题库的建立、深度备课)。

具体实施计划以教导处学术节展示活动计划书为准。

四、科、艺、体、卫工作

1、认真贯彻市教委课程标准,保证“三课、两操、两活动”,加强体育课监管力度,增强课外活动安全意识,强调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规范。

2、加强拓展课的管理与指导,提高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3、与政教处合力,组织开展好学校各项专题教育活动。

五、随班就读管理工作

落实国家及上海市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按照各级教育部门关于特殊教育工作的要求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建立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老师等人员组成的随班就读工作小组,责任明确,规范管理。认真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认定、个别化教育、双学籍管理、家校沟通等相关工作。

定期接受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的指导,及时反馈随班就读学生的信息并通报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情况,积极依靠特教康复指导中心以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六、加强实验室及专用教室的管理,做好教学服务工作。

附:月重点工作安排:

8月份:

课程总表审核、发放

教师用书的整理,发放等

教研组、备课组第一次集体备课

教导处开学两周备课检查

拓展课教师征求表下发

9月份

预初新生区能力诊断考(9/12),其他各年级摸底考(9/9-9/16

初三全体教师会(第2周)

教研组、备课组拟定工作计划(第3周)

拓展课开始上课(第3周)

推门课(第3周、第4周)

10月份

预初、初一、初二、初三单元性诊断练习(第7周)

 “三奖”基层赛暨校园学术节、校本培训之课例撰写(单项)

推门课(第7周、第8周)

11月份

期中考试考务准备(第10周)

期中考试(11/1214

“作业批改”常规检查

各层面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召开年级教师中考质量研讨会

六—九年级家长会(第12周)

“三奖”基层赛暨校园学术节校本培训之组内课堂展示、推优(第1314周)

12月份

学术节教师各项实践展示活动(第15周)

预初、初一、初二单元性诊断练习(第16周)

“三奖”基层赛暨校园学术节决赛(第17周)

1月份

小学科期末考查(第1920周)

“备课”常规检查

期末考试(2015.1.212015.1.23

期末结束工作安排

 

龙苑中学 教导处

20149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021-54358566 传真:021-54357601 Email:lyxx_xug@xhedu.sh.cn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