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幸福德育 > 德育科研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作者(来源):政教处    发布时间:2011-12-08

案例背景:

近来,一名老教师在网上的发帖引起了网民们广泛的热议,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还有不少网站转载。在帖子中,他说:“我做了15年老师,今天,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现在成绩好的孩子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

无独有偶,日前《南方周末》也发表封面文章提出质疑《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文章认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的确,从一个孩子的诞生就是一个砸钱过程的开始。从胎教到早教,到幼教多少父母砸锅卖铁,只为孩子不输在人生的第一步。

在我校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来自农村,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上海勉强立住脚跟。由于这样的家庭孩子通常不止一个,原本尚可的收入仅能让他们维持在生活水平线上。使他们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经费显得有心无力。

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那么是不是像这样穷人家的孩子就看不见了春天?

S家的案例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案例描述:

S,外来务工人员老S的长子,在5岁时候追随父母来上海,那时候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管孩子的学业,久而久之,这位三不管学生(祖不管,父不管,母不管)变成了一名三不学生(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不改正错误),让我这名班主任伤透了脑筋。多次找他谈话,他的答案始终是:“我爸也不过就是小学毕业,看他现在,不是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我读书干嘛,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看来,问题是出在老S身上,是老S的人生经历主导了小S的行为。于是,我拨通了老S的电话,进行了将近1个小时的交流。在交谈中,我了解了老S十多年来略带传奇色彩的奋斗故事和对他孩子目前状况的忧虑,老S说,并不是他不教育自己的儿子,平日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也不时给他回忆乃父创业的不易,但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这时我不由心生一计,于是我将我的计划向老S和盘托出,老S略带疑惑地问:“这样行吗?”我说:“放心,实践出真知,只有让他去做了,他才能知道你究竟是如何奋斗的,才能够体会到你的正确性。”老S沉吟了一下,说:“好,反正马上就到暑假了,就这么办吧。”

果然,暑假结束后再次开学之时,小S交齐了暑假作业,而且,在新学期里,小S的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至于我想的是什么办法?不如让我们来看看小S的暑期小结(有删改):

暑假里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爸的店里当学徒工,现在我才知道,打工真的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原本我以为打工嘛,不过就是喝喝茶,抽抽烟,晃悠晃悠一天就过去了,但在爸店里做学徒,真有点不是人的感觉。别人把车送来,你得帮他修,38度的大热天,就要往车间里钻。如果有些风还好,但上海的夏天大部分时间是没风的。空调?对不起,车间里没有。唯一的希望是那盏老爷电扇,咕吱咕吱地送来点热风。有时候这车一修就是几小时,虽然我不像那几个工人那样需要钻车底,但捂在这么个车间里,还真是难受。

虽然说我爸是工人中的小头头,但这些工人们可有些看不起我,觉得我在这里是个累赘,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干不得重活不说,专业知识更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不知道谁来了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哎,可惜,我还是个伪书生。

有一天,来了一个新产品,让工人们先研究说明书,里面有几个英文的单词,于是他们想起了我这个书生,但我一看就傻眼了,咋他们认识我,我不认识他们呢,看着工人们鄙夷的目光,我赶紧胡乱解释了几个,原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了,可等爸回来之后,拿字典一查,乖乖,没个说对的,哎,真恨不得找个缝钻下去。

后来,我问我爸:“爸,你不是小学毕业吗?怎么懂那么多?”爸告诉我:“你以为我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在看电视?我在自学呢。最近每天晚上都不在家,你以为我干什么去了?打麻将?告诉你,你老爸去读夜大课程了。小时候不知道读书重要,以为只要有一双拳头就能打天下,现在还行吗?你啊,就老老实实在店里打工,学也别去上了,哼,我看你是好日子过多了。”于是我赶忙求情道:“爸,我知错了,以后我不会再整天混日子了。你看我行动吧,我一定改。”没想到爸无情地打断了我:“改你个头改,废话少说,至少在店里做到八月底,不给你吃点苦头,你不知道现在的好日子……”

于是我就这么被折磨到了八月底,我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下次再去我爸店里干活儿的时候,我一定要告诉工人,谁说书生(不是伪书生)百无一用。

案例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可能在经济条件上有所欠缺,不能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外来务工人员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上将会无所作为,他们可以加强家庭“育德”的意识,如把自己立足上海的奋斗精神传给孩子们等,这绝不亚于对孩子任何一种才艺、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家庭德育,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家庭教育,凸显育德功能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父母的生活状态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而榜样则是培养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和家长一起,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与提供可作为营养汲取的生活实例。从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成为有教育价值和说服力的榜样,引导孩子们观察,使孩子们接受家长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和行动方式能为幼儿所理解与接受;同时,可以适当的讨论、批评、分析负面榜样的所引起的后果;并及时注意家长、教师、同伴和电视中的人物形象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地和家长进行交流,凸显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原本老S并未能将自己作为一个有教育价值和说服力的榜样出现在孩子面前,但在我的帮助下,老S将自己艰苦创业的形象凸显在孩子面前,并最终受到孩子的赞同,成为了孩子的榜样。

当然家庭氛围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父母的责任意识、孝亲思想、社会公德心,无一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影响着子女的生活轨迹,唯有家长们能自我约束,注重日常行为,使孩子多受正面的熏陶。

二、亲历感悟,拓展悟德空间

少年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在真实的情景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对少年来说,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平日工作忙碌,使孩子们往往缺乏对家长生活的正确认识。如小S就对于老S的生活状态缺乏一种亲历认识,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误以为成人的生活非常简单,有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所以教师建议老S打开他的生活世界,让小S在亲历中感悟,从而建构起他对社会的认识,

家庭教育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不仅是构成学生的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他们道德践行的土壤,更是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道德的成长依存于他们的家庭生活之中。指导孩子们体验生活,使之成为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让孩子自己创造德育环境,自己去拉长德育环境的链条,成为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这无疑将丰富学生道德。

三、社会实践,提供践德平台

德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而且是道德的个体意义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少年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少年在真实的情景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少年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案例中,老S在老师的建议下,小S参与了社会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小S充分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生产劳动的艰辛。进而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促其发奋。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在他们的一日生活中,帮助他们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他们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在校表现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指导家长挖掘家庭教育中育德、践德、悟德的可能,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胡沉绿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