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苑中学第二版B1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专题 >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党课辅导
12位专家学者解读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06-14

来源:新民网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宣传部组织12位专家学者对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报告的部分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以加快"四个率先"引领上海新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振华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率先,即要求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针对上海实际,对上海未来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寄予的更大期望。
  加快推进四个率先,是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连续15年的经济两位数增长,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工作上还有一些不足,如现代服务业的短腿问题,投资驱动和财富驱动效应仍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取得突破,还面临着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瓶颈的制约,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上海未来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途径,丰富发展内涵,增强发展动力,走科学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四个率先,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充分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主要应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今后五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应上升到55%左右,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此外,还需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应保持在3%左右。
  在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主要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突出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其中一个具体的指标是,2006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今后五年则应提高到3%
  在率先推进改革开放方面,主要是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全市整体的改革开放。要进一步完善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消除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应提高到50%以上。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在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应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战略,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出行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社会秩序稳定良好。
  总之,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必将给上海带来更加健康、更富活力、更有效率的新发展,必将促进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必将更为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个中心"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王国平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根据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今后五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科学把握这一奋斗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得以体现,首先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报告对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完整表述为: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实现四个中心建设第三步良好开局,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中可以看出,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共同构成目标体系。离开四个中心建设这一必要条件,目标体系中的全部设定都会落空。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四个率先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成了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在四个率先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布局中,科学发展观始终居于统领地位,即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推进四个率先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二是主线和具体体现的关系。报告要求,今后五年以四个率先为主线。围绕主线,要具体体现在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三是核心与全局的关系。四个中心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则涵盖了整体发展的蓝图。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四个中心建设都起着中枢的作用。
  二、明确突破性进展的基本要求。依据报告的阐述,基本要求是:到2010年,以新型产业体系为有力支撑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则要进一步保持和扩大四个中心建设的良好势头,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发展,使四个中心的辐射功能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全面扩大。
  三、明确阶段性战略部署。四个中心建设进程,实际上包含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九五期间到十五期间构建完整战略的奠基阶段,即从三个中心(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展到四个中心四个中心战略的形成,是党中央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针对上海实际,对上海未来发展提出的全面而又科学的要求。第二阶段:构建基本框架。这是上海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报告提出的四个中心建设第三步良好开局,是针对20112012这两年而言的。第三阶段:基本建成。即通过上海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得到最终实现。其中,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四、明确建设重点。重点之一,是金融业发展。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是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完善金融市场,集聚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环境,形成金融市场交易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人才集聚中心。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优化、整合、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吸引、培育、造就紧缺金融人才;大力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和再保险、离岸金融、债券等市场和业务的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等。重点之二,是航运等物流业发展。报告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当不远的将来,依托洋山深水港,集装箱运输达到世界第一时,国际航运中心取得重大突破的要求就能基本得以实现。

 

 

 

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口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良平

 

  市第九次党代会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即: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支撑,也是上海必须长期坚持的产业发展方针。这一新战略目标的提出,明确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从历史角度看,上海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已形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较完善的大学教育体系和科研创新基地,又为制造业不断升级创造了条件。从1984年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大讨论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中心城市提升吸纳和辐射能力的重要载体。20多年来,上海也为大力发展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但上海对于制造业中心的情结仍一直割舍不断。
  形成上述思维方式是有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服务业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迅速从18%上升至30%,这一时期可称为服务业恢复期;此后,浦东开发开放给上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金融、航运、要素市场发展为核心的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使上海服务业贡献率短期内上升至50%左右,这是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然而,从上世纪末至今的近10年间,上海服务业贡献率一直在50%左右举步不前,也一直没有找到服务业进一步增长的突破口。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贡献率的重要信号。那么,这会成为第三次服务业发展黄金期的起点吗?突破口又在哪里呢?我认为,突破口就是党代会报告所提出的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从上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开始,发达国家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外包。这一浪潮不断冲击着现代服务业的传统结构,引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迅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大型企业将大部分业务,甚至一些核心业务,如产品设计、软件分析、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等外包给更为精致的专业公司。这些从传统制造业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正不断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人类生产率的第一次迅速提高,是从劳动分工开始的。世界进入重工业时代后,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导致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使企业开始致力于通过并购方式做大企业。这种方式,既可以使资本密集型企业迅速实现规模经济,又可以节约大量交易费用。因此,在整个20世纪,企业越做越大,超大型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的主要力量。然而,大型企业在管理上也经常出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能有效沟通。于是,不少大型企业开始出现亏损。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中的信息成本,从而推动和支撑了人类又一次重要的劳动分工形式:业务外包。制造企业大量业务外包,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
  全球业务外包所带来的产业重新分工,给上海实现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标带来了两个重要启迪:第一,近年来上海服务业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仍把眼光放在传统服务领域,没有通过企业外包方式形成大量专业生产性服务机构,也没有形成大规模培育专业人才的产业组织结构。这是未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第二,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通过行政手段做大企业规模的做法,正好与国际跨国公司业务外包模式相悖。从近年全球跨国公司发展的潮流看,企业并不是越大越好。业务外包,既能克服大型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弊病,又能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上海在国企改革模式上应顺应这一潮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企业业务精致化,将大型企业中的服务业务市场化。

 

 

 

在区域联动中加快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徐长乐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上海既创造过很多辉煌,包括: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61970年)、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51981年)、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1/3强(197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近1/21965年),也经历过举步维艰的窘境。上世纪90年代伊始,上海经济随着浦东开发开放重新崛起,现已连续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10%以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迈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和平发展与苏浙周边地区的繁荣发展,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与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偏低。2006年,上海GDP总量为10297亿元,人均GDP57310元,分别折合约1292亿美元和7189美元,与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级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二是产业结构未达到高级化。2002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曾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峰值,但随后连续三年出现回落,2006年仅为50.6%。三是与苏浙两地相比,上海近年来经济增长态势趋缓。GDP总量占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和苏浙沪三省市的比重逐年滑坡,2006年分别为26.1%21.7%,均处于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四是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大举入驻,对上海原有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在产业升级方面带来了全球性的竞争压力。五是地域空间狭小和人口、产业、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致使土地资源捉襟见肘,土地等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六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先进制造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和辐射作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未来发展中,上海要应对上述困境和挑战,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区域整体战略意识,以区域共同利益为纽带,以联合带动服务共赢为主线,在长三角区域联动中努力提升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在区域联动中促进上海又好又快发展。
  在具体做法上,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二一而不是两个长期坚持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金融、保险、物流、会展、咨询、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二要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上海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对外贸易中的窗口、枢纽、品牌及服务平台作用;三要以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基础,大力发展原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作用强的高增长行业,并将一批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出去;四要在强化上海CBD(中央商务区)地区形态建设与
  功能建设的同时,重点做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四大产业基地和11个现代化新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使之成为上海多心组团、分层辐射城镇体系的重要纽结,上海内外集聚与扩散的载体和跳板;五要坚持政府推进与制度创新,加强区域统筹规划,进一步扩大和拓展上海对内开放的工作力度,营造统一、开放、平等、宽松的区域政策环境,促进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六要以世博会为契机,以旅游、会展业为先导,带动长三角周边地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与苏浙共同打造世博经济圈。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林尚立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上海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设优质政府,确实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的重要政治保证。因此,有效落实此次党代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权力来自人民,人民管理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执政党,作为人民委托的治理机构的政府,是代表人民运行国家权力,实践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承担者。在权力的舞台上,党和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保证党和政府真正掌握好权力、用好权力,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面对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的历史使命,上海必须奋发图强,力争上游。要形成这样的发展干劲,并能够将这些努力付出转化为利民强国的发展成就,除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拼搏外,还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效作为,进而促使上下合力,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有效作为的关键,就是能否真正做到为民掌好权、为民用好权。做到了这一点,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就能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就能实现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对于正在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的上海来说,健康的政党、优质的政府和理性的市民,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三方聚合,能量无限,其中,党和政府运行权力的制度化、阳光化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实践表明,如何实现为民掌好权、用好权,既是观念和信仰问题,也是作风和制度问题。市第九次党代会在对社保资金案进行反思之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因而决定把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制度运行,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作为下一步上海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然而,制度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制度确立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全面确立制度权威和法治精神,从而让制度切实规范起来、有效运行起来。

  制度虽然外在于人而存在,但其主体还是人。这个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行制度的主体,一般主要为行政司法权力的行使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官员;二是监督制度运行的主体,即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推进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一方面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念、法治意识和制度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另一方面就是充分运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让人民的意志和当家作主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二者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辅相成。权力运行的透明规范,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才有意义。所以,权力的制度化运作必须与政治的民主化建设有机结合。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对制度的尊重和认同,必须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有机结合。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纯洁的不仅是权力,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提升的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治理能力,更能提升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所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应成为上海城市的共同信念。

 

以良好作风建设提升威信和形象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桑玉成

 

  市第九次党代会,强调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关键性意义。此次党代会着重提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的背景和意义。
  中央严肃查处上海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不仅给上海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深刻警示,也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课题。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起案件危害巨大、教训深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损害,对市委的威信和形象造成了伤害,对上海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上海干部队伍的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一判断,言辞切切。当前,如何通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来维护和提升党的威信和形象,重塑我们党及其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和形象,全市人民、全国人民都在拭目以待。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严肃对待,深刻吸取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顽疾性的问题。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模范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并将其转化为自重的准则、自省的镜子、自警的标尺、自励的目标
  党的作风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形象所在。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群众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绝大多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始终如一地保持优良作风。反之,党的威信和形象之所以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冲击和影响,也正是因为少数党员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淡化甚至忘却了这些优良作风的贯彻实践。
  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分析再次表明,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倡导,但更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行为引导。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实践,体现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的实际作为,也就是如何使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收到实效并通过这种实效来塑造党的良好形象的实质性问题。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党的优良作风蕴含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实践中,通过实践而体认优良作风,通过实践来追寻优良作风,通过实践来评价优良作风。
  有一种研究结论认为,领导的本质属性是影响,而领导干部正是对群体活动和信念最有影响的人。任何一位领导,他不一定能够履行其拥有的全部职能,但必须履行行为导向这个基本职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是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社会优良风气的引导者和行为楷模。只有通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行为,才能使党的作风建设更具说服力和有效性。
  正人先正己,这是为我国先哲们所总结出的基本经验。这种行为导向的机制不仅注重立言,而且更注重立行,并要求二者高度统一。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言与行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而,解决言与行的脱节就成了我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出路。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党的威信和形象,才能形成团结奋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认清历史方位 实践国家战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幼文

 

  未来五年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当前上海所处的历史方位,从世界格局的视野与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新的发展。
  认清上海的历史方位在于从三个层次上深化对国家战略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明确上海的历史责任与战略定位。
  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性进程。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开放的中国还要迎接全球化条件下更加激烈的竞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城市集聚了大量高级生产要素和大批现代高端产业,使现代国际竞争在越来越显著的意义上成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是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上海要更快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提升城市功能;更好地推进自主创新,在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发挥排头兵作用;更多地集聚国际组织、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才能使中国在更高水平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在自身国力持续提升中提出的新战略理念。这一战略理念要求我们探索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既实现自身的发展,又发挥大国责任,为人类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探索在多个层次上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合作,而不是简单发挥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根本。加强亚太地区合作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上海作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交流发展经验和探索未来道路的重要平台,办好世博会,让更多国家共同参与,特别是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是上海为国家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贡献的一个难得机遇。
  二是深刻认识国家实践科学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近30年,道路史无前例,成就举世震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已开始面临发展中的新问题。增长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低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破坏,探索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国家在全局层面上的紧迫任务和战略核心。实现四个率先,本质上就是如何首先破解全局性的重大发展难题,这是中央交给上海进行探索的历史性战略性任务。上海能否在已取得的发展成就基础上走出新路子,获得新经验,实现新发展,这对整个国家下一步发展道路选择意义重大。四个中心建设是中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整体发展的战略要求,正是这一要求决定了上海的功能定位。因此,上海只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规划四个中心的建设,才能完成所负的历史使命。要加快经济中心建设,成为在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管理和跨国经营等方面中外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服务于全国。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搭建好国家优化配置市场资金、更多利用国际资本、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运行平台。要加快贸易中心的建设,促进国家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要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于国家特别是长江流域和东部地区开放型发展的需要。
  三是深刻认识国家关于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整体战略。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意义重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省一市的经济开始腾飞,在发展水平和体制创新上都走到了国家的前列。由于现行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一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数量导向、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甚至在开放中自相竞争,利益外流。发展的协调已成为当前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上海要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总体部署之中来明确发展思路,规划发展定位,深化地区合作,履行历史责任。
  总之,上海的发展绝不只是自身的发展,而是在多重意义上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上海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能作出的贡献都将是历史性的。

 

 

 

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童世骏

 

  上海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物理空间,而且需要制度空间;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而且需要制度创新。
  任何事情都需要条件,一个地区的发展也不例外。这些条件,有的是长期存在的,有的是有待创造的,有的则是作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而出现于一个时期,它们是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条件,取决于我们是否加以牢牢把握和充分利用。
  就全国整体的发展而言,未来的五年正处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中间,根据党的十六大的判断,这个时期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全国的一部分,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上海必须与各兄弟省市一道,以国际视野、科学思维、战略眼光,牢牢抓住这个极为难得又极为重要的发展机会。
  就上海特有的任务而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规划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未来五年中将要发生作用或继续发生作用的重大事件或重大任务,为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精神动力、创新机会和制度空间。
  经过连续十五年的两位数增长,上海人民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需要有持续更新的精神动力。在过去五年中,申办世博会、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筹办即将举行的国际特奥会等重大活动,都不同程度起到了全市范围精神动员的作用。将于三年以后召开的世博会,一定会产生更大的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效果。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道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展国人民的心声,也反映了上海这个承办城市的居民的追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作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国家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特别是规划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从而对上海所参与的全国和区域分工协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国内的产业布局和分工必须应对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国际产业结构变化的新情况,而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最有条件适应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从而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并进而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应发展。在按照中央要求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既是上海发展直接依靠的地区,也是上海发挥特大型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首要对象。从全国和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四个中心首先是服务中心和辐射中心,为了发挥好这种作用,我们要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这些能力的关键则是创新能力,靠创新来发掘资源、协调关系、开拓前进。
  上海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物理空间,而且需要制度空间;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而且需要制度创新。在中央要求的四个率先中,率先推进改革开放具有关键意义,因为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在政府管理、资源整合、经济运行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新的体制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批准进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既是对上海改革开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也是对上海自身发展、对上海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提供了更大的制度空间。
  机遇之为机遇,常常是不确定的、不明显的,并且还只是为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从为人民负责、为国家负责的高度来细心捕捉机遇、用力抓牢机遇的话,我们就不仅能把难得的机遇所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而且能在创造新的现实的同时培育新的发展条件、新的发展机遇。

 

 

 

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周锦尉

 

  关心民生,是老百姓的心愿和呼声,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和衷共济,世上的难题将一个一个被攻克。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解决民生问题。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奋斗经验的八个始终坚持时,提出的其中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除了在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章中专门回应了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以外,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的章节中,也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报告关注了就业问题。诸多民生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因为,人首先是生产者,保障公民劳动的权利是以人为本的要旨。在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中,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出的企业重组、转制、破产;市场经济提高效率带来的减员的需求;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替代人工;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进城竞争工作岗位;大学扩招以后青年人就业问题的凸显等,社会的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重。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及各方人士关心的热点。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出要实现发展与增加就业岗位良性互动的方针性要求,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救助机制,重点做好青年、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尽力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的思路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以城市建设发展拉动经济总量的增大。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居住区的改造,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这方面的城市公共品建设有目共睹,人民群众能够共享之。相比之下,落实到每个公民的准公共品”———各类社会福利保障的安排,还得有更为着力的措施。党代会报告关注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保、镇保等各类保险制度,扩大来沪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发展养老事业。
  走出短缺经济以后,上海人的吃穿基本不成为问题了,住与行问题还不时困扰着不少群众,尤其是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们。报告关注了群众住房,提出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制度覆盖面,在过去十几年解决2.2万户廉租房的基础上,新增10万户廉租房家庭,帮助中低收入家庭更多地依靠租赁解决住房问题。
  报告以公交优先的思路,关注了公共交通。提出要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公共交通运量占出行总量比重要达到35%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高到40%以上。
  报告关注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农村医疗事业,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
  报告还关注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问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府投入问题,等等,并相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政策、方法。
  关心民生,是老百姓的心愿和呼声,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共建和谐、共享和谐的重要思想,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此问题的认识。现在,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关注的民生这个重点,就是民有所呼,党有所应,积极为民办实事的反映。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只要我们上上下下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都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和衷共济,世上的难题将一个一个被攻克。

 

 

 

"三大创新"托起文化大都市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雄

 

  文化大都市的托起,离不开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唯有三大创新,才能生成并拥有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内涵,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都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着力促进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努力打造创意之都。两段话语,为上海今后五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画龙点睛般的圈点,如椽大笔,寓意深刻,给人以鼓舞和振奋。
  上海的发展,需要文化托市,只有加强文化的软件建设,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步伐;上海的发展,需要文化大都市的定位,只有从世界级城市形态的角度来思考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上海才能成为国际精美的一张城市名片。文化大都市的托起,离不开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唯有三大创新,才能生成并拥有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内涵,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都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用文化大都市理念来规划上海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党代会报告里属首次。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这里的高级至少有如此含义:它是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或活动中心。文化大都市价值标准由于受到人类现代理念的影响,如,追求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对称走向非对称、从普世性走向个性化的价值选择和偏好,使得其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其一,都市文化的开放性。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城市文化开放理念,如有着高频率、全方位的国际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其二,都市文化的包容性。其三,巨大的城市文化呼吸功能(即吐故纳新)。对最新时尚的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成果、审美理念能够作出迅速反映,并且有着正确地鉴别和吸收消化能力。其四,拥有鲜明的、个性化的都市文化特征。既有着当下世界发展本质的文化反映,又有着地域文化象征意义、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的文化元素的显现。
  理解大都市文化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最根本的是创新二字。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级都市文化形态,从它具有象征符号和典型特征来说,乃是人类对人口相对密集的聚落所进行的自觉设计的创新结果。上海大都市文化形态的发展动因,直接来自不断被开发、不断被提升的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物质文明发展有多快,城市精神文化需求的变速就有多快;城市物质文明开掘的社会生活内涵有多深,城市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就会有多深。
  践行大都市文化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要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努力:第一,要拥有世界历史进程的眼光。对外开放是上海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要抓住世博契机,努力加大国际居民的比重。加强同国外金融业与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企业与文化媒体,培植更多的物质与文化的出口产品。第二,要有引领时代潮流的紧迫感。上海一直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基地,中国经济文化的前锋。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吸收国际资本与先进科技文化,再现上海文化名牌辉煌,重振海派文化特色,使上海时尚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的发源地。第三,善于吸纳融合。历史上的上海就是移民城市,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优良传统。今天的上海人需要有更广阔胸怀,更大气的精神。第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政府在发展城市文化战略思路方面的创新。

 

 

 

与时俱进培育城市精神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熊月之

 

  现在,上海承接了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伟大任务,即将承办规模宏大、影响广远的世博会,这是培育与塑造城市精神的极好契机。
  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的号召,对培育上海城市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段话是有机的整体,与时俱进强调培育城市精神是个持续向前的动态过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艰苦奋斗、昂扬向上是城市精神的关键词。
  所谓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心理导向,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
  任何城市精神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特别是现代开放性大城市,在人口构成、居民行为方式方面,与乡村相比,便呈现异质性、匿名性、密集性、流动性四大特点。人口来自四面八方,邻居互不相识,居民之间空间距离近,心理距离远。异质性带来多元性、宽容性,匿名性带来陌生性、疏离性,密集性带来摩擦性,流动性带来灵活性。因此,与单一、保守、封闭的乡村适成对照,多元、开放、灵活成为现代大城市的共同精神。另一方面,作为流动的生命集合体,每个城市都因地理、历史、人口、文化的不同而含有特有的神韵。上海自近代以来,就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等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就是高度开放,气魄宏大,兼收并蓄。1949年以前,上海居民中85%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另有大量外国侨民,最多时超过15万。从1990年以后,上海又放宽了移民尺度。至于文化方面,近代上海对国内各地文化、外国文化都勇于吸收,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上海文化。近代上海一直在领导全国的创新潮流,在法制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科学技术、文化建设等方面,都紧追世界潮流,独步一时。
  城市精神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异性。城市精神就实现状态而言,可分已然与应然两种。培育与塑造城市精神,是已然与应然的统一,亦即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所以,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可塑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党中央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就是要上海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卓越,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
  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塑造,有常态与非常态之分。常态的教育,诸如公德意识灌输,七不规定,公车让座,遇事排队,那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活动,时穷节乃见,城市精神最容易凸显与升华。上海承接了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伟大任务,即将承办规模宏大、影响广远的世博会,这是培育与塑造城市精神的极好契机。这些伟大任务与重大活动,将上海与全国、上海与其他城市、上海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上海人推到万众瞩目的境地,这就特别需要倡导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艰苦奋斗、昂扬向上。

 

 

 

让创新更加活跃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邓伟志

 

  创新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在理论观点上创新,在理论体系上创新,还要在理论方法上创新。
  上海人民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一口气讲了七个更加,其中有一个创新更加活跃,这六个大字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其它几个更加要能够更加得起来,都离不开创新,都需要创新更加活跃。我们都盼望经济更加繁荣,可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是弹丸之地,资源比较稀缺,要更加繁荣,决不能再靠拼土地,拼投资,拼能源,要繁荣只能走以一当十之路。怎么才能做到以一当十呢?没有别的,只有创新。我们都盼望社会更加和谐。要知道,和谐社会决不是四平八稳,决不是故步自封。和谐社会是动态的,是发展的,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活力从何而来?没有别的,只有靠改革,靠一个接着一个的突破。而改革、突破,就是创新。我们正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的生命是创新。科学发展就是要在创新中前进。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是对封建主义的突破。我们又知道资本主义是靠纺织工业兴起来的。而纺织工业的兴起是因为蒸汽机的发明。同样的,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靠我们手中的发明创造。
  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十分可喜。可是,也应当看到,我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这是值得忧虑的大事情。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实在是太低了。我国人才很多,可是能够跻身于国际一级学科领导层的只有2.26%,这显然同我们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过去常讲,落后就会挨打。其实,如果落后而不甘心落后,也并不怕挨打。可怕的是,缺乏创新意识。毋庸讳言,至今多数企业的第一选择还不是自主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
  科学发展到今天,创新固然少不了个人的努力,可是,创新已进入集群的新阶段,换句话说,创新要集中多种群体的智慧。产、学、研结合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康壮大道。三方相加大于三
  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符合现代创新的规律的。我们要形成一个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包括管理创新。会不会管理创新工作至关重要。管理者要懂得创新不是按节日来计划的,搞突击献礼不行。创新活动的前途从来都是两种可能性:一是成功,一是失败。失败多于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这母亲也有难产,甚至不孕不育的时候,因此,必须宽容失败,必须给错误留一席之地。
  创新需要理论指导。理论不创新难以指导创新。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理论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在理论观点上创新,在理论体系上创新,还要在理论方法上创新。要做到人云亦云不用,老生常谈不谈。上下一般粗不是对上的尊重。根深才能叶茂。土壤肥沃树干才能钻天。
  创新是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一个国家的国力的重要尺度。愿我们开动机器,开足马力,在创新中建功立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龙苑中学
地址:黄石路85号  联系电话:54358566-107 Email:lyxx_xug@xhedu.sh.cn