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假期无事,读起雷夫·艾斯奎斯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时颇为感动。
在洛杉矶市中心那间简陋甚至漏水的第56号教室里,
但这本书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雷夫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教给孩子。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道德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第二阶段: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二、习俗道德水平
第三阶段: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第四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
三、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五阶段: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第六阶段:普遍性伦理原则。
对照柯尔伯格的理论,由此可见雷夫的高明。他化知为行,化难为易,将柯尔伯格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他深知: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一再提醒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他们的品格、诚信、道德或胸襟,都是教育的根本。为此,他教给孩子们“道德发展六阶段”,让他们一直以“寻找第六阶段”为目标来要求自己;而就在在寻找第六阶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儿童由道德他律变为了道德自律。
雷夫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是建立在孩子的观点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他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出发,总是耐心地、积极地引导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实现由从前五阶段的“他律”逐步向第六阶段的“自律”转变,从不一味灌输大道理,从不企及一步登天。要说实事求是,这就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雷夫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友善、勤奋的人,因此,我必须是他们见到过的最友善、最勤奋的人。雷夫深知“好孩子是管教出来的”,但“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正是雷夫对教育具有的宗教般的情怀,以及对学生的充分关怀和热爱,正是雷夫的身体力行和榜样力量,孩子们才“亲其师,信其道”,在“道德发展六阶段”这个阶梯上,不断往上走,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寻完美,不断追求卓越,师生共同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成功确实没有捷径。必须要努力才行。雷夫的教育历程、教育信念以及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特别是对“道德发展六阶段”的创造性应用,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