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悦读 > 大家读大家
不做那般“放牛郎”——再读《我们如何思维》 王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0-10-29

不做那般“放牛郎”——再读《我们如何思维》    王燕

引:

   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教育寓言,当时看得直冒汗;现在再看,仍不能全然置身事外。

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

如果让一位语文老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

“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好,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告诉我你这样分段的理由。”

“各段交换位置行不行?比如把根和梢换过来?”

“下面,慢慢品尝,仔细咀嚼,用心体会,谁能说出它的味道好在哪里?”

“通过刚才对草的认识,你有什么感受?比如,造物者的神奇与美妙;比如,小草的平凡而伟大。”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如,更加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下课后,你们不必吃青草。昨天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拣最肥壮的草洗净,烘干,切成了可口的饲料,分别压在第一个石槽底下,埋在第二个铁槽附近,吊在第三个木槽的上方。我相信,只要大家使出牛劲,爱钻牛角尖,就一定会吃得又饱又好。”

结果,许多牛都给饿死了。

语文老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

 

所以,今天我读书分享的标题为——不做那般“放牛郎”。我阅读的书目是——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是的,我把这本书拿出来又重读了一遍。

阅读的缘由:从近两年的教研活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曹刚老师多次提及的一句话“表达即思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有一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我校这两年课堂教学实践反复强调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如此种种,其实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思维”。

提出了“做中学”教育理念的杜威,读他的书,读他对思维的阐述,应该是极有价值的。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在上次分享中,侧重分享反思的是教师有垄断学生连贯叙述的习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当问题有意义和价值,思维才能找到意义,并赋予价值。

本能反应不是思维,随机想法不是思维,思维是需要深度的。这就意味着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问题——决定了——思维的目的——控制着思维过程——决定——思维深度——导致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果。

不要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当你问的问题有意义和价值,思维才能找到意义,并赋予价值。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

课堂教学片段:

师:这篇小说从故事的情节上来看虽曲折但不复杂,我们既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要素来梳理情节,也可以从人物的的角度进行梳理,从内心期待到希望破灭的过程。那么贯穿于这个情节,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不能做像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他们太冷漠自私了。

生:我觉得作者希望我们学习约瑟夫,故事中只有他眼中是有亲情的。

师:你们都意识到并且说到了一个很关键的点,那就是作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于勒是个怎样的人,而是如何看待于勒这样的人。因此小说的叙述视角尤为重要了,那么是谁在讲这个故事呢?

生:讲故事的人是约瑟夫,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讲述了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后,我们一家盼望着在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而在一次旅行的船上意外偶遇落魄的于勒,希望破灭后的一家失望而归。

师:很好,那么作者以约瑟夫的视角,除了上述内容,还讲了什么呢?

生:还有我们一家的拮据的生活。

生:还有“我”与家人的不同,“我”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内心对于勒叔叔有着无比的同情和怜惜。

师:从这一视角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到写什么?

生:在孩子身上,依然存有宝贵的亲情,没有被金钱、势力等所埋没。并且能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前后态度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如果故事是以菲利普夫妇为叙述视角呢?

生:那于勒的“罪恶”肯定会被放大,而约瑟夫内心对亲情的渴望肯定不被看到和理解,约瑟夫给于勒小费的情节一定会被视为无视家庭经济条件的傻行为。

师:很好,叙事视角的选择其实也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我们阅读小说时也要关注到这一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上的是改写本,编者将原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删去了。现在老师补充下原来的开头和结尾,我们一起来看下,到底是谁在讲这个故事?

原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感到很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了一件事,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上,念念不忘,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结尾是:

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生:我的同伴约瑟夫。

师:是作为孩子的约瑟夫吗?

生:不是,是长大后的约瑟夫,因为用了敬词“您”,而且这件事令他“念念不忘”,说明已经过去一段日子了。

师:说的很对,小说开头是以“我”第一人称先来叙述同伴约瑟夫的惊人举动。成年约瑟夫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生:很有同情心、怜悯心。他给了五法郎的银币,这肯定是个不小的数字。

师:对谁同情、怜悯?

生:乞丐。

生:不认识的人。

生:虽然不认识但是像他的于勒叔叔那样的穷苦的人。

师:而且是毫不犹豫的。

生:而且他还说,以后遇到要饭的,他还会像这样给钱帮助他们。

生:我感觉自己看到了一个虽然已经成长为大人,但内心依然是那个富有同情心的约瑟夫,约瑟夫长大了,但他并没有成长为像他父母那样自私无情的人。

师:说的很对,如果说儿时的约瑟夫关心的是他的亲人于勒叔叔;那么成年的约瑟夫则是对所有穷苦的人们都怀有怜悯之心。这是难能可贵的啊,寥寥数语作者就把这样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闪耀着人性之善的成年约瑟夫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由这样一个约瑟夫来向我们讲述其儿时所经历的这个故事。正因小说是成年的约瑟夫以回忆的方式叙述的,他如何讲述的,事件的原委始末等其实就带有着一定的主观色彩了。那么,为何故事一上来先交代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呢?大家试着站在成年约瑟夫的视角上,再来读一读开头部分的文字,你还读出了什么?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直接从于勒叔叔败光了家里的钱财开始,有何区别?

生:我从这些句子“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我好像读出了他们一家的不容易,尤其是菲利普夫妇维持家庭生计的不易。

生:“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些句子我现在再看,感觉比初读时多了一些无奈。

生:我读出了他们一家虽然穷苦,但是依然保有对好生活的向往,但这不是虚荣,这是一种还算正常的心理。就像我们家经济条件很一般,我有时也会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发财改变家里的生活一样。虽然是不靠谱的白日梦,

生:我感觉,我好想没办法像之前那样强烈批评与谴责菲利普夫妇了,因为如果我是他们,我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重新接受接纳于勒,因为真的——穷怕了。

师:也就是说,对于儿童约瑟夫来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绝情的;但是从成年约瑟夫的角度而言,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也有着一定的无奈,他们身上不仅仅有可恶之处,也有着可悲可怜可悯的地方。通过对小说叙述视角的解读,我们对小说的主旨的理解应该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生:亲情固然重要,但是在捉襟见肘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似乎很难从一个道德的高点去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行为。

生:好在约瑟夫长大了成为了那么善良的一个人,让我在无奈中感受到了些许欣慰。

师:正如你们所读出的那样,小说中的世界有其无奈的地方:于勒因为无法欠债而无法再见家人,他一直将在流浪的生活中怀着愧疚度过他的一生;菲利普夫妇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再接纳穷困落魄的于勒。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对彼此应该是存有着对亲情的渴望的,但是在金钱的困厄之下,这份渴望只能淹没在穷苦生活之下了。这就是生活的复杂性,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作者借成年约瑟夫之口没有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而是表现出一种悲悯情怀。优秀的作品往往能让我们看到人性,感受到复杂性。

 

教学片段说明:

本片段以叙述视角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通过还原原小说的开头、结尾,让学生以叙述者——成年约瑟夫的视角再次走进他的故事,并由此与之前读者视角下的故事解读形成反差,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能渐渐明白,好的小说不仅仅是讲好故事,而是通过故事展现生活真实,展现复杂人性。

 

第二,作业的项目化、作品化尝试

作业,一不小心就变成“作孽”。书中第二部分第七章中提及了归纳性思维运动的引导。“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取决于他的素质(思考能力,天分),性情,主要是兴趣之所在,阅历,原先所处过的环境,专业知识,近来他一直操心或者十分操心的事情,如此等等。”

这部分让我想了很多,如果我们不了解班上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那么再多的重复话语和作业布置都是徒劳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兴趣,或者说他的兴趣根本就不在于此。

作业项目化指的是设计一个在单元目标指导下的、长线的、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作品化指的是发挥作业的展示功能,通过有效展示及时反馈学生作业。

 

举例:

八上第一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作为尝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单元作业:

学校即将举办校运动会,本次运动会将由我班全程担当新闻报道组,在校运动会结束后提交新闻报道或者新闻小报。

带着任务再学习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加2篇(新闻报道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夯实新闻报道的结构,写作要求,新闻采访等。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生经历的分组、任务前期的准备(新闻采访提纲的撰写、小组分工、版面设计等)。

中间的一个小插曲: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学生特意找来去年的报道想要学习参考。但是在他们的细致阅读下,发现了一些小问题。在他们犹豫纠结之际,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可以找到报道的编辑者或审稿者,把你们发现的问题及理由以诚恳交流的态度反馈给编者。一孩子说,那我们写信给校长吧,于是有了一封给张校长的一封信……

 

这是学生的反馈与作品呈现:

最终,学生的作品成功推送公众号,成为学校的一篇新闻报道。

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待作业的积极性有很大提升,而且他们由于会使用信息手段,把原本设定的新闻小报变成了图文并茂的电子稿,便于修改,也便于调整设计。相比传统作业老师常常累死累活总结套路,我发现不如学生自己行动,去实施、去修改、去完善,并最终总结攻略。

教师需要智慧放手,但不能做那般“放牛郎”。

 

结语,与大家共勉:

《小王子》的作者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