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教学工作 > 科研天地
龙苑中学微型课题:以学生为主体,幸福课堂——语文课堂活动初探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3-01-10

龙苑中学微型课题:以学生为主体,幸福课堂——语文课堂活动初探

               

 

龙苑中学备课组

微型课题研究

                  (2012.2——2012.6)

 

 

 

 

       课题名称:以学生为主体,幸福课堂——语文课堂活动初探

       学科                               

       备课组                             

       姓名               璐、陈秀梅        

    

      

 

 

 

 

 

课题名称

以学生为主体,幸福课堂——语文课堂活动初探

研究过程(问题提出、成因分析、解决途径、最终成效、分析得失等)

一、   问题的提出:

相较于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成就感不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投入度不大,语文课堂也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就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更是没有摆脱传统的师提问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从教学内容及流程的安排上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与发挥度都不大。死气沉沉的课堂导致了毫无生机的语文学习,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幸福课堂的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了。本学期我备课组将在日常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这一点,试着探索出针对不同类型文本的多样语文课堂活动形式,积累一些案例,做好总结与整理,尝试着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参与的欲望,提供学生更多表现与发挥才能的机会,将塑造学生性格放在第一位。

二、成因分析:

1、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将课堂看做是他一个人的课堂,教师完全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头讲到尾,学生则完全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失语”。

2、迫于教学压力,盲目赶教学进度:由于一定的教学压力,致使教师在课堂中“放不下”或“不敢放下”,只是盲目地赶教学进度,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所谓的上课效率,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将自己的解读或教参内的解读塞给学生,对学生的思考所得与掌握情况不闻不问。

3、忽视课前预习: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让学生练,让学生展示就要将充分地课前预习作为基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沉浸文本,形成自己的想法,提升思考的深度,就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课前研读文本,初步形成思考的良好预习习惯。

三、解决途径:

    本学期我备课组在日常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投入度,尝试着探索并总结出以下一些语文课堂活动形式与相关案例:

(一)、对话式活动:

     对话式的课堂活动形式源自于“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相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从形态的角度来看,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对话是交往的外在表现与形式,而对话的提前是深入地研读与思考,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给予师生对话,尤其是生生间对话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方面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吸收养分,打开之前思考的盲区,在取长补短中收获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对话式的活动形式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良好体现。以下附上两种不同对话式活动的案例:

1、辩论式:在教授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时可从“从鲍勃冒着危险不远千里来见杰米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个重情守信的人,为什么却沦为了通缉犯?”的反诘引导学生对“你认为鲍勃沦为通缉犯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的问题展开辩论,或认为是西部环境,或认为是鲍勃的性格,或认为两者兼而有之,随之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在课文中寻找辩论的依据。

异曲同工地,在《羚羊木雕》与《我不是懦夫》的课堂教学中也可分别设置“最终造成这样的结局是‘我’的过错还是父母的过错?”、“若不是母亲与哥哥的帮助,作者王嘉鹏是否还能够最终战胜自我,喊出生命的最强音:‘我不是懦夫’?”创造不同层面学生认识的矛盾点,在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提升原有的认识,达到在活动中自我提高的效果。

2、采访式: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来说是学习语言的运用,找到合适的文本采用采访式活动,能在课堂中掀起不小的学生参与的高潮,而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都必须在活动准备阶段、在组学中深入把握文本,挖空心思把对方难倒或不被对方难倒,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激情,举一实例来说明:

《狼》一文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即屠户与两狼,而作者蒲松龄寥寥数笔也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及神态描写来表现两种人物形象,如何跳脱开传统的填补人物心理独白的教学形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思考。如若在学案设计中融入热门的电视栏目《小宣在现场》与《艺术人生》以采访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可能效果更好。此活动借由采访稿的编撰与准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发掘值得探讨的问题,挖掘人物内心的故事。而采访展示环节实则呈现的是生生间的对话,一问一答,一答一应,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得心应手地破解问题,如何将自己对人物形象、文本及创作手法的见解表达清楚、令人信服则考验了每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及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展示欲望。

(二)、探究式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我认为除了针对文本中的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展开组学探究外,诗词教学更是开展探究式活动的肥沃土壤。诗词表现的通常是作者个性化的情感,而我认为要赏析一首诗词,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何不妨通过“微型话题”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选取一个点切入深读深究,化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精言堂”呢?以下是我的初步实践:

教授《辛弃疾词二首》时,我便由《丑奴儿》一词中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质疑整理出了“①愁!愁!愁!——话说词人的成长 ②无奈还是洒脱? ③谈‘爱上’与‘欲说’的叠用”三个“微型话题”,要求三组同学各自认领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随后全班展示。并以此为铺垫,引出《破阵子》一词的学习,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各自确立探究的“微型话题”,同时进行诗词的研读,准备发言稿进行探究结果的展示。如此一来层层递进,既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切入赏析诗词的方法,而在观赏其他组展示的过程中,也由其他层面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各种观点互相补充,好不精彩。

(三)、读写结合式活动:

在语文学科中说、听、读、写的训练向来不应该是孤立的,这四项技能极具关联,更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全面体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使读、写比翼双飞,利用好手上的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范文,不失为写作指导的另一捷径。例如:在教授《哦!冬夜的灯光》一课时,我设置了“我做‘小判官’——同中寻异”的环节,将课文与班内学生的习作《卖红薯的老爷爷》结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吉布森更善用环境描写,而那些对环境、天气的描写绝对不仅停留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而是为了凸显人物形象服务的,由此顺藤摸瓜再引到文章中包括环境描写在内的几处对比。进而,为下一个活动环节“我当‘小作家’——锦上添花”铺设台阶,课上学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不如实实在在让学生动动脑,动动手,运用刚才所学以小组为单位来个仿写,为同学的原作做修饰,来个锦上添花。

读写结合式的课堂活动目的性强,接底气,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切实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实战型较强。

(四)、留白式活动:

记得某次听课,陈友勤老师说了这么句话:“语文课也可以有当堂小练习,这不应该是数学学科的专利。”由此获得启发,开发了“留白式”的课堂活动。所谓“留白式活动”即在课堂中将教师的主问题转换成其他形式来展现,直接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答,其形式主要呈现为选择题或填空题。要求学生或自学、或组学,将自己对文本结构的梳理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展现在课堂小练习的完成中,进而进行展示与讨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初二学生遇到的第二篇议论文,因此在该文体进入学生视野的初期,如何教会他们准确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梳理作者的议论顺序就显得极为关键。因此,预习作业中我设置了“作为一篇议论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的选择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交流并分享选择的理由。而文章论点逐渐清晰后,再请学生以组学的形式尝试完成课堂小练习:“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所以我们不能                          

                            ,而要                            ……”以此来梳理清作者议论的顺序和思路。

教授《木兰诗》时,亦可借由填补“我从课文                读到木兰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展现学生由文本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四、最终成效:

1、初步探究了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形式。

2、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实践,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课堂的积极度,营造幸福的语文课堂。

五、分析得失:

1、得:为了探究出针对不同文本与文体的最佳课堂活动形式,在微型课题的研究中更深入地钻研了文本,增强了对教材内容的把握。

2、失:在微型课题的研究中所积累的案例还比较有限,而语文课堂活动形式的探究与实践大多还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如何将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现于课堂全程,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彻底还有待思考和研究。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021-54358566 传真:021-54357601 Email:lyxx_xug@xhedu.sh.cn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